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舞蹈在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的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广西壮族舞蹈;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实践策略
正文
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当中,社会的变革以及经济的转型,都会促使人们的思想在发展中不断提升,也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中职的学生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本课程通过对舞蹈作品的欣赏和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使其在美育上得到充分滋养。同时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抗挫折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幼儿保育专业的学习中,要感受广西壮族传统民族风情和创新舞蹈风格的同时,意识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爱国主义精神。
1 中职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舞蹈课是一门艺术性学科,是以兴趣为根本。当前,许多中职学生在学习舞蹈课程时缺乏主动性。一方面,中职生在理论知识上较难全面地了解舞蹈理论的具体内容,长期的学习会导致知识系统的混乱;另一方面,舞蹈课的训练对体能的要求较高,如果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不强,对舞蹈的理解也不够透彻,就会导致身体的损伤,从而使得学生在训练中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同时,在实际的练习中,部分学生的舞蹈基础相对较差,在长期训练却依然无法取得进展的情况下,将会使其产生懈怠心理,进而影响其整体的学习积极性。
2 广西壮族舞蹈融入中职幼儿保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培养意义
2.1 提高舞蹈课堂的趣味性
广西壮族舞蹈也是壮族先民们长期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的积淀和功利主义驱使下的精神意识的集中反映。与其他古老的艺术一样,壮族的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一定的历史社会生活,是特定社会存在的真实的艺术反映。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舞蹈教学中强化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但可以使得学生们的能力得到加强,还可以为舞蹈课堂增添趣味,激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意愿,要能够投其所好。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对于舞蹈课堂充满兴致,从而真正地爱上舞蹈学习。
2.2 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目前形式来看,许多中职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舞蹈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这便造成了许多教师把全部的教学精力都放在了教授学生舞蹈动作,培养学生气质方面。这样机械化的教学模式造成了许多学生即使是拥有了扎实的舞蹈功底,协调的肢体动作,却不能够为舞蹈注入灵魂,无法进行创造与创新。日后步入社会之后,许多学生便会因为无法创新而在就业时处于弱势,从而造成就业困难的现象。因此,中职教师在舞蹈教学中一定不可忽视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强化。这样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本质,才可以说是真正有意义的教学。
3 广西壮族舞蹈融入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的实践
舞蹈课是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一门重要专业课,也是可以看作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扬工作的一个重要场所。笔者在学校从事中职幼儿保育专业教学工作多年,深深体会到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应当注意对传统舞蹈文艺的继承与延伸,注意根据民族舞蹈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形体基本功的训练。
3.1 加强舞蹈基本功训练
舞蹈基本功是培养幼儿保育专业学生舞蹈创编能力必不可少的基础。舞蹈基本功主要包括舞蹈姿势、舞蹈步伐、舞蹈节奏等方面。将舞蹈基本功的训练融入到幼儿保育专业相关课程教学中,如舞蹈技法、身体素养、舞蹈教学法等,通过细致的教学,全面培养幼儿保育专业学生的舞蹈基本功,为其后续的舞蹈创编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中专生的基本功需要强化训练,才能打好基础,要求每天坚持把上、把下及毯子功的练习。在打好基本功的基础上,以肢体为中介,向学生教授民间舞蹈的动作、动律、节奏。从壮族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代表性、训练性、实用性上进行教学,通过这些练习,训练学生的灵活性、协调性,并丰富学生的舞蹈语汇,提高舞蹈的表现能力,提高鉴赏能力。
3.2 提高幼儿舞蹈的编创能力
笔者发现,很多园区都要求幼儿教师要具备舞蹈作品的编创能力,然而,很多教师却深感自己在这方面能力不足。舞蹈编创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所以这也就考验幼儿教师的舞蹈知识储备。如果没有良好的舞蹈基础,编创舞蹈对于他们来说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幼儿教师应该在上舞蹈课之前就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有意识地进行编创理论知识的学习,从简单的舞曲编创开始着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己的编创能力。比如,在教广西壮族舞蹈的组合动作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舞蹈由哪些动作构成、舞曲的节奏有哪些变化等,再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摸索动作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从简单动作慢慢开始学习;在学习中,学生要注意观察模仿老师的动作及表情的搭配,壮族人民热情好客,喝起酒来特别豪爽,而且壮族酒文化有一民族特点,主人喜欢请客人喝自家酿的米酒。女孩子的动作主要以凤凰手位为主,还有一些搬酒、到酒、劝酒的情景动作,动作时而含蓄时而热情奔放,在表演中动作大而不散,面部表情较丰富多彩,微笑、害羞、开怀大笑等。
3.3 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空间
在传统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按部就班地教会学生舞蹈动作,随后帮助学生把动作顺下来。为了强化学生的创造力,在舞蹈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自主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自由发挥。比如在一段舞蹈教学过后,教师可以留出几个八拍,让学生根据前面的舞蹈进行发挥,在结束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进行收尾。教师也可以每节课随机播放一首音乐,导引学生们根据音乐进行自主发挥。然后,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舞蹈表达的是怎样一个故事或是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也要为学生们提供一些交流与讨论的机会。比如在学生自由发挥过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讨论,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个交流的机会,学生们便可以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这有利于他们进行更好的创作。由此可见,学生之间的教学将会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应该被重视起来。
3.4 应打造优质师资团队
中职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化的舞蹈教育,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实施实训教学时,中职学校要聘请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教师,由其设立基本的教学目的,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技能表现等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舞蹈知识和新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同时,还需要完善中职舞蹈教学的硬件设施,建立专门的舞蹈教室,配备专门的教学器材。
3.5 注重舞蹈历史文化与舞蹈审美素养的学习
舞蹈创作离不开对舞蹈历史文化的理解与审美素养的积淀。幼儿保育专业学生需要对不同舞种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及代表作品进行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舞蹈的内在含义和韵律特点。同时,还需要学习舞蹈审美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发展自己的审美意识,提高对舞蹈作品的欣赏与创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组织的专门请民族老艺人对学生传授传统民族舞蹈,并组织学生参加节日或民俗活动,例如每年在广西武鸣参加“三月三”歌节活动,
去亲身感受、体验和了解壮族舞蹈和歌曲中的抒情、优美、内在、含蓄的风格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再如,“打榔舞”,它是广西天等县的一种壮族舞蹈,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舞以打“榔”为表现形式,以农耕时代稻作生活为表现内容,以当地民间习俗节日为活动时空,具有古朴典雅、休闲娱乐等特点,长期以来深受当地壮族人民所喜爱。该舞蹈以其独特的民族个性和民族风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不但在广西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东南亚等地区也同样具有着广泛的影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融入广西壮族舞蹈元素,激发学生的舞蹈创编意识,在舞蹈动作技能掌握的基础上,更好地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壮族少数民族文化正是这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壮族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作为壮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需要我们用心去继承与发扬。作为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的舞蹈教师,把壮族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统与舞蹈艺术传授给学生,增加他们对自己民族内涵的了解与热爱,是对壮族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发扬最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碧荷,王利平.探析中职幼儿保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2(5).
[2] 李跃云.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职幼儿保育舞蹈教学分析[J].文渊,2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