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的转变与创新—以《天涯歌女》为例
摘要
关键词
锡剧 锡剧起源 锡剧曲调 锡剧创新
正文
一.研究的背景以及意义
1.研究背景
锡剧自清朝乾隆时期开始流行,它是由常州滩簧与无锡滩簧融合而成的。早期的名称包括"花鼓戏""花鼓滩簧""常锡文戏"等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被正式定名为"常锡剧",并在1953年更名为"锡剧"。作为华东地区的主要戏剧形式之一,锡剧曾在上海舞台上广受欢迎。然而,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的繁荣,这个剧种正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压力,这同样也是中国其它地方传统音乐所面临的问题。
2.先行研究
学者们对对于锡剧的转变与创新工作进行了学术和理论的总结。窦君在2021年对戏剧发展历程进行了简洁的介绍后,进一步从锡剧表演艺术的独特性和形式两个角度深度研究了锡剧表演艺术的吸引力。彭青(2021)从文化自信视域,探讨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锡剧的传承与创新。
3.研究的意义
作为吴文化的核心构成元素之一,锡剧以其独特的声音、言语及服装表现形式展现了极具江南特征的地域风格。它的诞生和演变过程,对江南地区的戏剧历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能提供有效的证据来探讨中国的地区戏剧史。锡剧不仅能够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还能维持文化和传统的连续性,因此它拥有深远的实际影响。为了确保我国传统文化音乐得以保存和传递,我们需要重视像锡剧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创新手段推动其持续健康的发展,从而让锡剧能在当代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下获得应有的地位。
二.锡剧的历史及现状
1.锡剧的历史
锡剧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中国江南地区(包括江苏南部)的小型戏剧——"滩簧",它是由当地乡村歌曲如"山歌","道情""唱春"和"宣卷"的混合而成的一种音乐类型。后来逐渐转变为了小型舞台作品,"摊簧小戏"在20年代初期开始流行并在各大城市的出现,标志着其进一步的发展与壮大。这种新型的作品被称为'同场',因为除了传统的‘’三个角色”外还包含其他类型的演员参与其中,例如老生的代表人物张桂凤,这使得各团队之间的竞争力加大从而推动了一系列新颖剧情及多达5个不同类别的剧本创作出来(这被称之为‘五人头’)。在此基础上又融入了一些地方民谣和小调来增加音色变化比如:三弦琴的长短节奏模式;行走的路程旋律等等这些都构成了此阶段的特征之一。伴随时光的推移,“对口”这一概念应运而出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也促成了该行业的一个重大变革——小规模的城市化进程由此开启并将这个业界带入了全新的时代--这个新时代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同场”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不同的分支--一个是针对村镇社区环境下的产品叫做“小同场”,而另一个则是为了适应都市生活需求的产品称为“大同场”;前者更注重传统元素的使用同时也兼顾到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保持本土特色文化的特点因此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太湖一枝梅"是形容无锡地方戏曲——锡剧的赞誉之词,它主要流行于太湖流域和长江的中下游区域。
自1921起,"常州滩簧"正式命为 "常州文戏",并于同年的五月二十八日举行首次公演活动; 1925年,"常州滩簧"及"无锡滩簧"两地戏剧艺术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文化形式——"常锡文戏";在新中国的建立之后,它又被称为"常锡剧"这一名称一直延续到二七年代末期才发生变化, 1927年, “无锡滩簧”大佬袁仁仪与“常州滩簧”大家周甫艺班创立了常锡文戏研究协会,并在先施乐园合作演出,锡剧更名为“常锡文戏”。 1952年,常锡文戏改名为常锡剧,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开始统一称为“锡剧”。改革开放后,常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常州市振兴锡剧领导小组,并且提出了“振兴锡剧”的口号,。经过多方面的合作和创新,《红楼夜审》被拍摄成彩色电影,《攀弓带》《杜鹃红》《老铳》等先后获省锡剧节优秀演出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常州市锡剧剧目创作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锡剧的现状
