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态律动的音准训练方法研究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体态律动;音准训练;方法;实践
正文
引言
体态律动以此最早是由音乐学家达尔克罗兹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的提出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并且吸引其对音乐的注意力,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达到动静融合,有效地掌握音乐学习技巧。因此,基于这一理论对学生进行音准的训练,不断能够提高学生在音乐课堂的参与度,更能使其掌握一定的音准技巧,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所以广大音乐教师应积极探寻基于体态律动的音准训练方法,改变教学思路,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一、音准训练的重要性
音准训练是小学歌唱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对音乐表演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良好的音准能够保证音乐作品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当学习者可以准确地把握音高,才能将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表达的更加完整。其次,音准训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听觉敏感性和感知能力。只有通过准确的音高感知,学习者才能对音乐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音准训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对小学生而言,音准训练更具有意义。在他们音乐学习的初期,准确的音高感知是建立基本音乐能力的基础。通过音准训练,学生可以培养正确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为他们未来的音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音准训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1]。
二、体态律动与音准训练的关系
1. 体态律动的定义与特点
体态律动是指人体在运动中的姿势和动作的有序变化。它通过调整身体的姿态、肢体的动作和节奏的变化来表达音乐。体态律动包括肢体的延伸、舞台形态、身体的重心转移等方面。通过体态律动,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展现音乐的情感和表达[2]。
2. 体态律动对音准训练的作用
体态律动对音准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体态律动可以让学生们按照节拍进行全身律动,可有利于帮助学生促进听觉、视觉、动觉多感官融合。其次,体态律动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准确的呼吸方法和气息控制,提高音准的稳定性。此外,体态律动也能够增强学习者的身体感知能力,使其更加敏锐地感受和掌握音乐的细微变化,从而更好地完成音准训练[3]。
3. 体态律动与音准训练的关联性分析
体态律动与音准训练有着密切的关联性。首先,体态律动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相呼应,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音乐的节奏感,从而更好地掌握音乐的节奏准确性。其次,体态律动的延伸与音符的延长相对应,通过身体的延伸动作来表达音符的持续时间和延长感,从而提高音准的稳定性。此外,正确的体态律动能够帮助学习者准确掌握音乐的音高和音色,从而提高音准的精确度。
三、基于体态律动的音准训练方法及其实践分析
1. 节拍教学法
音乐与动作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效的音乐教学方式能够使学习者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些反应,同时,也能在动作的帮助下更好地体会音乐的真谛,或者说通过整个身体完成音乐的学习。比如我们在哼唱一条旋律时,会采取一个合适的动作来跟随这个旋律,增强节奏感。一些音乐专家认为:歌唱不仅仅是一种头部和胸腔的局部的活动,而是一种全身性的活动,需要发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投入到歌唱中,正如学习者一个细小的动作都有可能影响发声的位置一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节拍教学法进行音准训练,让学生在动中学,提高学生的乐感。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演唱歌曲的同时进行划拍子练习,并用不同的图示来区分不同的节拍,赋予歌曲一定的生命力,使整个歌曲的呈现效果更具有流动性和生命力。通常来说,学生在接受体态律动的音准训练时,通常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拍点不清晰、不均匀、动作失控——有拍点、动作有了方向变化、准确却没有活力——拍点与拍点之间充满表现力,表现出音乐的质感。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所处的律动层次,然后再带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节拍教学,让音符能够在学生的大脑中变得有序、有组织性,这对于学生音准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乐曲的风格设计不同的划拍子动作。因为每一种节拍都是以小节为单位的,小节中的各拍受所处位置不同的影响而呈现具有不同的状态。又如:三拍子中的各拍状态分别是:第三拍的预备——紧张状态;第一拍的开始——释放状态;第二拍的过渡——从松到紧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用手臂动作表现不同节拍中每拍的不同状态,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出现机械的视唱。当然,教师想要避免学生划拍子时出现机械性的现象,可以设计不同的手臂动作让学生进行练习。另外,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将演唱与动作进行完美的融合,相信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音准,把握音乐的整体节奏,从而不断提升其所处的律动层次,也能体现出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价值。因此,通过以上方式进行音准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呈现出更有流动性的、富有生命力的音乐,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2.呼吸节奏训练法
呼吸节奏训练法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音准训练方法。在音乐学习中,呼吸与音准密切相关。正确的呼吸可以帮助学生控制声音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当学生呼气时,气流通过声带产生声音,而稳定的呼吸节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控制声音的出发和结束时间,从而提高音准。呼吸节奏训练的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通过放松身体来进入训练状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放松全身。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其次,调整呼吸。开始深呼吸,通过鼻子慢慢吸气,用口吐气。尽量使呼吸平稳而深长,保持呼吸的节奏和稳定性[5]。接下来,进行音准训练。选择一个简单的乐曲或音阶,根据乐谱或指导音调来演唱。在演唱过程中,注意保持稳定的呼吸节奏,并尽量使声音与乐谱或指导音调保持一致。最后,通过反馈和调整来提高音准。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减弱伴奏的声音,将学生的声音记录下来,然后为学生播放录音,发现其中的音准问题。
