中职劳动教育数字化教学实践与探索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刘维 杨兴 谷世宏

(河北省科技工程学校,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

劳动教育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社会活动的各领域全过程。劳动教育教学数字化,对于高效实施课堂环节、全过程实施教学评价、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中职 劳动教育 数字化 教学实施

正文

数字化教学是教师和学习者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遵循现代教育理论和规律,运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以数字化教学模式进行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活动。

一、数字化教学整体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要求,参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结合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对照普教高中阶段《劳动教学》课程内容安排,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设计适合中职学校的课程内容。

2.数字教材分析

结合中职教育特色和区域发展实际,对理实一体化教材进行结构重构和数字化创作,形成融媒体数字化教材,其形式包括视频、动画、虚拟仿真等。

3.学情分析

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和能力水平测试方式分析学情。

1)通过能力水平测试,有78.5%的学生能够表达出3名全国劳动模范,有30.2%的学生能表达出1名以上新时代全国劳动模范,但对全国劳模事迹了解情况少。有34.4%的同学对劳动精神的认识准确率在80%以上,有25%的同学对劳模品质的认识准确率在80%以上。

2)通过问卷调查,有93.8%以上的同学能够经常从事家务劳动,掌握日常的劳动技能;有34.4%的同学参加过社区志愿服务,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40.6%的学生在假期有连续10天以上的打工经历,获得的劳动报酬500-1000元,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4.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制定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全国劳模进校园,VR游故宫,情景剧等突破重点,落实五育并举理念。

5.课程思政 

  劳模精神等系列精神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部分,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古代伟大发明、当代伟大工程等,树立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感,并在具体实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策略

1.信息技术

利用学习平台,建设《劳动教育》在线精品课程授课视频总数量101个,视频总长480分钟,课程资源总数368个,习题总数742道,课外学习资料106个,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VR、博物院网上展厅、弥补无法到现场参观的不足。

3.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每章节的教学环节中,采用小组教学。灵活使用合作探究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等,进行线上线下教学活动。

4.教学评价

1)加强基于综合素养的综合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开展基于学生经验的自主评价,劳动经验是劳动认知的内容,也是劳动认知的方式。劳动教育基于学生经验,同时也丰富学生的经验和认知。自主评价的具体做法:学生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以及小组评价。

3)探索基于学生发展的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起点和教学过程,多层次、立体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当前,还要兼顾学生潜在的能力发展。

二、教学实施过程

(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本次课程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两个模块,4个专题,2个任务,共计12学时,教学环节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自主探索、课中强化技能、课后拓展应用。

(二)数字化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过程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实现理实一体。

“讲好劳模故事,探究劳模精神”,为例,课前通过平台提供资源,小组探究话劳模,韩庆芳情景剧表演演劳模,头脑风暴品劳模。任务二,“参与公益劳动  践行劳模精神”;通过VR“参观长廊悟精神,志愿讲解做奉献,专业指导践精神,课后拓展任务,撰写讲解词。总体通过体悟、实践、拓展,提升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三、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的生活能力增强,能主动承担较复杂繁重的家务劳动,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家庭责任感增强。

(一)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

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基本道理;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形成劳动效率意识、劳动质量意识。

(二)提升了基本的劳动技能

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学生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制订具体的劳动方案,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运用多方面经验解决劳动中出现的问题,发展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专业劳动中,使用常用工具与基本设备,采用一定的技术、工艺与方法,完成劳动任务,提升了基本的劳动技能。

(三)塑造了良好的劳动品质

学生通过持续性劳动实践,体悟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培养了学生珍惜劳动成果,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协作劳动,养成吃苦耐劳、持之以恒、责任担当的劳动品质。

(四)培育了积极的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

通过与全国劳模交流,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优良传统的积极愿望。

四、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建立一生一策   加强增值评价

实践任务采用弹性选修模式,学生可结合自身劳动素养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自选实践任务。每2周为一阶段,学生根据选学情况填写“一生一策”,反馈实践成果。

一生一策将学生学习状态从“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允许学生上下流动,鼓励学生勇攀高峰;教师教学效果从“大水漫灌”转变成为“精准滴灌”因材施教,尽量让每一名学生“吃得饱、吃得好”。

2.发挥榜样引领  激发劳动热情  

“全国劳动模范进校园”活动,一是邀请劳动模范徐丁丁到校做报告,分享工作历程,二是带领学生到“韩庆芳”工作室亲历劳模日常。三是到田间地头找寻劳模李素环,让“看不见、摸不着”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具象化,激发学生做品德高尚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好青年。

3.开展数字教学  提高教学环效果  

一是开设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利用实训室、食堂、公寓楼、学校花园苗圃作为专业及特色劳动基地使用。二是建设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建立*市*区的*城、*社区服务基地,*军校公园、*神农园劳动研学基地,为劳动实践提供实践场地。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程中多媒体数字资源种类需要增加,例如虚拟仿真、元宇宙场景、高质量动画视频。

2.开发数字化平台的增值评价功能。

(三)改进措施

1.提升课程团队数字资源开发制作能力,探索使用新软件、掌握新方法。

2.拓展增值评价思路,依托学习平台开展增值评价。

综上,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劳动教育将会充分把握契机,大力推行数字化教学,以劳培人、以劳育人,为国家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职立体式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立项号2023GGJCKT40)阶段性研究成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