拥有超过两百年悠久历史的锡剧与其他两大戏剧——越剧及黄梅戏一起被誉为东部地区的三大剧种。作为1949年之后该区域内最受欢迎的三类演出类型中的第一位,"锡老大",如今已被纳入国家级别的 "非物体化文化的传承项目名单中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看到了诸如《珍珠塔》、《双轮车》、《红色宝藏》等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及其片段;同时也有着像王兰英、沈佩花、王斌兵、梅兰真这样一批杰出的演员们以其卓越的表现力和影响力为人们所熟知。
然而,自改革开放起,由于各种如经济收益等原因的影响,专职编写戏剧剧本的人数逐渐减少,许多人开始转向电视剧的写作。这成为了限制剧团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另外,年轻储备演员数量有限。一名演员从初入校门学演锡剧至能担任主角上场演出,通常需花费大约十年的时间,而众多年轻人因难以承担长期的学习时间和财务负担而选择了半路放弃,导致了锡剧队伍人才短缺和后续力量匮乏。
其次,由于锡剧已有超过二百年之久的历史,其间融合并吸纳了各个时代的语言特色,因此现今的语言仍无法达成一致。无论是舞台上的表演者使用的是无锡方言、常州方言、苏州方言、宜兴方言或江阴方言等等。另外,作为锡常地区的本土戏曲形式,锡剧并未像京剧与越剧那般显著地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剧目及明星效应。直至今日,除去《双推磨》、《珍珠塔》、《孟丽君》这些被广泛认知为锡剧的作品之外,并没有其他的作品能够广为人知。千篇一律的演出是观众逐渐失去兴趣,又因缺乏时代特色,不符合现代的审美潮流,无法引起年轻人的关注,锡剧市场渐渐平淡。
最终,锡剧表演艺术未能成功融入公众文化的传播渠道中。尽管常州市及无锡市的公共文化媒介对锡剧的发展有所重视,但其推广力度仍显不足。即使存在一些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也只是简要描述锡剧演出的进展情况,并未创建特定的栏目来大力宣扬。此外,一般只有在广播节目的空闲时间才播放锡剧内容,这也限制了锡剧宣传的影响范围和年轻人对锡剧的兴趣。
作为戏剧品种的起源城市,无锡市与常州市都对该种类所遭遇的严重挑战做出了回应。他们分别组建了“复兴常锡剧小组”来应对这一问题,并且提出了多项关于如何恢复常锡剧的计划及执行策略。同时,也发布了《政府文艺奖赏标准》以鼓励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并在财政上提供了专门用于支持文化生产的基金。所有这些举措都有助于维持这个常锡剧团队的稳固,激发从业人员的职业热忱。
三.从《天涯歌女》看锡剧的转变与创新
1.《天涯歌女》的简介
"天涯歌女"这部大型原创交响锡剧是在2010年的十月份完成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常州本地著名的歌手"金嗓子"周璇及其丈夫严华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展开叙述,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来反映社会的演进变化。这是一出以当地戏曲——锡剧作为核心的戏剧作品,同时融入了如魔术、杂技、现代舞蹈、现场交响乐配乐等各种表演方式,形成了一场集多种艺术风格的大型演出。该剧作对锡剧传统的音乐技巧及舞台设计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自始至终都致力于吸引年轻人和海外的观众群体;此外,在音乐制作方面,既保持了锡剧固有的旋律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又引入了西方管弦乐器的运用,以此填补了以往锡剧音乐过于简陋且伴奏乐器音域有限的问题,这无疑是一种富有创意的中西音乐结合的新探索。此剧目首度亮相北京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此次演出的成功也是常州锡剧在探索现代创作新路上的一次成功。
2.锡剧的转变与创新
a) 音乐素材的创新
在创作过程中,遵循着锡剧的特质,同时又结合了常州地区的民间歌曲及传统的锡剧曲风,引入了江南的小调、合唱以及舞蹈音乐等多种元素。此外,也勇于尝试西方交响乐的音乐架构和讲述方法,以此来提升锡剧的现代化感观,实现古典曲调与当代音乐风格的中西融汇。首幕开始时,由管弦乐队持续演奏8次强拍的前导,这是一种比以往锡剧中的民族器乐合奏更为壮丽的开幕式。随后,女主角周璇随着音乐主题登台亮相。该主题源自于细腻丰富的江南小调《四季歌》的旋律。而且,这部作品通过多种音乐发展的技巧反复展示这一主题,从而扩大其音乐内容。另外,《天涯歌女》也使用了如《夜上海》、《无锡景》、《月圆花好》等流行电影音乐,这些音乐被用于独唱、合唱或二重唱形式,以便更好地适应传统锡剧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它与当前审美的契合度。
b) 伴奏乐器的创新
早期的锡剧伴奏乐器只有一把二胡,后面逐渐增加了主胡、副胡和琵琶;发展到后期吸收了江南民间器乐曲的特点,以江南丝竹为主,伴奏乐器多以拉弦乐器为主,例如正、副二胡,辅以琵琶、三弦等弹拨乐器;后来为了增加唱腔的可塑性,又加入西洋乐器,如大提琴、小提琴、打击乐器和西洋木管乐器等,弥补了民族伴奏乐器音色和音区的不足。而《天涯歌女》选用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代替吴侬软语的江南丝竹,使其音色更加丰富,也更好的烘托了剧目的气氛。锡剧音乐传统的伴奏风格,受江南民间音乐的影响较大。托腔伴奏、随腔伴奏是传统锡剧常用的伴奏方法。锡剧音乐的传统伴奏方法是复调伴奏法,多用支声复调伴奏。而《天涯歌女》每一场的伴奏音乐,曲作者都会用不同的音调旋律和节奏,与传统锡剧音乐形成鲜明对比,大型交响乐《天涯歌女》在伴奏上不同于传统锡剧的地方在于其每一场的前奏和间奏的乐器的使用和曲调的运用。
