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童趣、童创——以西湖公园为例浅谈大班主题建构游戏的探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洪绅

丰泽区北峰实验幼儿园 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伴随着幼儿的成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一致要求。建构游戏被誉为“塑造工程师的地方”,它是集操作、思维、艺术、创造与良好学习品质为一体的游戏方式,是幼儿最喜欢的创造性游戏之一,它对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而丰富多彩的建构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

幼儿园;主题建构;教育;

正文


在众多游戏中,建构游戏凭借它的独特魅力深受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喜爱,因为无论处于何种发展水平,他们总能发现建构材料的趣味玩法,体验到建构游戏的快乐和满足。由此,大一班的孩子们开启了一段天马行空、无限创意和热情的主题建构游戏之旅。

一、利用周边教育资源,选定建构主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我们利用幼儿园的周边教育资源,把握大班幼儿的兴趣点及发展需要,选择了本次建构游戏的主题:西湖公园。西湖公园坐落于泉州市区西北部,是“泉州十八景”之一。由于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节假日亲子出游的好去处。

主题建构游戏《西湖公园》的预期目标:

1)对建构材料感兴趣,感知材料的特征,熟悉材料的操作方法。

2)认识并尝试绘制平面图,并能依据平面图进行相应的建构。

3)在观察、模仿的基础上,学习用铺平、延长、围合、拼插、架空、垒高等技能搭建西湖公园的物体造型。

4)能运用悬空搭高、平衡对称、接插镶嵌等技能构造出物体基本特征及细微部分特点。

5)能按需要从筐中取材料,保持周围的整洁,轻声交流。

6)较有条理地收放构建材料,学习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游戏情况。

主题建构游戏《西湖公园》的游戏玩法规则:

1)确立游戏主题,实地观察。

2)按意愿分组,设计建构图纸。

3)按图纸分工、合作建构。
4)不断完善调整,解决问题。

二、通过参观讨论绘画,做好前期准备。

1.亲子小分队。

为了让孩子对西湖公园有初步的了解,在建构之前,我们与家长们交流利用五一假期或家庭小分队的形式组织孩子参观西湖公园,再次激发幼儿的兴趣。

2.交流分享会。

我们利用早谈、餐前时间播放孩子的参观图片,引导他们交流自己的所见所感,跟幼儿

进行一个回顾和经验梳理。

3.创作与想法。

引导幼儿将自己对西湖公园的知识经验用画笔描绘出来,通过绘画让他们对西湖公园的

主建筑有一个印象的巩固,进一步了解西湖公园的整体建筑结构特征。

三、基于儿童视角,持续推进游戏进程。

第一次建构开始了,孩子们通过与同伴之间的协商讨论,自由组队分成了拱桥组、广场组、大门组、刺桐阁组等四个小组。在本次主题建构中,他们像小小建筑师一样,利用纸砖、纸筒搭建亭子,把牛奶箱、奶粉罐叠高搭建主建筑,利用牛奶瓶架起广场,大家一起合作搭建了广场、亭子、刺桐阁、拱桥等主体建构,并用围合、架空等方式搭建了西湖公园的围墙与大门。这是他们第一次根据自己的理解搭建的西湖公园,游戏中,幼儿边讨论边根据西湖公园的布局图进行分组建构,第一次尝试建构这么大的一个西湖公园景点,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整体作品比较粗糙,但主体建筑还是雏形初具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从孩子们建构游戏开展的情况来看,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主题建构中来,并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引导幼儿欣赏作品并评价时,孩子们发现:1.拱桥整体造型偏小,桥面弯拱幅度不够。2.刺桐阁搭建的材料较杂乱,影响整体效果。3.大门的搭建不够大。4.游戏中各搭建各的,分工合作不够。

孩子们有了前期回顾和经验梳理,了解了西湖公园的建筑结构特征。针对他们在本次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我也思考了下一步的指导策略:1.参照实景图,继续丰富幼儿相关知识经验。2.在小组成员中推选小组长,引导幼儿共同做计划、讨论、分工合作。

