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爱,兜里有“糖”
摘要
关键词
陶行知;四颗糖;学生犯错;教育原则;感悟
正文
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教育故事,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的启发是巨大的。以往我们老师面对犯错的学生,或严厉批评、或谆谆教导,总想让学生清楚的明白“哪里做错了”、“应该怎么做”,并“保证以后不再犯”,唱完“三步曲”,谈话也就结束了。再看陶先生别具匠心的教育方法,他用“奖励糖果”的方式替代“教育批评”,不但没有严厉责备,反而肯定了学生“守时”、“尊师”、“正义”、“勇于认错”这些优秀品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教育更容易让学生产生自责愧疚的心理和追求向上的力量。我再反复研读故事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这不仅是“四颗糖”,更是面对犯错的孩子时,我作为教师应该秉持的四条教育原则。
第一颗糖(原则一)——尊重幼儿,平等对话
心理学上有一种“自己人效应”,其原理是只要你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在对方看来,你就是自己人,他就相信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真心为他好[1]。善于和孩子交朋友,在平等沟通与交流中达到教育的目的,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功。
孩子犯错时,我们要尊重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谈话空间,保护好孩子小小的自尊心。更要平等对话,拉近老师与孩子身高差距的那“几十厘米”。在交流时,老师可以蹲下来平视着孩子,或者给孩子一把椅子,双方坐下来聊聊发生的事情,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也许更容易走进孩子的世界,明白孩子所想,理解孩子所为,也能让孩子更加“看得见”、“听得清”,把谈话的内容真正记到脑子里、听到心坎里,我相信这样的对话会比老师单方面的说教来的更有效。
第二颗糖(原则二)——实事求是,“对症下药”
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较小,是非对错分辨不清,或无意识“犯错”,或不知事情的严重性有意为之,又或像案例里的学生,“犯错”的背后有另一番界定。老师在面对“犯错”的孩子时,要牢记“对事不对人”,不要进行标签教育,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就劈头盖脸地一顿责骂,面对文静乖巧的孩子就轻描淡写的说句“没事儿”。无论“犯错”的对象是谁,老师都应该先和孩子沟通,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再去“对症下药”,认识到孩子哪些地方是可取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指出改正的,做出全面综合的判断,而非武断地下结论。有时一味的批评不如告诉孩子更合适的做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第三颗糖(原则三)——扬抑结合,鼓励教育
当我们面对“犯错”的孩子时,谈话的话术很重要。一味的批评与指责,只会拉远师生间的距离,孩子要么过度接收负面言语,产生自卑逆反心理;要么自动屏蔽“不好听”的话,出现“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现象。两种情况都脱离了教育的初衷,适得其反。人的大脑都乐于接收积极正面的消息,身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谈话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采取“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的方式,扬抑结合,既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观,明确事情可为或不可为,同时,通过言语的激励,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镜中我”定位,这对学生培育积极的自我意识很重要。有时,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
第四颗糖(原则四)——留有空间,自省成长
“自省”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要想让学生有更多“自省”的空间,老师在教育上就必须留有一定的“空白”[2]。正如陶行知先生所为,当学生主动说出不应该打同学时,陶先生只是奖励了一颗糖果,并没有多说其他。换作有的老师,当孩子承认错误的时候,便开始语重心长、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是非观,恨不得学生听得频频点头,深刻反省自己做错的地方。这样填鸭式的教育,老师一贯的灌输人生道理,却忽略了孩子是否来得及消化。我们更应该学习陶先生的教育方式,当孩子明白是非时,不用过度说教,留有空间让孩子自己去反思、去改进、去成长。有时孩子间闹了小矛盾,如果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或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老师可以给孩子创造适度的自我教育空间,让孩子自己来处理和同伴间的问题,正如教育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指,帮孩子解决问题,不如让孩子思考并学着自己解决问题。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自我反思,自我成长,从错误中学习,改过迁善。
学校就是用来给孩子“试错”的地方,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在心理上接受孩子犯错,我们的责任就是教书的同时育人。在今后的教育道路上,我将继续秉持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做一名心中有爱,兜里有“糖”的老师,用春风细雨浇灌祖国的花朵,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牛秀芳. 巧用"自己人效应" 促进"学困生"转化[J]. 中学课程资源, 2015(1):2.
【2】孙昕. 留白: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狡猾"[J]. 考试周刊, 2011(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