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行致远、德润青春”教学实施报告——以《思想道德与法治》道德篇为例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宋雪莲 王涛 刘小燕 张杜维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思政部 北京 100096)

摘要

“道行致远、德润青春”专题教学选自《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模块四道德篇。本报告以道桥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教学依据“以学生为主体”理念,创设“融·贯·合”的教学策略,构建“明-崇-立-修”的教学模式,以校企双师为育人主体形成教育合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手段变革传统思政课堂来开展教学。


关键词

线上教学;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正文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更是承载了道德教育的主要功能。本单元聚焦道德篇教学,依据对“准道桥人”的学情分析,用“道以载德”现内涵、“人以铸魂”见精神。严格落实八个相统一原则,采用“融·贯·合”的教学策略,构建“明-崇-立-修”的教学模式,力求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达到学深、学透、学活的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出新时代德技并修的大国工匠。

一、教学整体设计

(一)依文件标准,构主题任务,定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安排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共计68学时,选用教育部2021版新修订统编教材,按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要求和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建议》,依据课程主要对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的定位,遵循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习惯,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五大模块,本次教学内容为模块四——道德篇:道行致远、德润青春。

图片7.png 

1 课程结构图

(二)析学情、瞄目标、研重难点

1.基于平台数据,精准分析学情

授课对象是2021级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本班共22人,全部为男生。

[知识基础]已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形成了对于社会道德现象和周边伦理关系的认识。23%的学生对道德的本质和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及其规范认识不深刻

[认知能力]对道德有朴素认同,但对社会主义道德好在哪里认识不足。整体上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82%的同学能够确立符合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的积极生活目标;但独立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仍有待提升。

[情感态度]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能够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政治认同较高,明大德基本能达成共识,但33%的学生理论思维、责任担当意识、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意识仍有待提升。

[学习特点]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强,不喜枯燥理论,喜动手实践。全员注重个体体验,86%的同学能够通过多元渠道检索并获取信息,男生思维活跃,但不够细致,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

[专业特性]对道桥专业基本认同,对职业选择较为坚定,对道桥岗位认识清晰,已做好从业准备,但31%的同学对未来工作有畏难情绪,对职业道德认同感不强烈,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差距。

综上,学生存在知而不深、敬而不明、信而不坚、修而不行的特点。

2.基于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基于学情分析,根据课程内容、标准和人才培养需要,结合企业需求合理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目标制定可评可测。

 

(三)据学生主体理念,设“融·贯·合”教学策略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要讲究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目标要求,针对学生知而不深、敬而不明、信而不坚、修而不行的学情,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融·贯·合”教学策略,合专业通过“道以载德、人以铸魂”讲穿辩题通过辨析式教学讲,知行一,通过志愿服务达到讲,从而达到学深、学透、学活的效果。

首先,与道桥专业深度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道桥情境下的改造,以“寻道问德”开场,在中国道桥地图上点亮典型道路,再以所选案例均为“道桥榜样集”中道桥道德模范事迹,六个教学子任务均采用“一案到底”教学方式,学理讲深,结合专业,深入浅出,引起共鸣。

其次采用辨析式教学法,针对学生困惑和错误认知,设置辩题,抽丝剥茧,由辩到辨,厘清困惑,转变错误思想,达成共识。

最后,注重理论的实践转化,设置实践教学任务,以志愿服务为依托,每个教学任务都有相应的志愿服务项目,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四)循“知-情-意-行”规律,创“明-崇-立-修”教学模式

在遵循“知-情-意-行”的认知规律基础上,创设“明-崇-立-修”教学模式与之一一对应,即明德激趣、崇德感怀、立德壮志、修德作为四步进阶,引导学生在道德模范的学习中感知道德、激发情感,坚定信念,砥砺前行,实现教学互动和价值形塑。

