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许渊冲“三美论”在古诗英译中的应用——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例
摘要
关键词
许渊冲 “三美论”;中国古诗英译;美感
正文
一、引言
中国古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王冠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其对仗工整的表达形式、简洁凝练的文字内容、饱含感情的词句表达以及精细的意象描绘,均向读者传递出了诗人有关自然、哲理、情感等多方面的体验与思考。然而,由于汉字和英语之间的文化、语义和语法差异,对中国古诗进行英译极具挑战性,主要体现在文化差异、语言差异,以及韵律与节奏差异中。幸得许渊冲先生总结、提炼出了翻译三美论,它强调古诗翻译应注重音美、形美和意美,使译文能够真实传达原诗的美感和艺术特点。本文试图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许氏英译本为例,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层次具体分析三美论在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应用,为相关研究添砖加瓦。
二、“三美论”
许渊冲认为,翻译是使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主要解决原文内容和译文形式之间的矛盾。许渊冲将鲁迅先生关于关于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理论移植至翻译理论中,从而形成翻译三美论。“三美论”中所包含的意美、形美与音美三方面互相关联影响,共同构成了促进与推动古诗翻译美感“传承”的三美论。“三美”中的意美要求目的语完整传承原语中蕴含的诗人个人情感、人生体悟、思想内涵;音美要求译文具备声音美感,包括韵律、节奏以及语言效果等;形美要求译文和原文一样对仗工整,强调译文的形式结构、布局以及语言组织方式,包括诗的格式、句子长度等。许渊冲认为,三美论不仅适用于传统文学作品,也适用于现代文学和跨文化文学翻译领域,并在相关著作中多次运用三美论来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进行文学翻译的实践和探讨。
三、古诗文英译的实际困难——语内翻译首当其冲
中国古诗的翻译过程是由语内翻译—语际翻译两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即为语内翻译。影响诗歌语内翻译的主要因素有诗人成长环境(可分为文化环境与社会环境)、个人境遇、王朝背景及当世文化政策。语内翻译部分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1、对诗人创作意图的误解;2、不甚理解意象所指代的含义;3、无法准确认知引用典故;4、对时代信息了解浅薄。若语内第一步语内翻译便谬误百出、曾见错处,势必影响语际翻译中意象意味、诗人情感的准确传达;“传词而不达意”乃汉译英大忌,更遑论翻译堪称汉语精髓的诗歌。
四、古诗英译的实际困难——语际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性
古诗翻译的挑战性是无法忽视的。此过程中美感传递、交流融合、两种语言的使用者的互相理解与体会,往往使得译者心驰神往;而对古诗美感的传承之难度亦使译者罔知所措。其难点包括语言文化差异、语言背景及美学要求、结构要求。应首先考虑文化差异,其次因其表达形式高度精炼、艺术性极强,包含诸多修辞手法以及隐喻,故而译者需兼顾原诗内涵与风格与译文受众可接受度。古诗翻译脱离不开“美感”二字,是以其艺术性使然。最后,古诗英译要求工整对仗,翻译时需注意保持原诗结构特点与节奏感。
五、许渊冲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之译作中对“三美论”的具体应用
(一)意美
意美指的是目标语言将源语言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意义、诗人个人情感以及思想传承下来,强调的是作品所传达的主题、哲理、情感等方面的美感,着重于揭示和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情绪和思想意境,常常通过诗歌中的抒情表达、隐喻比喻和哲理思考等手法体现出来。
(1)“二十三年弃置身”——Where I, an exile, lived for twenty years and three!
原诗句中的“弃置身”恰如其分地将作者当时被贬谪偏远之地甚久的现状阐述了出来,其意为“贬谪之人”;而此句翻译中的“exile”即“被流放者”,恰如其分地将作者处境之凄惨、心境之荒凉展现了出来,与“弃置身”实现了意境对等传递,是为意美。
(2)“今日听君歌一曲”——Today I hear you chant the praise of comradeship
“comradeship”即“同志情谊”,本身具有很强的西方文化色彩;在原诗句中,“君”乃是作者对白居易的一种敬称,是基于双方深厚友谊才有的亲近称谓。用“君”来称呼亲密的朋友,在这种用法之下,“君”字便传递了一种深情、亲昵和尊重的情感。许渊冲先生根据原诗句中蕴含的诗人写作意图,引出译入语文化里中的“comradeship”。该词强调彼此关系亲密、在思想上紧密相依、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与“君”所蕴含的深层意思相同,均指志同道合之人,此处亦可体现“意美”。
(二)形美
“形美”指代形式优美。中国古诗的一大特点是对仗工整,上联下联整齐对仗,读来朗朗上口令人陶醉,即“形美”之魅力。中国古诗英译应当注重保留原文体格式,注重译文对仗工整,以期目的语读者能如原语读者般感悟到古诗形态之美。
(1)“到乡翻似烂柯人”——In my native land I look like human debris
原诗七言分为三个信息版块:“到乡”、“翻似”、“烂柯人”,英译句与之紧密对应——“到乡”对应“In my native land”,“翻似”对应“I look like”,“烂柯人”对应“human debris”,汉语中的三个信息版块在英语译文里得到了紧密对应,是“形美”的体现。
(三)音美
在翻译中,音美主要关注的是语言的声音和韵律,要求翻译作品在语音节奏、音调、音韵等方面与原文保持一定的相似性,使得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与原文相似的声音美感。欲实现“音美”需考虑多重因素,包括语言的音韵规律、韵律模式、重音位置等。
(1)“巴山楚水凄凉地”——O western mountains and southern streams desolate
该句古诗的译文里,“western”、“mountain”,以及“southern”均押相同尾韵,增强了整句译文的韵律感。其次,形容词“desolate”表达除了凄凉的意境。该词音韵与古诗原句中的“楚水”相对应,起到了音律的呼应作用。同时,译文中使用了字眼“O”,在音律上也起到了增强诗意和节奏感的作用。
(2)“二十三年弃置身”——Where I, an exile, lived for twenty years and three!
译文中的“three”与“exile”形成了末韵押韵,使整句更具音律美。此外,这句古诗的英译句中“Where I”中的“I”和单词“exile”、“live”中的“i”字母形成了音节重复,增加了整句的韵律感;简单明了的句子结构亦使句子在节奏和平仄上更加平衡。
六、结语
古诗本身集诸多美学因素于一体,其翻译亦是翻译中的难点工程,也是诸多译者、翻译研究学者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并为之奋斗的重要研究项目。“三美论”为古诗翻译作出的理论指导,对此类研究具有重要引领意义,对跨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于译者言,古诗翻译无法达到三美集于一体的最佳理想效果,而应该追求如何平衡“三美”的不均衡性,以期求取最佳译文。
参考文献:
[1] 黄新渠.中国诗歌英译的探索——翻译《鲁迅诗歌》英译本的体会[J].中国翻译,1986(01)
[2] 刘芳亮.探讨许渊冲“三美”论在古诗英译中的应用[J].今古文创,2021(41)
[3] 潘震.中国诗歌的具身隐喻英译研究[J].外语研究,2021,38(04)
[4]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8.
[5] 祝一舒.翻译艺术与求美之道——兼析许渊冲文学翻译“三美”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3(01)
[6] 周红民.汉语古诗英译的“感兴”与“理性”——汉语古诗翻译之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5(01)
作者:吴越,2000年3月,男,湖南常德,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