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质量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某外国语大学为例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苏红霞 李智建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8)

摘要

本文以某外国语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研究“新文科”背景下如何践行高质量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文章首先提出了当前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实践,针对性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科融合、知识融合;国际化融入培养方案、培养过程、评价体系的“123”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更具竞争力、更加符合国家旅游业发展需求的旅游英才。


关键词

新文科;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正文


基金项目:本研究属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XWK21YB0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苏红霞(19721),女,汉族,陕西长武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入境旅游、游客行为

李智建(199912),男,汉族,浙江温州人,西安外国语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游客消费行为

 

收件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西安外国语大学家属院 苏女士:13609165468


一、引言

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浪潮中,新文科理念作为一种前瞻性的教育模式,旨在通过学科重组和文理交叉,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跨学科的学习体验[1]。这一理念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率先提出[2],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创新的引领力量。在中国,随着历史走进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更为迫切的任务与更为广阔的舞台。

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性时刻,高等教育的使命也随之得到了全新的定义与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再仅仅是院校的战略选择,而是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3]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旅游业国际化,以及如何在新文科的理念指导下,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质量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旨在研究新文科背景下高质量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如何在培养过程中突破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融合,使旅游专业人才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需求

二、新文科背景下高质量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入境旅游先于国内旅游,伴随着入境旅游市场的兴起,旅游人才的国际化教育起步较早,业已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做法,但是,面对新时代需求,尤其是以新文科理念来衡量,我们在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问题。这些问题在理念与实践层面均有所体现。从理念层面来说,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发展滞后于时代的步伐。新时代新文科都是时代发展需求提出的概念,其中包含的新理念是前期人才培养方面未能充分涵盖的,亟需及时补充[4]。在实际运行方面,当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亟待创新发展。在新文科的框架下,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更强调融合、贯通的特点,呼吁创建更符合这一目标的人才培养平台。以案例涉及大学而言,在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1)英语语言与旅游管理专业融合度不高导致的两张皮”,导致了学生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应对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整合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

2)国际化人才培养偏向传递国际理念与经验导致其在国际与国内业务处理上存在不平衡。

3)实践教育形式较单一使得学生在面对不同的实际挑战时,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无法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潜力。

4)旅游管理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不足限制了学生在国际旅游行业中的竞争力。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旅游专业在新文科的背景下仍有提升空间,需要更加有针对性地优化和创新培养方案,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更为全面、适应性强的国际化旅游人才。

三、新文科背景下高质量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在新文科的背景下,案例所涉及大学旅游学院师资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紧密围绕建设特色突出的国家级一流旅游管理专业目标,创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国际化旅游教育办学格局,提出并践行123的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1个理念,促进2个融合,推进3个融入。1个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2个融合指促进学科融合、知识融合,3个融入是推进国际化办学理念融入培养方案、国际化元素成分融入培养过程以及国际化特色要素融入人才评价机制。

123模式的核心理念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为目标。通过将文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学科进行融合,并将管理、英语、跨文化、地理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融入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而深刻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国际化融入培养方案、融入培养过程和评价体系。培养方案聚焦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选题,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鼓励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发现问题并去研究问题,以期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过程聚焦教学过程、科学研究和实践教育,鼓励师生开展前沿研究,促进学科的创新发展,以确保教学内容紧密贴合行业实际和最新动态通过组织国际性实践项目、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评价体系融入中国一流专业TedQualACBSP国际标准。通过评价标准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科教育质量,以期学生在获取国际旅游管理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效借鉴这些知识来解决中国本土环境需求。简而言之,123”这模式,主要从教学方式、中国实践、质量评价和特色打造等方面解决案例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1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提出学科融合与知识融合两个概念,促进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高度融合。具体做法是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化课程的设计与开设充分利用相关人才引进项目和暑期国际学校等资源平台,同时引入具有国际认可度的学科模块和虚拟仿真演练课程,将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高度融合,以英语语言促进管理学、经济学与营销学理论的交汇,从而带动专业学科学习的厚基础与前沿性,为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提供较为坚实基础和发展引擎。

2)将本土化概念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阐明了不能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国际化教育的不可持续性。强调学习西方经验的同时要增强民族自信,推进中国旅游事业发展。通过组织学习的方式,进行中国国情介绍和中外制度环境对比,使师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激励教师为国育才,激励学生为国成才。

3)与国际顶尖行业巨头合作,设计推出多维度国际化实践教学项目,推进实践与理论教学融合开展,提升实践教育质量。积极开拓国际特色实践基地,与行业顶级组织对接,合作开发多样化实践项目,形成了校企共创的高质量实践教学项目,有效提升了实践教育质量。

4)在专业评价机制上,以一流专业建设指标为核心,吸纳国际权威认证元素,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把好质量关。通过将一流专业建设指标纳入评价机制,确保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以适应行业的国际标准。吸纳国际权威认证元素进入评价机制,提高评价的国际水平,确保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与国际同行竞争的优势。

四、新文科背景下高质量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新文科背景下,本文涉及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依据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成功开展了创新型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了专业+语言复合型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路径,树立了西部地方院校基于自身资源以特色求发展的典范,在育人理念、育人模式和路径方面可以总结为三点:一是实施全过程引导,创建以我为主育人理念;二是协同社会资源,创建五位一体育人模式;三是立足西部,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VARLOTTA L.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Systemic Academic Change: Hiram College's Model for the New Liberal Arts [J]. Plan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2018, 47(1): 12.

[2]     麦可思, 王慧. 一场新文科的尝试 [N]. 北京日报, 2018-9-19(19).

[3] 文雯, 王嵩迪, 常伶颖. 作为国家战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一项多国比较研究 [J]. 复旦教育论坛, 2023, 21(01): 112-20+28. 

[4]     王之康. 新文科:一场学科融合的盛宴 [N]. 中国科学报, 2019-5-8(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