(五)建一课双台三库四基地”教学资源, 构“大思政课”格局

“大思政课要善而用之”,依托信息化手段,针对疫情常态化的实际,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用虚拟展馆、线上交互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使教学有趣、有用。建立了“一课双台三库四基地”的教学资源,依托自建微课“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主要课程资源;平台为学习通教学平台和腾讯会议交互平台;三库为道桥模范库、志愿之星库、中国道桥图库;四基地为红色虚拟展馆、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校外实践基地、校馆合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合各方资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大思政课格局。

(六)施立体多元评价,验学习动态效果

突出中心主线,明确考核导向。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发挥考评机制的助推器作用,科学设置学生考核评价指标,以知识指标引导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理论素养,以能力指标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参与实践,素养指标促使学生锤炼道德品格,提升道德素养,树立家国情怀和政治认同。

创新内容设置,丰富考核内容。聚焦学生的知识积累度”、“能力提升度”和“价值认同度”,坚持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利用教学平台,对学生浏览资料、参与讨论、作业作品等显性的学习行为进行统计测量,做出定量评价;观察、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议案、调研报告、道德日记等活动成果收集记录,建立成长档案袋,针对学生成长轨迹形成定性评价。

强化考核操作,做到多元主体评价考核。建立老师评价、个人自评,同学互评、企业专家、辅导员、社区、家长参评的立体式评价体系,通过多元评价主体对学生做出客观动态反馈,进而激励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准确诊断问题,实现反思、提高自我。

  

二、教学实施过程

遵循“知-情-意-行”教育规律,实施“明-崇-立-修”教学模式,在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中,分六步走实施教学流程,其中融合专业、贯穿辩题、实践落脚,形成逻辑闭环。

(一)课前自主学习,问题导向促真学

课前围绕教学内容,教师在学习平台调研学情,在中国道桥地图集上探寻典型道路,选取道桥模范库里的典型案例,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选定辩题,并针对个性化问题和共性问题分别进行指导。

(二)课中辩题驱动,“明-崇-立-修”促真信 

明德激趣。将教学内容与道桥史有机结合,通过重温史实、观点分享、虚拟现实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注意力投注到课堂上。如任务三,使用信息化技术,用参观红色虚拟展馆和与革命英雄跨越时空的对话等方式让学生重回红色革命年代,身临其境感受革命与建设时期英雄人物的忠诚与担当,感悟革命道德力量。

崇德感怀。围绕教学主题,引导学生从道桥模范库中寻找榜样力量,产生情感与敬意,促进情感的内化与升华,实现知识的累积与情感的并进。如任务一,通过在道桥地图库中点亮下庄村8公里山路,寻找当代愚公毛相林绝壁上修天路的事迹,致敬老一辈道桥人为民服务道德之光。通过学生辩论,教师加以引导,从而正确理解为人民服务。通过自测为人民服务的层级,进一步深化认识,并产生层级跃升之愿望。厚植人民至上情怀,牢记“人民道桥为人民”的光荣使命。

立德壮志。坚定不移的道德认知和始终如一的道德情怀都离不开强大的道德意志支撑,通过小组讨论、对比探究、线上参观校企共建校外实践基地,思政教师进入项目现场采访企业专家,双师育人等方式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认识,不断领悟参透,做到至信而立志。如任务五,除了一般的职业道德,结合高职特点,特别加入了道桥行业的职业道德内容创设。通过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看教师去项目基地采访企业专家的视频,总结出道桥行业的职业道德内容,最后通过虚拟交互小游戏以道桥常用材料与职业道德搭配实现以材喻德,体现了思政教师与专业的深度融合及深厚的教科研积淀水平。

修德作为。“行”是知、情、意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学习成效的根本标准。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岗位,把掌握的理论知识落实到生活实践和学习行动上。如任务二,通过腾讯会议分组功能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线上进组参与,对传统美德中古人进行道德践履方法进行解析,引导学生掌握慎独等提升道德修养的方法。通过“志愿红人”进课堂,增强朋辈影响,感到传统美德没过时,不遥远。最后通过道德日志展进步,实现增值评价。

