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大学生学习获得感
摘要
关键词
大学生;学习;获得感
正文
前言: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在多个方面全面推进学生学习成果建设,让其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真正拥有“获得感”。获得感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高校应在明确大学生学习获得感形成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提升其获得感的策略。
一、学生个体层面
在大学生活中,学生必须要明确自身任务就是努力学习,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一般来讲,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学习成绩都会影响到学生获得感,其中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其影响最大。因此,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努力增强学习能力,树立远大目标并培养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增强获得感。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适当调整投入程度和努力方向,以达成预期的发展目标。
学生应充分挖掘自身兴趣,积极参与各类文体活动,在活动中增进获得感。除此之外,大学生应给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发展规划,通过分析自身能力、明确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强化个体期待因素的引导作用,获得较高的成就感。
二、教师教学层面
(一)强化心理辅导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较大,学习适应性差,导致最终成绩不理想,加重了焦虑、紧张等心理,不利于其长久发展。基于此,教师想要增进学生的获得感,应强化心理辅导,为其排忧解难,使学生能够保持心理健康与情感稳定,从而增强自信心,强化对学习的正向认识,充分挖掘潜能,增强获得感。
一是心理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现阶段学习和生活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增强其自信心。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关怀,帮助其了解自身潜能,并为学生策划一些容易成功的活动,使其获得自信。二是要将学习辅导融入到学科课程中,通过创新心理辅导课程形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在探索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找到提升自我的关键,能够更加认真地对待专业课的学习。三是可以定期开设心理辅导讲座,对学生进行团体学习心理辅导,让其掌握基本的缓解紧张与焦虑的方法,发展其应对问题和困难的能力。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除了学生自身努力学习之外,高校应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创新课程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坚定其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设置合理的课程,提高教学水平,以增进学生在课堂中的获得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是课程教学的内容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当前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个性特点、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出发,认真地准备教学内容并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以新颖的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强化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增进获得感。除此之外,在课程的设置上学校和教师应增加实践课程,弥补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使其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增进专业课的学习获得感。
二是要转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以活动、探索等形式增强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教师则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鼓励其积极探索,热爱学习[1]。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了解时事热点,积极开展辩论、小组讨论等活动。在交流时代话题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感受到自身在国家建设中的位置,自觉形成为国家奉献、将小我融入大我的意识,想要努力学习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是在课堂教学开展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依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图片、纪录片等播放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克服畏难心理。因此,高校教师应认真学习信息化技能,提高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实现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设计有特色、有趣味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增进交流,做到教学相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增强情感体验,发挥高校教学课堂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高的获得感。
(三)创新评价与考核机制
大学生获得感的主要来源就是教学评价。从终结性评价的角度讲,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与奖学金直接挂钩,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其获得感。从过程性评价的角度看,目前大学课堂中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的正向评价,导致学生心理层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和最终评价中充分体现对学生的正向激励,以鼓励和表扬的话语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其学习态度、思维方式等给予充分的认同和尊重,让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提升其学习获得感[2]。
从学生考核角度看,目前大学专业课的结课以量化考试为主要形式,缺少形成性测试,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考察较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强。因此,在专业课节课考核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改变考核方式,将单一的量化考核转变为多元化的综合考核。这样既能够将实际的教学内容与考核相联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其综合能力。在学生考核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更好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三、教育环境层面
高校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获得感的提升也有重要影响。只有不断优化社会大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建立起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才能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学习获得感。
一是要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隐性课程即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养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念、知识和态度。隐形课程对于学生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在学校中营造设施完备的物质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优秀的价值观念,与他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是要强化校园环境的影响,营造整体学习氛围。大学生在校学习,接触最多的就是校园的物质环境,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正向激励和引导,使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等是构成校园人际环境的重要内容。在互相交往与互动过程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体验都会受到重要影响,从而促进其成长。
三是要完善学生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强调教育的严格性,忽视了管理服务和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导致学生的个体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高校应建立将学生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的管理制度,实现规范管理和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高度融合,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学校还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在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发展所需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物质资源等等,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满足。
结论:综上所述,大学生获得感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和高校的共同努力。学生应树立远大的理想,通过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进获得感。教师和高校则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从心理辅导、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环境营造等方面,为学生成长提供条件,不断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文静,杨希.消解大学生“摆烂”症候的获得感提升路径探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3(04):128-134.
[2]杨欢.学生获得感在高校思政课过程性评价中的价值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7(03):8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