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素养发展,建构"三环"花园——高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高效课堂探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梁晓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东方红中学 529100

摘要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就如何通过建构"教学评一体化"高效课堂,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并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进行探究。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教学评一体化 ;高效课堂 ; "三环"实施方案

正文


新课标强调高中数学教育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六大”主要核心素养从近几年普通高考新课标卷来看,也已经从能力立意素养导向转变。作为教育一线工作者,通过什么有效方法才能让数学素养更好落地?进行高效的课堂改革,提升课堂质量是关键。基于此,我校数学教学重点以课堂为突破口,抓好"教、学、评"最主要三个环节提出课堂教学探索: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教学评一体化为特色的高效课堂研究。

1   教学评一体化的认识

1.1  理论基础

评一体化"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基础,创新了教学评价思想,认为评价不仅仅是为教学目标服务,同时还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以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1.2  高效课堂

"教学评一体化"高效课堂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为根本围绕目标,师生在特定课堂时间内,高效地解决"教什么学什么会什么"三个方面的问题;课堂上重点抓好"教学评"三环,以学生的""为中心,以教"",以评"",以评调“教”,让学生学科素养得到最佳发展。

2  一体化高效课堂"三环"实施方案

2.1 高屋建瓴,""在核心处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教的不练,学的不考等现象,本以为是提升学生自学、创新能力,长此以往,教与学的跑偏,实际上让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变得学习要求跳跃太大,磨灭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们保持教、学、评的一致性。

下文以我校陈转庆老师曾执教的高中二年级《抛物线中距离之和的最值》数学复习课为例,就如何落实"一体化"进行探究。

本节课重点是要解决解析几何问题,为了启发学生把握抛物线的几何性质,通过深入思考,整体规划,制定了"引入与递进""铺垫引"及时评价”、“信息反馈”、"临时调整"的课堂活动,使预设的素养目标,逐一渗透。

(1)"",注重知识的形成

陈老师首先设计引入"将军饮马问题",鼓励学生用画图和数学语言进行直观想象、数学建模。学生初中已经具备这个基础,起点较低,照顾了全体学情。这是能力形成的基石,为后面突破"三点共线距离最短"的数学逻辑推理作出铺垫。

(2)"",注重启发的关键

一节课时间很短也可以很长,老师说得多了,课堂就短了。说到关键处,学生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方法上得到启发,在知识迁移上受益,那么就长了。

课例活动1:已知F是抛物线的焦点,P为抛物线上一动点,M(3,2),|PM|+|PF|的最小值,并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

陈老师:已经早备好了学情,部分学生对M是在抛物线的那个位置上,可能难以判断,所以她很有耐心地一笔一笔地引导学生如何画准点M。数形结合,也是数学运算的一种方法素养,先把关键""处理好,才能更好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想象然而再转化到抛物线的定义或者三点共线距离最小问题去。

(3)"",注重思维的变化

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变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思考探究后,得出结论,形成方法,算是思维提高。例如上题,陈老师让点M的位置变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的思考,把思维进行了激活。

接着设计练习"抛物线上一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问题",变化到"抛物线的动点到另一图形上的动点;由点到点问题,变化为点到线、再到复杂的点到两线距离之和问题。题型是有计划"善变",是为了落实数学思维的训练,让课堂变得更有逻辑推理的"味道"

活动2:已知P为抛物线上一个动点,Q为圆C上一个动点,那么点P到点Q的距离与点Py轴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是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好"不经意"的预案。鼓励合作学习,课堂上充满肯定。一番变化后,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最终离不开抛物线的定义”,让数学抽象素养得到很好的发展。

2.2素养导向,""高效参与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课堂上,我们要相信学生能学、培养他们乐学、激发他们积极学,这样才能达到课堂高效。

(1)相信学生,能学的坚决放手

例如基础复习已知两点,,则两点间的距离d设点直线AxByC0(AB不同时为0)则点P到直线的距离为d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l不经过点F)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什么曲线?这三个知识点,是学生学过的、容易上手的基础知识,陈老师在设计上,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完成,上课时快速检查和提醒定点F不在l即可

(2)深入思考,重在应用和创新

无论是古代的"将军饮马",还是现代的如何修建牛奶供应站,陈老师是用实例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提升学数学的乐趣。问题层层深入,题型不断创新,不知不觉地,学生攀登到了知识的高山,且不断让学生自我总结,最后把数学问题抽象为数学的定义核心。使学生很好地认识到抛物线的定义可以创新地运用,练习的根本都是转化和归纳到最终点到点的距离点到线的距离数学运算上去。恍然大悟之时,最是课堂得意之处。

活动3:(高考题改编)已知是双曲线的左焦点,点P是双曲线右支上的动点,则的最小值为

为检验思维素养是否真正落实,陈老师最后来个急转弯,让高水平的学生接着思考。

2.3  激励促进,""出赞赏之花

课堂的及时评价是目标达成的"晴雨表",在促进核心素养落实上起到重要作用。积极的评价起到精神激励作用,能为高效课堂服务,能确认学生是否到达了预期的地方?陈老师在导学案上的主要教学环节都设计了评的内容,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式:学生自评、学对互评、老师点评生对师评等;另外也可以分为纸质评价、口头评价、积分评级三类。

(1)评价导航,思路暗示

在学案的旁边标记了学生自评的纸质内容,既是自主探究提醒,也有方法引导和能力鞭策。

评价活动示例1:自评:达成目标请在括号里打a.根据题意准确画出图形。( ) b.利用抛物线的定义,找出需要转化的线段。(  )c.利用三点共线原理得出最小值。( )d.正确算出答案。( )

以上评价设计,不单纯是核对题目的结果,而是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也成了培养数学建模的"程序图"

(2)评价及时,充满肯定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十分需要清楚自己的情况;在付出努力的同时,也十分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课堂上取得的成功,转化成内在的动力,久久为之,就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评价活动示例2:——学对评价:a.正确算出答案。(  )b.愉快地与他人合作探究,在小组讨论中完成成果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

评价很新颖,各题的评价内容都不相同,引生"入胜","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感觉,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做题兴趣。评价的时间也不很长,"喧宾夺主"整个课堂十分和谐、气氛好,表扬恰当,参与率高。

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必然是厚积薄发"教、学、评"听起来比较普通,但是在课堂上有效地、有机地灵活地整合,让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素养自然地会得到发展尽最大努力发挥数学育人功能,我们的探索依然在努力向前。

参考文献:

[1] 孙林林.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1.

[2] 丁丽云.“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8(03):66-6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