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道德 立人格——小学教育健全学生人格的教学策略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郭志中

珠海市香洲区夏湾小学,广东 珠海 519000

摘要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进步,素质教育已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在此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教育任务不仅在于传授学生相应的文化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本文主要对小学阶段健全学生人格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道德;人格;教学策略

正文


人格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有助于个体获得适应社会正常活动的品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近年来,教育改革深化重视德育教育,成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小学教师应当基于当前教学现状,创新并发展完善学生人格的教学策略,将其应用于实践教学过程中。

一、小学健全学生人格教育现状

(一)存在片面教育现象

在当前小学人格教育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存在片面化倾向。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人格教育定位不准确以及教育手段过于单一。在人格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无法准确定位教育目标,导致学生难以全面接受人格教育。此外,教育手段的匮乏也限制了人格教育的开展,班会课、思想政治课等途径的运用无法有效涵盖人格教育的全部内容。

(二)教育管理方式存在不当

当前小学健全人格教育存在教育管理方式不当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于人格教育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导致教育内容重复、混乱。另外,师资力量的不足和缺乏专业性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三)育人环境存在缺失

目前,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尚未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健全人格教育的育人环境。这导致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健全人格教育方面存在分离性。例如,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受到较高的纪律约束,但缺乏家庭教育和家长的配合,可能导致学生在健全人格形成过程中出现问题,出现表里不一或言行不一的情况。

二、小学教育健全学生人格的教学策略

(一)丰富教育手段,更全面培养人格

1、利用情感教育,培育全面型人格

在人格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情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情感作为个体内心活动的基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其发展。以小学五、六年级数学教学为例,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数学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挫败,并积极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以便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例如,当学生遇到难度较大的数学习题时,教师可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耐心的引导帮助他们认识到挫折是人生中常见的现象,并学会积极面对挫折。

2、学会反思自我,培育主动性人格

在小学阶段,学生主动型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其能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释放学生个性、展示自我等多重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实践导向,积极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与探究,自主发现并修正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

3、鼓励自主探索,培育思考性人格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创新”已几乎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变得尤为重要。为真正使学生掌握创新能力,还需着重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人格特质,这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才能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卓越的思维能力,并积极探索未知领域,充分挖掘自身创造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找“最优解”,教师可以适度留出更多时间,引导学生自主探讨问题答案,鼓励他们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激发他们积极思考的热情。例如,在每堂课的例题讲解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自主提出或解决其他数学问题。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尝试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创新型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创新能力,从而激发其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这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乐于探索,勇于创新。

4、开展合作教学,培育容纳性人格

健全的人格应具备能在社会中正常参与活动的能力和行为模式。社会是由各种集体组成的,因此,进行人格教育时,必须实施合作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及包容性人格。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培养学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和认识自身不足的能力,并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例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小组合作教学活动,促使各小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关系,同时确保小组内的成员能够分工合作。

(二)教师以身施教,起到引领性作用

基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人格教育在小学阶段具有显著的重要性。由于小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人格,具有较高的可塑性,他们容易通过观察和模仿周围的人来形成一些行为习惯和人格特质。因此,小学教师在人格教育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身施教,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通过展现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小学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积极的人格发展榜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促进他们健康、全面的人格发展。

1、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以身施教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应当格外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确保言传身教的一致性。换言之,教师在要求学生遵守某种行为规范或树立良好习惯时,自身应当首先做出表率,发挥榜样的作用。例如,在教导学生注重仪容仪表时,教师应当保证自己的衣着整洁得体、行为举止稳重;在教育学生要讲文明、懂礼貌时,教师应当展现出举止文雅的风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抓住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在思想行为的困惑处以身施教

在面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时,必须注意到他们受限于自身行为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现实情况。因此,对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对于某些社会现象的困惑,小学教师应当在教授语言技能的同时,适当地阐述自身的态度和做法,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当学生在评价某一社会事件时可能表现出过激的情绪,教师应当保持冷静和理性,对该社会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积极赞扬社会的美好现象,批判社会上的恶劣行为。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三)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校社教育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有赖于良好的育人环境。然而,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尚未实现紧密结合,存在一些“空隙”,这不利于巩固小学阶段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更不利于预防和矫正不良人格倾向的形成。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在人格教育过程中应当联合起来,共同认识到人格教育的重要性,打造更加良好的育人环境。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密切配合学校所打造的育人环境,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协作学生的家庭,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并促使家长对于学生人格教育引起高度重视。教师还有责任指导家长和提高家长的人格素养,并帮助家长一同抵制社会环境中影响小学生良好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一点尤其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该阶段是学生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行为习惯和人格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静.守道德 立人格--刍议小学德育教育健全学生人格的教学策略[J].求知导刊, 2021(38):81-82.

[2]徐晓艳.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36(12):69-74.

[3]许一熙.网络信息化时代人格教育在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管理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班主任,2022(23):43-4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