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夏兖明

福鼎市第一中学 福建省福鼎市 355200

摘要

招生考试是中国教育体制中重要的一环,而网络舆情对于招生考试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网络舆情中,引起更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通过分析当前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监测和引导措施,以应对招生考试网络舆情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

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监测;引导;影响因素

正文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对各个领域的影响也日益显现。而在中国的教育领域中,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对考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对相关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研究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对于保证招生考试的公平性和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时代,招生考试网络舆情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的舆论、意见和情绪,它对于招生考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的特点。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是其显著特点之一,相比于传统媒体,网络的传播速度更快,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一旦有关招生考试的话题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极短的时间内就能迅速传达到大众[1]。这种迅速传播速度使得招生考试网络舆情具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和广泛性。

招生考试网络舆情具有信息的即时性和多样性。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招生考试相关信息,包括考试政策、复习资料、考试经验等。这些信息的即时性使得招生考试的准备者能够更快地了解最新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同时,网络上的信息也非常丰富多样,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料和指导。

招生考试网络舆情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网络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交流互动渠道,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实时的讨论和交流。在招生考试过程中,考生、家长、老师等各类人群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经验、心得和观点,相互之间交流互动。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性为招生考试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意见,也扩大了招生考试舆情的影响范围。

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在网络上,人们可以使用化名、匿名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种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大家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出于网络舆情的保护,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压力和困扰。然而,这种虚拟性和匿名性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网络谣言和造谣,以及一些恶意攻击和恶意扩散的行为。同时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的转发和影响力也是其特点之一,在网络平台上,一条热门的招生考试话题能够通过转发和分享迅速传播,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和关注。这种转发和影响力使得网络舆情的影响范围扩大,成为了舆论的重要平台。同时,这种传播方式也增加了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人们需要更加理性和客观地对待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和声音。

二、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

网络舆情的涌现与传播,涉及到众多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网络舆情的格局与发展方向,媒体的报道与宣传对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的影响不可忽视。媒体在报道招生考试相关新闻时,其立场、角度和态度往往会对舆情议题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媒体的报道导向、新闻选题、内容安排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舆情的传播效果和舆论倾向。媒体的宣传力量和话语权,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引发公众的热议与关注,从而对舆情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个人和群体的情感认同和参与度也是影响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的重要因素,人们对于招生考试的态度和情感认同,既受到个人的经历、背景和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不同群体在舆情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往往存在分歧和碰撞,这些分歧和碰撞正是网络舆情的发展动力之一。个人和群体的参与度和行为方式,会进一步影响到舆情的传播路径和效果。同时,信息传播与传播渠道的特点也对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产生重要影响。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泛、传播效果持久。群体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获取和传递,使得舆情能够迅速形成和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三、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的监测方法

(一)关键词监测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招生考试已成为教育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学生和家长们的讨论和关注已逐渐从线下转移到了在线平台上。如何及时了解并掌握招生考试的网络舆情,成为了招生部门和教育机构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关键词监测的方法,则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关键词监测是一种通过对特定的关键词进行定期、持续、系统性的搜索和分析,以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监测的方法。在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监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关键词监测

在前期要确定关键词,关键词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招生考试监测中,管理人员可以选择与考试相关的词汇,比如考试科目的名称、考试机构的名称、招生政策的关键词等等。通过仔细考虑和选择,管理人员可以获得更加精准和全面的监测结果[2]。之后,选择合适的监测工具,现如今,市面上已经涌现出了许多专门用于关键词监测的工具和平台。这些工具可以帮助管理人员自动搜索、收集和分析网络上相关的信息,并提供可视化的监测报告。根据自身需求和资源情况,管理人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监测工具,并进行相应的设置和调整。然后,制定合理的监测计划。招生考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网络舆情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监测计划,包括监测频率、监测时间和监测范围等。通过合理安排,管理人员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网络舆情信息,对舆情进行预警和应对。最后,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关键词监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以获取有关招生考试的有价值信息。管理人员可以统计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时序分布、情感倾向等等,对舆情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同时,在撰写监测报告时,管理人员需要结合数据分析的结果,以清晰、简明的语言进行表述,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二)网络爬虫技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主要平台之一。在这个信息时代,包括招生考试在内的各种事件和话题都可能引发广泛的网络舆情,对于相关部门和机构来说,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舆情信息至关重要[3]。为了更好地监测和分析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可以融入网络爬虫技术,通过自动化的方式获取网络上的信息,从而更准确地了解社会舆论和民意。网络爬虫技术,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自动化程序模拟人的浏览行为,获取互联网上的信息。它可以自动化地访问网页、提取文字和图片等内容,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监测中,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实时抓取各大社交媒体、新闻网站以及论坛等渠道上与考试相关的信息。

