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熊氏百年家族变迁史——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源流
“熊”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君王特有姓氏,取其"熊熊烈火"之意。
“熊”源于芈姓,出自商朝末期鬻熊及其后裔,以先祖名字为氏。鬻熊,姓芈,名熊。 秦王赢政二十三(楚王熊负刍五年),楚国被秦国所灭,其国人多以熊为姓,以念亡国,并尊奉鬻熊为得姓始祖。
二、发展
熊姓发源于古时的楚国,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明初洪武年间,熊姓作为明朝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迁民姓氏之一,如今熊姓分布以江西、湖北、四川、湖南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熊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三、访谈记录
前言:
在开始本次家史调查之前,父亲早有计划能理一理本家近百年的家族变迁史,希望为家族绵延留下一份历史纪念。作为战火并起之下艰苦奋斗的中国内陆中一个百年延续家族的一份文化渊源和人文纪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复兴,与有荣焉。
这是一个在中国内陆的黄浦江畔努力生存和发展的小家族的百年奋斗史。
正如张若虚笔下空灵徜徉的《春江花月夜》所写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人事易逝,江月永恒。家族薪火相传,一代代人曾共同相望明月,其留存的精美工笔画,厚重的家谱书,斑驳的石板房等物质文化,更多的是自力更生,从不言弃的精神品质。
Q:为什么近百年来熊姓家族变迁如此频繁,甚至举家迁徙?
A:大厦将倾,非一木所能支也。
太平天国战争,江西人口锐减为1200多万。1910年清末,江西人口虽有缓慢增长,但远未达到太平天国战争前的水平。民国时期,国共双方在江西境内又不断发动的围剿与反围剿,使得江西十室九空。百姓举家迁徙只为存活。只能说是生逢乱世,命如草芥。熊姓家族只不过众多逃难家族之一。
背景资料:
熊宝珍:画师,绣工。因战乱孤身从江西迁徙到武昌县(现武汉),靠自幼所习国画、刺绣技艺在武昌司门口一带为绣庄或私人工作,收入逐渐丰厚。22岁通过媒人提亲与本地殷实人家之女柳汝英成亲。在县郊(今江夏区)购置土地、房产 ,落地生根。
成家后继续在县城工作,家境逐渐丰厚。国人的天性显现:不停的买地,逐渐从手工业者变成小地主。直到抗日战争的战火烧到武汉。1938年10月上旬开始的枪炮声,期间,看见过日军的凶残,汉奸的无耻,国人的苦难还有抗日将士的英勇。作为小地主,他捐过不少钱粮,免过很多地租。也算是为国家尽了力。抗战胜利后因国民党政府所作所为,决定在家赋闲,遂变卖浮财,购置土地。建国后,虽历经时代变迁,但因一直福泽乡邻,也没有受多少影响,于1980年寿终正寝。
长子:熊定泉 受父母影响,读书至高中。直到那一场神州春风吹过,他带着乡亲组建施工队参与举世瞩目的葛洲坝水利分段项目。一路上筚路蓝缕,奋斗不止。可惜时不暇年,因积劳成疾于1992年因病去世。育有4子4女。
次子:熊定清 受时政影响外出务工。一路辗转在黄石安家落户。从事邮政工作,从邮递员到部门主任兢兢业业干好每一项工作。于2014年去世,育有2子。
三代:
长子:大学毕业后进入央企工作。
次子:读完高中后一直从事国家安全工作。有1子。
Q:熊姓字辈为何式微?
