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习重在观察——基于观察能力培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程立杰 赵玉香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五小学 山东 滨州 256500)

摘要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运用合适的方法展开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主动观察生活现象、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文章联系教学实际,对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分析探究,以期为从事小学科学教育的老师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观察能力

正文


引言: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能够发现,学生观察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现象的理解,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但目前看来,学生观察科学事物普遍有着一定的盲目性、宽泛性、无序性与片面性,为解决此类问题,在此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学生传授科学的观察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1]

一、创设观察机会,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小学科学课程中有许多关于观察的内容,如生活现象、科学实验、媒体信息、实物展示等,都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对观察内容做好筛选和设计,对观察学习做出合理的教学规划,为学生设计具体的观察任务,让更多学生都能进入到观察学习环节,在充分思考和讨论中建立学习共识。学生对一些新鲜的事物有浓厚的观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展开教学设计,以激活学生的观察思维,促使学生形成观察体验[2]

如以《各种各样的运动》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要求学生观察视频中有哪些运动形式,并仔细分辨这些运动形式是否相同。学生观看视频后,很快就有了新的发现。有学生列举:“陀螺在旋转、青蛙在跳跃、皮球在滚动,这些运动的形式都不相同。”也有学生补充:“我发现,汽车在路上跑,飞机在天上飞,这些也是不同的运动方式。”教师对学生列举的情况做归结处理,并且肯定学生的观察发现。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发现运动现象,你能快速列举出来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天空中有飞鸟经过,其飞行速度很快,这是最为常见的运动;人们在路上疾走,也处于运动状态;还有来来往往的车辆,都处于运动之中。”“我们所处的地球,在宇宙中不断地旋转,所以世界万物都处于运动之中,运动是所有物体的基本属性。”“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东西,所以我们要用运动的思维去考虑事情,以此获得对运动的认知。”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对运动现象的观察成果,并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以带给学生更多学习启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紧扣观察目的,科学高效地完成科学观察

科学探究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为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课堂观察提出明确的要求,尽可能给予学生一个科学合理的观察主题、一个明确的观察方向,令学生的科学观察变得更为敏捷、迅速且准确,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但目前看来,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如上教学工作的执行存在较大的问题,造成学生观察事物、科学现象有着明显的宽泛性、随意性,影响了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成长[3]

例如,在教学《天气》的知识时,很多教师都会这样提问学生:“同学们,谁能描述一下外面的天气如何?”这一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因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致都不高,在回答问题时只会说出一些相对宽泛的词语,如“今天很冷”“今天很热”等,教学效果有限。为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课堂观察赋予一个明确的目的或主体,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一下天空的颜色,感受今天的天气究竟是什么样子,从而增强学生对“天气”这一知识的感悟;教师也可使用一些明确的语句,点拨学生进行思考:“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的?你感受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引导学生针对自然界中具体的事物展开观察,如太阳、云、花草树木等,再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图画的方式记录他们的观察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与观察习惯,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打下铺垫。

三、丰富实验活动,促使学生综合观察

在科学实验中,我们需要用敏锐的观察力来观察每一个细节,但是观察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视觉感官对信息的捕捉上,其他感官如耳朵、鼻子、双手等也可以参与观察,让观察更加丰富而具体。

例如,在“观察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叶进行细致观察,通过叶片的多样性探索植物的多样性,从叶片的生命过程思考出植物的生命过程。在实验过程中,为了提升观察效果,教师设计了如下活动:(1)多种感官观察叶。课前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叶子,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形式感受叶子在大小、颜色、形状、硬度、厚度等方面的不同,通过比较不同种植物的叶子,使学生认识到植物具有多样性,不同种类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叶子。引导学生观察,让他们发现叶子大多是绿色,形状多样,硬度和厚度各不相同。此环节侧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细致观察理解叶。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这些叶子来自同一株植物,种类是相同的,同时他们也可以发现老叶和嫩叶的差异。此时教师追问:为什么同一株植物的叶子会有这样的差别?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会生长、变化和死亡。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培养总结结论的意识。(3)手眼结合绘制叶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片自己最喜欢的叶子,画清楚叶片的各个部位,以深化对植物外部形态特征的认识,促进课堂知识的内化。在实验中,教师设计多元化的活动,引导学生调动多重感官进行观察、思考,并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综合体验中认识科学现象、理解科学规律,进而潜移默化地发展科学素养。

结束语

总之,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各类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为让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科学知识,教师在平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学生给予明确的观察主题与观察目标,同时还应多为学生传授一些科学合理的观察方法,使学生的观察变得更为有的放矢、科学高效。

参考文献:

[1]徐东.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266.

[2]郭昊川.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才智,2020,(18):101.

[3]许修亚.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分析[J].读写算,2020,(15):18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