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深度教学探究——以“洋务运动”教学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深度教学
正文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初中,因学生主体意识与认知程度较低,对其进行“满堂灌”教育,制约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当今的教学条件下,只有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
一、历史概念解释与证实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不断深入挖掘教材,加强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运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深度教学。在“洋务运动”教学中,教师应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从多个角度对洋务运动进行深度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洋务运动”的特点和影响,从而更好地把握“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1]。
“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为切入点,深化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第一次大规模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制度的运动。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中国逐渐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国家逐渐发展为一个富强的国家,进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中,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洋务运动中认识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重要性。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制度,如学习船炮制造技术、武器装备等。同时,也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知识,如《大清现行国政公法》等。通过学习西方,中国逐渐摆脱了封建落后的局面,逐步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当然,洋务运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以“自强”为口号、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同时要认识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等思想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二、进步性以及局限性———唯物史观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由于受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对于“洋务运动”的特点也没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地图来进行“洋务运动”的分析和解读。
首先,在讲解“洋务运动”中的军事设施时,教师可通过地图来呈现北洋舰队、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局等军事设施,加深学生对“洋务运动”中军事设施的理解和认识。其次,在讲解“洋务运动”中的民用企业时,教师可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来展示中国近代最大规模的“洋务企业”——天津机器局。在天津机器局中,主要有纺织、金属、矿冶等行业。教师可通过地图来呈现中国近代最大规模的“洋务企业”——天津机器局,加深学生对“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认识[2]。
三、利用史料开展课堂探究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经过发现、探究、解决等多个环节,因此,一切教学方法都应该以问题探究为中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某些重大的历史现象进行认知和了解,进而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问题可以是综合课程内容、考点和其本身价值等多种因素而产生的,也可以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己找到的新问题,这种多样性是十分珍贵的,而不是每个学生所提的问题都是有意义的,所以,教师要对这些问题加以筛选,对其展开正确的引导,让课堂教学这艘船只驶入有意义的探索之海。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近代化。教师可以以问题探究、小组合作与材料学习为主,这三种方式的有机融合,有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首先是问题的精炼,教师能提供多个视角,让同学们自己去思索。从“洋务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发现“洋务运动”时代的一些历史线索,从而对“洋务”时代的军工、民用工业、近代海军、新型学校等方面的影响和限制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其次,教师将选取相同题目的同学分组,让同学们互相讨论、分享自己所收集到的材料,并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头脑风暴,做出相应的计划与布置,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内容。
四、家国情怀
“民族主义”是指每一个国家的人都有维护自己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自觉意识,在“洋务运动”中,民族主义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自强”为例,“自强”即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洋务运动中,西方列强多次侵略中国,试图瓜分中国。面对列强的侵略,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强必自弱”,只有提高自身的实力才能抵御外侮。在这一背景下,洋务运动兴起了一股学习西方的热潮。在“自强”运动中,洋务派提出了一系列“求强”措施:设立翻译馆、译学馆、翻译局、编译所;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培养翻译人才;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学校。教师可以以“家国情怀”为视角,让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加深对历史的认识。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洋务运动的深刻内涵和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家国情怀”这个角度引导学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进行思考,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是由民族觉醒、社会变革、民族独立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国家利益”和“民族独立”两个核心素养的关系,理解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前提,而只有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才能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关键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帮助他们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从而使其从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郑林等著《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
[2]雷铭,朱立明,武丽莎著《教育科学研究》.(京)2018年第2018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