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革命文化题材文本的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涵盖诸多革命文化题材的文本,对于加强革命文化的教育有积极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应坚持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学情,更好地展开革命文化题材文本的教学。
一、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文本编排特点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涵盖的革命文化题材文本40余篇,其编排是螺旋上升的,意在渗透革命文化,积极正面地熏陶和感染学生,培植学生革命精神,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丰富
对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文本予以整理,可知此类题材文本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展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英雄人物光辉事迹,感悟其优良品德、革命精神,代表文本《一夜的工作》、《黄继光》等;二是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及重大事件,促使学生回望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建设而付出的一切,提升自身的革命精神,代表文本有《开国大典》、《七律·长征》等;三是描述各种革命活动,包括重要的革命事件、重要的纪念日、重要的革命人物等,淋漓尽致地展现革命精神,代表作品有《延安,我把你追寻》、《十六年前的回忆》等[1]。
(二)编排灵活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文本编排更为灵活,意在兼顾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随着学段的增长,革命文化题材文本的理解难度及革命内涵加深,通过组织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可以不断深化学生革命精神,强化阅读能力,提升文学素养[2]。
(三)形式多样
此类文本不拘泥某一体裁,体裁多样而广泛,既能吸引学生参与到文本阅读中来,又能够让他们接触和学习各种文学体裁。具体而言革命文化题材文本体裁有诗歌,如《有的人》;有文言文,如《少年说中国》;议论文,如《为人民服务》;儿歌,如《升国旗》等。
二、革命文化题材文本教学面临的困境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小学语文安排革命文化题材文本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提升道德品质、文化修养。但深入了解革命文化题材文本教学实际情况,面临诸多困境,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具体表现为:(1)缺乏生活联系。革命文化题材与当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经验较为疏离,学生很难将其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难以产生深刻的理解和体验。(2)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革命文化题材往往以叙述方式呈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感觉文本阅读枯燥乏味,参与度不高。(3)教学内容局限。目前一些教师在革命文化题材文本教学,仅以教材为准,未能把革命英雄人物生平或革命事迹相关素材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导致文本阅读与学习缺乏系统性,学习效果不佳。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革命文化题材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钻研教材,理清历史逻辑
展开革命文化题材文本教学,首先需要学生对中国革命史及革命英雄人物予以全面了解,才能够深入地思考革命人物所具备的高尚品质及革命精神,或者掌握革命时期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文化底蕴[3]。为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应当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文本内容,依托互联网技术或者教学平台来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及资料阅读拓展,让学生加深对革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周恩来相关资料,包括当时的社会背景、周恩来成长轨迹等,促使学生们了解周恩来从小立志的原因,从而唤醒他们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爱国精神。
(二)创设情境,走近革命英雄
当代小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对我国历史革命时期不甚了解,进而不能感同身受,激发自身爱国情感。为了提高革命文化题材文本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注意应用情境教学法。也就是准确把握文本内容,搜集与之相关的情境素材,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如在教学《黄继光》一课中,教师联系时代背景和学生的生活创设了以下情境:通过多媒体播放抗美援朝战争图片,教师叙述解说,惨烈的战争场面为学生学习课文作了心理铺垫,继而问道:同学们看过电影《长津湖》吗?让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怎样的?(出示冰雕连图片)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五大战役之一,英雄们的壮举让我们震撼不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上甘岭战役中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故事,让我们齐读课题认识英雄的名字。
在课堂教学中依托多媒体来创设情境,仿佛将学生带到这一特定的时期,促使他们近距离地感受战争的残酷,以及革命先辈为国捐躯的英雄壮举,深深地震撼他们的心灵,此时教师组织他们进行文本阅读,他们将主动投入其中[4]。
(三)巧设问题,研读革命文本
优化革命文化题材文本教学,还需要教师基于文本内容巧妙地设计问题,通过问题的驱动,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和思考文本,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及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当然,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深入且全面地分析学生的学情,根据文本内容,提出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的文本问题,促使学生分析、思考及理解文本,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开国大典》教学中,教师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抓住几个核心问题,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展开交流:(1)课文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面?用小标题概括出来。(2)说说哪个场面最打动你,谈谈你对这一场面的总体感受。(3)文章中既有场面的描写,也有个别细致的描写,这样的描写方法好在哪里(渗透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思考探究、展示评价,很好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四)实践体验,延伸革命足迹
2022年新课标多次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课堂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方小天地,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迈向生活中的语文大课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创设体验式教学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比如打卡红色教育基地,了解革命英雄的故事;参观红色文化博物馆,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革命时期的物品,促使他们了解革命时期恶劣的生活环境、残酷的战争及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而积极正面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革命文化题材文本的学习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概括历史的机会,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要珍视这宝贵的教学资源,好好利用起来,通过理清历史逻辑、创设革命情境、设计文本问题、加强活动体验等做法,提高革命文化题材文本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徽. 立足核心素养,发挥育人功能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策略[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2(24):46-48.
[2] 陶波. 丰富认知落实要素熏陶情感——谈中高年段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J]. 小学教学参考,2023(22):33-35.
[3] 李银芳. 统编版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策略[J]. 师道·人文,2022(6):33-34.
[4] 廖艳燕. 单元统整 多维融合 赋能红色传承——新课标背景下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革命文化课文教学探究[J]. 亚太教育,2023(5):10-12.
[5] 刘珍妮.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文化题材的编排意义与教学探究——以四年级语文教科书为例[J]. 语文课内外,2022(4):118-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