例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爬虫技术获取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与招生考试有关的内容。这包括微博、微信、知乎、豆瓣等平台。通过设置爬虫程序,管理人员可以定时抓取这些平台上发布的与招生考试话题相关的帖子、微博或文章,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内容的提取和分析。这样,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掌握用户的观点、情绪和评价,对于舆情的发展和变化有更全面的了解。之后,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新闻网站上发布的与招生考试有关的报道和评论,无论是官方发布的新闻还是媒体的报道,都可以通过设置爬虫程序进行定时抓取。通过分析这些新闻报道,管理人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各方的立场和意见,以及公众的反应。这些信息对于了解舆论动态、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都有重要意义。此外,网络论坛也是了解招生考试舆情的重要渠道。通过网络爬虫技术,管理人员可以抓取各大教育论坛、学生社区等网站上关于招生考试的讨论帖子和评论。这些帖子和评论往往能够反映出学生和家长们的关切、问题以及意见。通过对这些讨论的分析,管理人员可以了解到公众的真实需求和疑虑,为招生考试的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四、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的引导

(一)及时回应和解释

招生考试作为学校招生的重要环节,既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也关系到广大考生和家长的权益。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招生考试的网络舆情引导也变得愈发重要。如何做到在网络舆情引导中及时回应和解释,成为了学校管理者和相关人士亟待解决的问题。

及时回应网络舆情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当出现与招生考试相关的网络舆情时,学校管理者应第一时间关注并进行及时回应。这不仅可以保障信息的准确性,更能赢得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信任和理解。回应时,应坚持客观公正、真实可信的原则,避免使用含糊其辞或模棱两可的措辞,以免引起更多的猜疑和误解。同时,回应时应注意语气的把握,既要坚定地表达立场和态度,又要避免过度激烈的言辞,以免引发更大的争议和冲突。

解释问题的同时,应积极主动提供相关信息和证据,以确保解释的可信度和说服力。网络舆情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谣言和虚假信息,因此,通过提供权威的数据和证据来戳穿谣言,是及时解释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解释时应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逻辑,以确保广大考生和家长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解释内容。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特点,加强与广大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互动。除了回应和解释,学校管理者还应主动出击,积极在网络上发布招生政策、宣传资讯等相关内容,以提前预防和引导网络舆情的发生。同时,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及时回答考生和家长的疑问和关注,解决他们的问题和困惑,增强他们对学校招生考试工作的信心和认同。

在具体操作上,学校管理者可以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团队,由专业人士负责监测、回应和解释网络舆情。这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能确保回应和解释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要加强对团队成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各种复杂的网络舆情情况。

(二)建立舆情处置机制

在招生考试这个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重大议题上,舆情的波及范围和影响程度更是不容小觑。因此,建立一套高效、科学的招生考试网络舆情处置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建立舆情监测系统是建立舆情处置机制的基础,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网络平台上与招生考试相关的舆情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这不仅包括对主流媒体、公众号、微博等传统社交媒体的监测,还应包括对各类新兴社交平台、网络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进行监控,以实现全面了解和把握招生考试舆情的态势。同时,建立舆情评估机制是建立舆情处置机制的关键,对于招生考试的舆情,不论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应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以实现对舆情的正确判别。这包括对舆情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传播路径的追踪等方面的评估。通过科学的评估机制,可以准确地了解舆情信息的来源和传播路径,从而及时做出应对策略。建立舆情处置策略是建立舆情处置机制的核心,针对不同类型的舆情,制定相应的处置策略是必要的。当舆情是基于事实的,且信息真实准确时应积极回应并提供相关的证据,以平息公众的疑虑。当舆情是谣言、虚假信息或者恶意传播时,则应立即辟谣,并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向公众提供权威、可靠的信息。此外,舆情处置策略还应包括对网络言论进行引导、舆情危机的预警和应急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以全方位、多角度地保障招生考试舆情的稳定。最后,建立舆情溯源机制是建立舆情处置机制的重要环节,舆情的产生往往离不开特定的背景和原因,因此,对于招生考试的舆情,应该通过科学的手段追溯舆情信息的起源和传播路径。只有了解了舆情的源头,才能掌握舆情的真实动机和目的,进而制定更加针对性的处置策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有效的监测手段和引导措施,才能更好地管理和应对招生考试中出现的网络舆情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和引导工作,确保招生考试的公平性和顺利进行,为广大考生提供公正、公平的机会。同时,公众也应在参与网络舆情讨论时保持理性、客观,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严必锋,李佳羚.教育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的风险透视与治理对策[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23(01):89-96+108.

[2]郝彦辉,王曦,陈铎.基于BERT-BiLSTM模型的舆情监测方法及实证研究——以研究生招生考试为例[J].情报科学,2021,39(08):78-85.

[3]南峰,霍文杰.高校招生考试网络舆情监控和应对体系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16):27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