第二次建构开始了,根据上一次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各组组长组织组员共同做计划、讨论搭建方案、细化分工。在本次游戏过程中,大家忙得热火朝天,加上小组长的统筹分配、分工渐渐明确。拱桥组改用纸箱、奶粉罐材料的结合增加桥面弯拱幅度,完成了一座拱桥的搭建,并用花片拼插了小船。广场组完成了中心广场、亭子和花丛的搭建,刺桐阁组完成了主体建构刺桐阁的搭建,大门组用纸砖、积木搭建了大门与围墙,大家分工合作完成了本次游戏的搭建目标。从这一次建构成品上看,虽然整体还不够美观、丰富,但幼儿的建构水平、合作能力、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上一次提高很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活动,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分享与交流,引导幼儿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的讨论成果,体验合作的乐趣。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共同探索与发现需要调整的地方。在游戏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1.景点布局不合理,拱桥的位置跟实景不一样。2.建构作品不够形象、比例不对,实景中小小的亭子搭建得和刺桐阁一样大。

本次游戏后我根据幼儿的提议重新设计了《西湖公园布局图》,为了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在这一轮游戏后,我鼓励幼儿可以在建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建构技能,进行对比,选择合适的建构技能进行搭建。针对存在的问题,我的下一步策略是:1.运用建构技能优化建构作品。2.讨论、思考场景布局的合理性和建筑物之间的比例适宜度。

第三次建构开始了,孩子们根据上次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再次调整。建构之前孩子们再次观察了西湖公园的全景图,针对上一次存在的问题各组之间讨论、思考场景布局的合理性和建筑物之间的比例适宜度。在本次游戏中,他们运用不同的建构技能优化建构作品,利用纸箱、纸筒、牛奶罐、积木等材料搭建了主体建筑,广场组的幼儿将广场的中心点调整到和前方楼梯对齐,并将亭子用积木建构得小一点。刺桐阁组的幼儿增加了纸砖、纸箱等大型低结构材料,运用架空、垒高等技能将阁楼建构得大一些,体现了建筑物之间的比例适宜度。大门组的幼儿新增了两边侧门的搭建,拱桥组的幼儿根据实景图的情况,重新调整了拱桥的位置与方向。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应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在本次主题建构中,幼儿一直专心投入到自己的游戏中,我很喜欢孩子们认真搭建的样子。

本次游戏孩子的收获不少:1.幼儿对西湖公园的整体布局与建筑物之间的比例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2.在建构拱桥地基不够稳定的情况下,有坚持不气馁、认真搭建的学习品质。本次建构结束后,孩子们参观作品时又发现了:1.拱桥地基搭建的稳定性不够,导致桥栏杆一直滑落。2.刺桐阁层楼只有三层和实景不一样,需要再改进,建构五层楼高的刺桐阁。

在这一轮游戏后,我鼓励幼儿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寻找不同的建构材料,进行对比,找出最合适的材料进行搭建。针对存在的问题,我的下一步策略是:1.与幼儿讨论、选择适合的材料及建构技能建构拱桥。2.从多角度观察主体建构刺桐阁的层数。3.新组建一个拼插队,让幼儿运用花片、聪明棒等小型结构材料拼插小船、人物、路灯、绿化等作品。

第四次建构开始了,我为孩子们添加了新的材料,为他们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有木砖、聪明棒等。在本次主题建构中,我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更加的投入,各小组针对游戏中的问题推进记录图认真思考、不断改进,这次搭建的作品也比前几次更有立体感和层次感。拱桥组搭建的拱桥成品地基稳定,大门组运用木砖新增了石雕墙的搭建。刺桐阁组在多角度观察刺桐阁后搭建出五层的刺桐阁主体建构成品。广场组完成了两座亭子、中心广场和花丛的搭建,新组建的拼插队运用花片、聪明棒等小型结构材料拼插了小船、人物、路灯、绿化等作品,让西湖公园变得更加生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在真实与平常的语言环境中,幼儿在与老师、同伴的交流中,能够充分调动已有语言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同伴为了同一个目标最终达成协议。

