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式理论提升小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姜宁远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明道幼儿园226600

摘要

婴幼儿经常会有一些重复性动作,他们的重复动作可以帮助幼儿在大脑中建立起内部的认知结构——图式。图式可以帮助幼儿对他们正在做的事进行意义建构。幼儿常见的图式包括轨迹图式、旋转图式、围合图式、包裹图式、搬运图式、连接和拆分图式、定位图式、定向图式八种,教师可以利用图式理论与幼儿科学探究教育有机结合。教师要高度重视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积极为幼儿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引导幼儿观察事物,深入理解科学,以此增强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

图式理论;小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幼儿教育

正文


引言:培养小班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非常重要,关系到幼儿的终身发展,教师要认真钻研图式理论,将八种图式的含义和教育策略理清,明确图式理论的主要教育对象、教育模式以及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将其应用到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幼儿教师通过设计合理科学的科学教育课程,让幼儿认识科学现象,在观察中独立思考科学本质规律。

一、图式理论提升小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概念分析

(一)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是将幼儿心理发展认知结构概念“思维图式”和“动作图式”融合,注重幼儿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促进幼儿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学习方式,提升教育指导的科学性。当下幼儿园课程改革及教育质量需要全面提升,需要借助图式理论。在实践教育中将图式理论作为基础,深入探索提升小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对策。常见图式分为八种,都可以作为幼儿科学实验和科学游戏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教师把握小班幼儿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二)幼儿科学探究

幼儿科学探究是指幼儿能够以较为主动和自觉的态度针对科学领域问题进行钻研和思考,通过科学现象尝试进行规律的总结,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幼儿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对于重视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幼儿具备进行简单科学探究的能力,可以在兴趣驱使下进行一定程度的持续探索,认真完成简单的科学实验和科学游戏。在幼儿科学探究中,教师利用图式理论,提供有效支持策略,是幼儿科学探究可以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为幼儿科学探究提供不同角度的肯定和鼓励,在客观环境、科学材料等客观因素上提供物质基础。

二、图式理论提升小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意义

教师应用好图式理论,有利于提升小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改进提供较为新颖的思路和方法。也可以为其他幼儿园教师在科学教育中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将图式理论作为基础,尝试利用图式理论,深入分析最常出现在幼儿身上的行为习惯,并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为切入点,调查研究幼儿园小班科学探究活动开展情况,反思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策略。总结和呈现研究成果,为幼儿园教师深入推进科研教学提供支持,促进教师形成积极且科学的育人理念,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供帮助。

三、图式理论提升小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现状

当前对于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幼儿在科学探究领域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幼儿缺乏对于科学实验的兴趣和主动性,对于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较为薄弱,对于以上问题教师还需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育质量。

四、图式理论提升小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策略

(一)聚焦搬运图式,探究轮子原理

搬运图式中幼儿热衷用袋子、自行车、玩具卡车等将物品反复移动,教师要抓住这个幼儿典型特点,引导幼儿对自行车、玩具卡车、手推车等的轮子进行研究,尝试用不同形状的轮子滚一滚,观察会有哪些变化。

例如在本次科学实验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轮子,幼儿迅速总结出轮子的共性特点,都是圆形。教师让幼儿思考其他形状的轮子,利用纸壳分别制作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的轮子,观察是否可以和圆形轮子一样转动。幼儿在其他形状轮子搬运移动的过程中,发现都无法在平地上顺利挪动。教师表明轮子作为日常搬运移动物品必不可少的存在,条件是物体四周光滑,即不带棱角,这样物体就可以滚动。而且轮子必须要“稳定地滚动”,在物体内部取一点做轴,四周各点与轴的距离相等,滚起来轴不会上下颠簸,地面与轮轴之间的距离始终一致。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圆形符合条件,理解圆的定义。经过本次搬运图式下的科学探究,幼儿认识到圆的特性非常美妙,转动的各种条件它都可以满足,是唯一而且最适合作为轮子的图形[1]

(二)聚焦围合图式,尝试搭建建筑物

围合图式中幼儿通过排序、组合、安放和连接材料来形成围合的空间,可以让幼儿搭建出封闭空间,将自己放在其中。完成搭建后,让幼儿进入其中,感受其封闭性,检验成果。

例如教师引导幼儿搭建建筑物,给幼儿准备好木块和木条作为主要材料,引导幼儿独自对这些小木块进行拼接组合,让幼儿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在摆弄过程中感知到了积木不同的形状、比例、大小、粗细、高矮、长短等,幼儿自己也一些简单的搭建方法。有一个幼儿选择了用积木建构了一个平面迷宫,并在这个迷宫上走来走去。教师对这个幼儿表示赞扬,表明他已经知道这些较为扁平的木块可以用来搭建迷宫,可以根据形状进行选择。这个时候大部分幼儿通过木块的接触和移动,基本搭建出了封闭的迷宫。教师引导全体幼儿思考,除了迷宫外是不是还可以搭建更加复杂的物品,要继续思考应该怎样做才可以搭建好。经过刚才的尝试,一部分幼儿知道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想要一起合作建一个木屋。于是就产生了分工和讨论。教师提示幼儿,要想搭建一个木屋,需要从下往上才可以成功。在教师的提示下,幼儿瞬间想到了搭建底座的重要性,就用木块堆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较为平坦的底座。然后有的的幼儿在木屋里面铺地板,于是找来长木条将木屋里面都铺满,最后让木屋里面铺满“地板”不留空隙。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利用了最基本的科学搭建技巧,将较大较重的木块放在下面,确保木屋稳定。本次通过围合图式,培养了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实践能力[2]

(三)连接图式,组织拼接游戏

连接图式中,幼儿喜欢利用绳子、细线、胶带、订书钉或胶水将东西连接起来,可以作为一个科学游戏活动来尝试。教师基于连接图式,给幼儿创造条件,让幼儿在拼接类科学游戏中,理解不同物品之间的联系。

例如教师要引导幼儿对不同材料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启发幼儿思维,提高幼儿认知水平,让火柴杆进行拼接长蛇并提出问题:除了火柴杆还有其他材料可以拼接出长蛇吗?幼儿在对各种材料进行综合思考后,选择形状与火柴杆具有高度相似性的塑料管、冰棒棍和糖纸搓成的纸棍继续拼接成长蛇形状的作品,拓展了对不同材料的思考模式,获得知识的拓展延伸。教师通过以材料为提问内容,打造出拓展式教学课程,促进幼儿延伸思考,在巩固旧有知识基础上,获得新的材料知识,让幼儿意识到材料的性质,也理解胶水、胶棒、胶带等物体具有黏性,从科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做拼接游戏中掌握科学知识[3]

结束语:幼儿教师积极学习图式理论,提升教育实践能力,通过利用图式理论中八种重要教育手段,结合幼儿特点,让图式理论为幼儿科学教育服务,提升教育质量。幼儿科学学习的概念十分广泛,不仅指向知识增长,也包括能力培养,涉及多个学科,幼儿教师认真把控,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将图式理论贯彻落实到现实教育中,提升职业素养,为幼儿终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谢康莉.浅析幼儿科学探究的有效方法[J].传奇故事,2023(04):107-108.

[2]胡德生.幼儿认知图式在STEAM教育理念中的应用——以"快乐纸之旅"课程为例[J].2020(09):88-90.

[3]来文,吕文焕.具象图式:幼儿科学概念学习的有效路径[J].人民教育,2021(23):67-6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