(三)课后拓展实践,知行合一促真用 

课后,同学们通过阅览学习资料,实现理论上拓展新视野,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完成实践教学手册相关课后实践任务,把所学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长本领、增才干。

三、学生学习效果

基于在线学习平台中学生学习行为的统计数据,建立起学生的动态成长模型,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与进步,思想困惑的解答和知行合一等方面都有切实提升。

(一)学深:目标达成、进步显著

通过学生线上随堂测试的数据分析发现,每个任务的测试成绩平均分都在合格或良好以上,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较好。通过课前普测和课后普测的成绩比较、作业成绩稳步提升和章节学习次数逐步增长的情况能看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个人能力得到提升。从提交的道德日记和实践作品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明大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价值认同

 

(二)学透:释疑解惑、明辨是非

    通过学生课后评教活动的数据显示,90%同学存在的思想困惑得到了解答,通过辨析式教学,对于“为人民服务是否高不可攀?”“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已经过时?”“四德只是一些简单的规范?”“道德知道等于做到吗?”等问题有了理性认识和鲜明立场,从而树立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人民立场,能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三)学活:知行合一、活学活用

    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使理论知识落地于实践活动,实现活学活用。通过课后任务布置,学生的志愿时长都显著增长,参与热情高涨。

 

四、反思改进措施

(一)特色创新

1.创设策略模式

创新“融贯合”教学策略。融合专业,将教学内容进行了整体性话语改造,营造道桥专业情境,通过挖掘道桥行业的典型道德模范案例,一案到底教学,引导学生透过道德模范的故事,感受行业前辈道德之光,树立道德情怀与担当精神,通过道桥领域发展感受职业荣誉感,将个人与国家紧密链接。

贯穿辩题,运用辨析式教学法,即把每个教学任务拆分为若干辩题,课上通过学生辩论,教师总结,学生获得新知,实现由辩到辨,因惑而活。

知行合一,利用“志愿蓝”德育品牌优势资源,发掘志愿之星,巧设志愿项目,实现知行合一。

创新“明崇立修”教学模式。层层递进,学习效果显著。通过课前寻模范,课中学模范,课后做模范,中间贯穿辩题线,实现知行合一。

2.校企双师育人

思政教师深入专业调研,走访项目工地、采访行业导师,与道桥工程师学院、大师工作室建立联系。邀请企业专家、道德模范、大国工匠进课堂,校企合作双师育人,形成合力,效果显著。

 

3.活驭信息技术

在自媒体时代,高职学生乐于使用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在线上教学中运用了多种信息化手段吸引学生注意,例如参观红色虚拟展馆,开发多款情境互动游戏和交互程序,广受学生欢迎,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显著。

 

(二)不足及改进措施

1.进一步提高线上实践活动效果

疫情常态化使得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常态。线上教学中的痛点即原定的参观等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很好开展,虽然有些展馆已开放线上参观,但效果仍然不如实际到访强烈。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只能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不能直接领导,朋辈影响也降低。改进措施:待疫情缓解时能开展线下教学再有序组织学生实践,测评上做到线上与线下连接。

2.进一步充实融合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建设

课程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尤其是要贴合专业,不断加入专业案例和专业元素,寻找思政课和专业的最佳结合点。改进措施:不断积累资源,与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进一步加强合作,充实完善教学资源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2021-08-23].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831/c64094-31843368.html.

[2]于歆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利用慕课资源实施翻转课堂的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操菊华,卫杰. 思政课教学精准供给的理论价值与实践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8).

[4]李梁.慕课”视域下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5]聂智.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于问题导向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9)

注:本文系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科研基金支持项目“交通运输类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证研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编号:BJY2022C2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宋雪莲(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王涛(1982-),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研究。

刘小燕(1988-),女,河北保定人,硕士,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思政部助讲,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学理论、传播学研究。

张杜维(1990-),男,安徽合肥人,硕士,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思政部助讲,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际政治研究。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