在本次主题建构后,孩子们回顾游戏过程时又提出了新的想法。通过第四次游戏,孩子的收获是:1.建构技能的提升。2.整体布局合理、丰富。本次游戏存在的问题是:1.主体建筑看起来还不够宏伟、气派。2.拼插作品摆放凌乱,不够美观。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的下一步支持策略是:1.引导幼儿再次对比实景图,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尝试解决。2.与幼儿讨论、选择适合的材料及建构技能搭建大门的石雕墙。3.从多角度观察西湖公园的整体建构与细节部分。

以上是主题建构游戏《西湖公园》的四次游戏推进,正是因为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自主的合作游戏、讨论问题、调整方案,才有了《西湖公园》这样一个作品的呈现。

四、总结游戏经验,师幼共同收获成长。

(一)幼儿的收获。

建构游戏因其材料和活动过程的特殊性,有着其他游戏所不可比拟的独特价值。儿童在建构游戏中都会经历一个完整的从设计到建构,再到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可为儿童带来很多发展机会。从这四次的主题建构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从中得到了很多发展,他们拥有了团结合作、规划协商、坚持不懈、乐于探索、互帮互助等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空间布局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这些都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的感悟。

1.教师支持行为的适宜性。

1)给孩子主动权

本次游戏活动是孩子们主动发起,并由孩子们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索、主动尝试进行的。可以看出由孩子主导的活动,教师只需要适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引导即可。

(2)给孩子话语权
孩子们的对话、讨论,有时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就像孩子们分组寻找不同的建构材料,

进行对比,找出最合适的材料进行搭建一样。游戏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引发的一个小插曲,带来的是孩子们亲身体验尝试过后的不同发散的想法,收集这些想法,仔细探讨才会发现我们的材料投放需要进行调整。

(3)模仿学习很重要
孩子们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模仿进行学习的,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平时教师提供的

搭建参照图片来学习运用到自己的搭建中,或是模仿教师参与游戏中搭建时的行为和方法。

在建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幼儿的一言一行,尝试在游戏中追随幼儿的脚步,了解幼儿内心的想法,以支持者的身份,有目的地放手,适时地介入,并给予有效的支持。我从关注幼儿的技能技巧到建构过程,观察幼儿材料的选择、使用情况,游戏时语言、动作、表情中所发出的信息,我们应该以幼儿的角度来观察其内心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每次游戏结束时,启发幼儿寻找存在的问题,一起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再次实践。

2.教师支持行为的不足之处。

1)建构材料投放缺乏科学性

建构区材料盲目投放,往往会让幼儿减少对建构的兴趣。在低结构材料的投放上比较少考虑到材料能否增加幼儿建构作品的复杂程度,导致材料缺乏科学规划的投放。

2)教师观察能力的提升。

在幼儿游戏活动时,教师应认真思考什么时候需要提供指导和帮助,判定出哪种情况要介入指导,以及指导应采取的方式,判断幼儿是否针对问题努力思考要多给幼儿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时间。

3.教师的进一步支持策略。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性格差异,提高建构游戏的现场指导水平,选择在合适的时间来介入幼儿的建构游戏,多向幼儿提问一些思考性问题,同时注意指导幼儿建构游戏的时间和频率。我们应科学安排好游戏时间,把握好游戏的指导节奏,增强幼儿游戏的创造力,让幼儿感受建构游戏的魅力和乐趣,进而更好地与教师、同伴共同完成建构游戏,提高建构游戏的教学质量。

五、结语。

在主题建构游戏中,观察不仅是“看”,更重要的是去“想”,对看到的现象进行“为什么”的思考,以理解幼儿的行为,建构游戏不仅仅只看到游戏,教师的教育支持也尤为重要。只有看见幼儿,看懂幼儿,才能更为科学、客观地分析幼儿的行为表征,才能更为细致、专业的给予指导策略,从而促进幼儿在建构游戏中持续性的发展。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