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微课视角;高中教师;语文教育;教学策略;实践研究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在中国这样人口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用数字赋能,以智能提质,全面推进教育数字转型。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从微课教学入手,微课赋能语文教育创新升级。
一、课前预习巧用微课,兴趣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语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和独立思考习惯。高中学生所处的时代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要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建设、网络强国建设的速度,就需要不断地吸收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其中所蕴含的要求就是要培养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的建设者[1]。微课视频在课前预习阶段的应用,有助于语文教师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设计自主学习课程,微课视频融入趣味十足的内容会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以2019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高中语文《致云雀》教学为例,该课教学主要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蕴含在诗歌内的情思和意境。该诗歌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微课视角下的预习内容设计需要更着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省自悟。课前预案先将诗歌创作者、创作背景、字音释义等基础内容展示出来,微课视频主要浓缩诗歌解读内容,如先简单梳理诗歌结构内容,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全诗共21节,根据诗歌内容可分为7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云雀飒爽英姿,第二部分精力赞美云雀丰沛四溢的歌声,第三部分对云雀歌声优美品质作判断,抒发自身的向往和憧憬,第四部分探讨云雀歌声美的根源,第五部分歌颂自然,反衬人类社会丑恶,第六部分进一步概括云雀歌声美妙,第七部分直抒四人胸臆。微课视频最后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补充完整各部分内容,并解读“云雀”与“诗人”的形象,如“雪莱诗中云雀这一形象比作过什么,主要体现了什么品质或情感?”“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相似点是什么,你是否也有相似的地方?”
二、语文教学应用微课,聚焦重点内容强化学生记忆
语文这学科需要教导的内容比较丰富,各知识点的拓展延伸性强,教师讲解某篇课文背后的各知识点都能随自身知识储备、课文情感体现等有不同的内容拓展延伸、思想情感拓展延伸等,多个知识点的不同延伸多层次丰富语文教学课堂内容,但繁多的语文知识点并不利于学生高效记忆。微课视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高中语文教师常用微课针对某一知识内容、某一难点试题、某一重要考点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省略掉大量不必要、不明确或关联不大的内容,重点呈现该知识点的内在含义和主要内容,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2]。
以人教统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念奴娇·赤壁怀古》授课为例,该课要求学生站在古诗词整体视野去把握和感知词的内容,了解豪放派的特色,紧扣关键语句,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鉴赏和评价的表达能力,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深刻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感慨。教师先带领学生回忆词作者苏轼的作品和生平经历,围绕词牌名“念奴娇”和题目“赤壁怀古”进行解题,点明苏轼到赤壁游览时,触景生情,缅怀故人的创作背景的情感基调。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重点品读语句时,可借微课视频向学生呈现赤壁山崖雄奇壮阔、骇浪汹涌搏击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雪浪的现实场景,要求学生紧扣上阕一、二、三句诗词内容,感受豪放派的作词特点和诗人作词的气象恢弘、开阔境界。语文教师还可借融合了三国纪录片片段的微课视频,向学生展示少年得志,英姿勃发的周瑜,在学生共感周瑜人物形象时,引出最后两句诗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点出作者其对岁月无情而功业无成的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让一位襟怀旷达,善于宽解的词人跃然于纸上。
三、复习冲刺运用微课,试题评析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复习冲刺阶段,试卷错题最能将学生的不足之处暴露出来,但每一位学生的错题都不尽相同,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并不允许语文教师将所有的错题都讲解一遍。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复习阶段,可多应用微课视频录制语文错题评析,上传到线上学习平台并分类编辑好,供学生自己针对薄弱处和不足处做训练和学习[3]。复习时应用微课进行试题讲解在某种程度上释放了教师的部分压力,大部分学生只会在视频中遇到难理解或不懂的地方才回去请教语文教师,缩减了一些不甚必要的试题重复讲解时间,能让语文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新考点、大热试题、学生易错知识点上分析钻研。
以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拿来主义》为例,该课强调要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明确鲁迅所针对的那个时代特点和鲁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归纳能力。联系该课要求学生学会立论驳论相结合说理,引出微课试题评析202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现代文阅读I题,“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微课试题评析主要从读题审题、解题思路、做题模板等方面入手,如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明确该题探究的核心问题是论证藜麦新闻报道结论有误的方法和内容,即答题基本模式应是“论证方法+文本内容论证”,视野聚焦文中第二、三自然段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概括,如“借助实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驳,比如第三段用亲自调查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该题需要写三种方法,提醒学生答题过程应用数字符号隔开,如“①②③”。
结束语
总而言之,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是未来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教育改革创新是数字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有力支撑。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为高中语文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范式。语文教师应立足于微课视角,结合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要求,深入研究和学习语文教育新思想新成果,提出一系列可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教学策略,焕新高中语文学科教育,促使学生核心素养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农柳.微课教学模式下应用文写作课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评《应用文写作》[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9):2777.
[2]陈晓洁.地方高校师范生语文微型课设计研究——基于教学技能大赛的反思[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2,39(02):128-131.
[3]蔡晖,夏琳.运用Camtasia Studio制作诗歌鉴赏互动式微课——以古诗词鉴赏之虚实结合手法为例[J].现代信息科技,2023,7(02):192-194+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