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量感”自然生长——以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教学为例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张迷

安康市第一小学 陕西安康 725000

摘要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过“量(liàng)”起源于“量(liáng)”。小学阶段,“量”的教学主要集中于量与计量板块。计量单位的学习贯穿于小学数学学习的整个阶段,量感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从整体上把握计量单位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量感的持续生长。每个计量单位既有与其他计量单位的共性联系,也有其独特性。每一类计量单位因其属性不同,教学中应各有侧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可以直观“看”到,丰富的素材是学习的重要载体,质量单位则是通过“做”获得体感,侧重点在体验活动。而时间单位看不见,摸不着,区别于其他的感官量,因此时间单位的感知侧重在学生的内在感知。


关键词

量感;教学;小学数学;培养

正文


1. 培养“量感”的必要性

小学生受思维发育的程度有限,一些“量”的学习,往往需要借助直观材料搭建起从直观到抽象的桥梁。而“量”是抽象的、枯燥的,怎样让“量”在学生心中内化,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走进学生思维空间,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量感”。

新课标“课程内容”的第学段中提出“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提出学段目标:“理解常见的量”“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量感”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注重“量概念”教学,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

2.时间“量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中的“量”都源于生活,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质量单位“克与千克”,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等,这些“量”都可以通过实际的物体长度、大小、轻重等进行量化,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进行感知。而时间单位“年月日”不同于其他“量”的学习,它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量”,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不能用具体的物体进行感知,无法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掂一掂等活动进行感知,教师需要探索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经历体验,促使学生建立年月日”时间单位的表象,从而获得量感的生长。

3.“量感”培养的优化策略

1)研读教材、整体架构,准确定位量感培养方向

教材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探究、发现其中的知识。例如,教科书的情境图中直接在年历上标注了一些特殊的日子,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经历过的特别日子这些素材,都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时间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对本课时知识的学习起到了有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关于年、月、日的概念方面的感性知识经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因此对于“年”“月”“日”的概念,学生是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

2)深耕课堂、结合经验,让量感自然生长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注意选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说一说自己生活中一些特别的日子,如生日、节日、纪念日等等,通过激活生活经验,总体感知年、月、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深刻地体验事件与时间的关系,逐步地建立较长时间的观念。

师:请看2023年的年历表,你能找到今天的日子吗?你还能找到哪些特殊的节日?

1:5月1日是劳动节、6月1日是儿童节、7月1日是建党节、9月10日是教师节、10月1日是国庆节。

2:4月5日是清明节,8月1日是建军节。

3:......

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1:一年有12个月。

2:一年有365天。

3:有平年和闰年之分。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真是生活的有心人。

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把知道的生活经验都说出来,调动学生的认知起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年月日”,促进量感的培养。

(3)借助于学生熟悉的参照物,帮助学生建立标准单位的量感

2019-2024年的年历映入学生眼帘时,善于学习的孩子能经过自己的缜密观察发现年、月、日里的一些奥秘。

师:接下来我们要一起分小组合作探究更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们同桌为一小组,拿出学习单,选择其中一个年份的年历,并像这样看一看、填一填、说一说。

①一年有多少个月?

②哪几个月的天数是一样的?

③怎样计算一年有多少天?试着列算式算一算。

师:我们先来探究前两个问题,有谁想跟大家分享你们探究的结果。

1:我们观察的是2020年的年历,我们发现一年有12个月,其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4月、6月、9月、10月有30天,2月有29天。

2:我们观察的是2022年的年历,我们发现一年有12个月,其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4月、6月、9月、10月有30天,2月有28天。

3:......

学生凭借敏锐的观察力,能准确的说出2019-2024年每一个月的天数。

师:你发现了什么?

1:我发现每一年的都有12个月,其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有31天,4月、6月、9月、10月都有30天,2月有时候有28天,有时候有29天。

师:大家真是火眼金睛,信息找得很准确。那么一年有多少天呢?

1:365天。

2:366天。

3:有时候有365天,有时候有366天。

学生总结之后,教师再次归纳,同时引出“大月”“小月”“特殊月”的概念,并通过儿歌记忆法和左拳记忆法加深记忆。这一环节,借助学生熟悉的年历,通过设计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以“日”为参照,感知“月”的天数,再以“月”为参照,感知“年”的天数。体验利用已有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的过程。借助较小的时间单位为参照物,建立较大时间单位的量感。

(4)拓展延伸,打通量的本质,完善培养“量感”的建构

在学生掌握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后,教师适时抛出“你们知道年、月、日是怎么来的吗?”这样的问题。再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就是一年,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日。通过知识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年、月、日的来历,从而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打通“量”的本质,完善培养“量感”的建构。

4.小结    

小学阶段“量”感的建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年、月、日”这堂课中,通过研读教材、整体架构,准确定位量感培养的方向,深耕课堂、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量感的自然生长,同时借助学生熟悉的“日历”为参照物,帮助学生建立标准单位的量感,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年月日的来历与联系,打通量的本质,完善培养“量感”的建构,最终达到了帮助学生培养量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文.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研究[J].小学数学教师,2023(03):40-45.

[2]黄妙蓉.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量感的途径探索[J].家长,2023(03):28-3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