c) 现代锡剧表演形式的创新
唱、念、做、打是传统锡剧的主要表现形式。特别是在转型以古代题材作为主要内容之后,锡剧开始借鉴京剧的表演模式及艺术表达方式。相较于传统的舞台表演,《天涯歌女》展现出极大的突破和改良。在这部作品里,融入了当代的服饰、设备、布景等等元素,并把舞蹈、话剧甚至是魔术等多种表演风格融汇贯通。例如,在《天涯歌女》的第五章节,四个男性角色的西装瞬间转变为了纸制的长衣,微笑的面具也突兀变成了狰狞的面孔;此外,开幕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古典照片和三维图像,使得观众仿佛置身现场。这些革新成功地将传统锡剧与现代艺术技巧无缝衔接起来,令这部作品不但悦耳动听,而且引人入胜。
d) 唱法的创新
戏曲艺术中,“唱”居“四功”之首,故而旧时称艺人演戏为“唱戏”,观众看戏为“听戏”,这些都无不道出了“唱”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因而作为戏曲艺术中的流派,虽然涵盖了演唱艺术和表演艺术两个方面的内容,但在众多戏曲剧种中,“唱”往往是某一艺术流派的主要标志,而人们对那些有师承关系和个人特点,风格鲜明且广为流传的唱腔艺术,则称之为流派唱腔。具有鲜明特色的流派唱腔,对观众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对剧种和演员而言,它是成熟的标志、艺术之精华,亦是艺术传承的阶梯和桥梁。剧种的存在是产生流派唱腔必需的土壤,而流派唱腔的产生,无疑又是促进剧种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因素。同样地,锡剧也遵循这一规律。其音乐形式为曲牌与板腔的混合结构,并具有明显的性别区分特征。尽管如此,锡剧仍然保持着使用民间歌曲的方式来唱歌,而滩簧则主要依赖于真声表演。锡剧的演唱注重声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需要情感引导的声音表达。在《天涯歌女》中的第4幕,男女主角分别的部分,他们的唱法都是咏叹调的形式,男性部分相对于女性部分升高四个八度,这种一致性的演唱方式使得这段二重唱听起来非常协调且成功。随着演唱技巧的发展,作曲家刘廷禹先生突破了公众对锡剧优雅和内敛形象的认知,他在最终版本的排练过程中,勇敢地把第4幕周璇唱词末尾处的《请放开你的手》的花旦音阶向上升调,超越了锡剧历史上唱腔音域最高的记录,创下了锡剧史上的新纪录。
这种突破的成功,也引起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锡剧也迎来了改革和创新。首先,表演风格为迎合观众的审美偏好和时尚潮流开始调整。演员的表演技艺、唱腔的演绎,甚至服饰的设计,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元素,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尊重传统的同时,也应积极探索创新,以使剧目持久吸引人。保留经典唱腔、表演技巧,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可以让剧目焕发新的生命力,为观众呈现出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
作为一种受到特定时代背景影响并与其时文化的特性密切关联的演唱型演出方式,戏剧的历史形成及演进过程始终充满了鲜明的年代特色。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各种休闲活动的丰富多元化的趋势下,中国的古典剧种逐渐走向了被冷落的地步。同时我们也看到,传统的中华舞台上还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过于重视技术而忽视理念的研究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缺少创造力,剧本的内容陈旧且无法跟得上当代的社会节奏,这显然是不能满足当今大众审美的需求。当然这也与中国近现代社会迅速发展有关。我们应当摒弃过时的观念,精确定位并扩展观众群体,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中国传统戏曲的复兴。
戏曲是一种普及的艺术形式,只有深入人民群众、紧密配合社会进步、紧密关注实际情况,才能在新时代中焕发生机,繁荣发展。
本研究为2023年度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一般项目“国潮背景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以锡剧为例”,项目编号:202311463098Y,项目负责人:赵文静,项目指导老师:隋吉原,周军。
参考文献:
1.《江苏戏曲志》编辑委员会《江苏戏曲志.常州卷》编辑委员会.江苏戏曲志.常州卷 [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
2.邵志强.常州戏剧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
3.王染野.滩簧考述:来谈踢剧的总源头[J],艺术百家,1988(2)
4.杨丽莉.从交响锡剧《天涯歌女》看常州现代锡剧的创新[J].民族音乐,2014
5.袁静波.继承发展创新 振兴锡剧事业[J].上海戏剧,2001(05)
6.邵新峰.锡剧的传承与发扬[J].剧影月报,201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