字辈也叫做字派,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意蕴多为修身齐家,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一直延续到现代。但由于各种原因,字辈谱对当代年轻人变得陌生。
① 家族人口稀薄
作为熊氏分支,家族人丁稀薄,到第四代只有独子独女。因此对字辈传承逐渐不受重视,取名时也没有寻找隶属字辈。
② 计划生育政策
湖北省严格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且之后放开政策时父母已逐渐年迈,精力不足以再抚育“二孩”。
③ 父母观念变化
对孩子未来有更高的期望和更来之不易的怜惜。因此取名时有美好祈愿,不遵照旧有姓氏的字辈排行。
④ 传统氏族观的淡漠
时代日新月异,对氏族家庭的旧有传统很多都以简化或忽视。代表着氏族权威和排行,认祖归宗之意的字辈也随时代发展而淡化。
A:哪有什么式微或者起势一说,只能说普通百姓恰好活在这个时代,平安生活就很难得了。这个时代不允许也不需要那么多白手起家。
Q:家族与黄石市发展的联系和做出的贡献?
A:大的贡献,都是那些能站在太阳底下说出来的事情,很平凡且踏实。但就是这样的小人物辛勤工作才养活了自己的家人。给国家交了税,给父母衣食无忧,给晚辈长者关怀,就是一个普通人的贡献。
五、开展本次家庭访谈的意义
①增强个体对家庭与国家的认同
毫无疑问,个人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但“事非经过不知难”,时光荏苒,当下的个体再也没有切身体会的机会,所幸通过家史记录和家庭访谈,我辈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更能从长辈的人生经历中获得间接经验,真正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事实。
通过了解家史,会发现个人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重大变迁都有国家的力量、社会的影子、时代的烙印。只是当时“身在此山中”,使个体难以察觉。而后人跳脱历史局限,再溯源根本,将会对个体、家族与社会的关系有更深体悟。
② 运用社会学方法论分析
这次家族变迁史的相关调查,我尝试运用社会学“矛盾论”“互动论”“功能论”等视角分析家族变迁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这门专业课程能带给我运用崭新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的体验,有助于我从更多维度看待事物,剖析因果。
对于我而言,社会学将带来崭新的视角,帮助观察宏观社会和微观个体,开阔眼界,给予我关于时政的更深刻的思考和省察。
③ 促进家族精神谱系的传承发展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家谱是维持家族血脉关系的主要纽带”。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作为社会最基本单位的个体首先是通过对本姓祖先和文化的认同,进而达成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一心,才能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饮水思源,不忘根本。“我从哪里来,我要做什么,我到哪里去。”面对这样亘古不变的哲学问题,若能从家谱和先辈的感悟中得到一些回答和思考,或前车之鉴,或他山之石,或内自省也。这将对回答“我应该怎样过好自己的人生”这一问题提供莫大的帮助。
不忘过往,展望未来。我将坚守好本家族的初心不变,培育好独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根、精神之源。
六、对本家家族历史的分析和感悟
百年时光,一个因战乱而流落在外的普通人,能够存活,开枝散叶,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极其幸运的。他没有被世界淘汰,而能够在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里平安渡过。
仁爱孝悌、精忠报国、谦和好礼、自强不息、勤劳节俭等这些可贵的传统思想让他一次次做出顺应时代的选择。“以荧烛之光增辉日月,以云雾之气补益山海。”继往开来,他的二代、三代后人大都老迈,第四代们却如旭日初升,趁扶桑色昕,在各自岗位继续着他的传承。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个人的生命短暂即逝,而人类的存在则绵延久长,“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先人于后辈虽然“相望不相闻”,却能在漫漫无尽的历史长河中“愿逐月华流照君”,以他们的勇气智慧指引家族后辈继往开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被一路托举着不断前行。
那枚两千年前制作兵马俑工匠的指纹引得摄影师赵震热泪盈眶。这样一次跨越千年的工匠之魂引发的心灵共鸣:“仿佛时间已经消失了,他刚刚离去,而我就踩在他还有温度的脚印上。”
家族传人伫立于千年江陵共赏明月语境下的“对话关系”,这种古今灵魂的碰撞,更具备情绪上的特殊感染力。回顾着前人的印记仿佛一下拉近了我与先辈百年的时空距离,仿佛恰好在明月当空的江陵河畔,他刚刚赏完江景之后惬意地离开,而恰逢此刻我刚好走来。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不负祖国千年江山,不负时代百年伟业。百年家族想要延续传承不易,希望兴盛发达更难。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