例如,在学习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老牛和小羊》一课时,教师授课前,可以运用呼吸节奏训练法,引导学生用身体动作做音阶发声练习,并提示学生打开口腔,嘴里像半打呵欠一样,轻轻地去演唱音符,两个音一呼吸、换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高概念,掌握科学的呼吸和发声方法。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乐谱,找出组成乐曲的四个音符re、do、la、sol,并引导学生排列四个音的高低。有了这个基础后,教师再让学生用手的位置高低,分别表示中音的re、do和低音的la、sol,让整个身体去参与听觉训练,学生从视觉和动作上直观感受音高的概念。学完了单个的四个音符,紧接着还可以将这些音符组合成节奏型,并将这些节奏型随意组合起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音准。
2. 肢体动作练习法
肢体动作练习法主要让学生动起来,通过一些肢体动作来理解音高、音程、音调等要素,从而是整个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欢快。这种练习法有许多好处:其一,是能够有效转变音乐教学的形式,使课堂氛围充分地活跃起来。其二,是比较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特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寓教于乐。其三,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记忆的更加深刻,并且加强对音乐的感受。因此,教师可以积极地尝试肢体动作练习法。
例如,教师可以在天气晴朗时带领学生走进操场,并在地上画出几条线,并说明每条线代表一个音高,然后选择一曲学生喜欢的歌曲,让学生把曲子读熟。接下来,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进行歌曲的练习,并且要边唱边在地下的格子上“走”出歌曲的音高,同时,伴随一些能够表示高低音的肢体动作,跟随音乐的起伏“动”起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在音程大跳的地方进行提示,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准和整首曲子的节奏。这种肢体动作练习法不但能够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节奏,还能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找到音准。通过肢体动作练习和律动,学生的感觉和直觉得以释放,更加敏锐地捕捉音乐中的微妙变化,从而更好地驾驭音准。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合的音乐,最好是学生熟悉且喜爱的曲目。然后,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设计相应的肢体动作,可以涵盖手臂的飞舞,脚步的蹁跹等。慢慢地,学生会跟随音乐的脚步展开练习,逐渐熟悉和掌握音乐的节奏和律动。随着练习的不断深入,可以逐渐加快节奏,不断提高难度,加强学生对音准的感知。
四、基于体态律动的音准训练方法实践效果评估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基于体态律动的音准训练方法为学生们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通过调整节拍、呼吸或肢体动作,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音准的准确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音乐感觉和表达能力。学生在实践训练中通过体态律动的方式更好地感受到了音乐的节奏和脉动,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体验音乐的节奏感,从而更好地把握音准[7]。在音乐课堂上,我们使用了一些有趣的练习方法,例如让学生们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动作律动,或者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来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律动。通过这些练习,学生们对音乐的节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了音准,这种基于体态律动的音准训练方法不仅在音乐教育中取得了成功,也在音乐表演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学生通过这种方法训练自己的音准,使自己的演唱更加精确和出色。他们通过练习和体验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表达能力,将音准训练与感情表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除了提高音准的准确性,基于体态律动的音准训练方法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艺术表演能力。在这种训练中,学生需要注重自身的身体协调性和舞台表现力。他们通过调整肢体动作和律动,使自己的表演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带来更好的音乐体验。此外,这种训练方法还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音乐技巧和表达能力。通过注重身体姿态和动作,学生们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和理解音乐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音符的音高和强弱变化,从而使演唱更加准确和有力。在实践中,不仅看到了音准的提高,还看到了学生们的自信和表现力的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态和姿势对音准的影响,通过调整身体的律动,他们能够更好地克服演奏中的难题,展现出更高水平的音乐表现[8]。这种训练方法的成功应用,无疑为音乐教育和表演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体态律动理论指导下进行音准训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提高音乐素养。因此,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节拍、呼吸节奏、肢体动作等角度出发,进行音准的训练,使音乐教学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同时,使学生逐渐爱上音乐课堂,提高其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训练体态律动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观察, 2016(6X):3.2095-3712.2016.06.051.
[2] 李茉.基于体态律动的音乐教学实践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18.
[3] 袁敏辉.基于体态律动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探究[J].启迪:教育教学版, 2020, 000(010):P.11-11.
[4] 黄凯兰.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当代学校音乐教育中运用实践研究[J].黄河之声, 2015(9):1.0.2015-09-033.
[5] 黄春琴.体态律动 声势并茂——运用柯尔文手势培养小学低段学生音准感[J].西部素质教育, 2018, 4(15):2.0.2018-15-042.
[6] 项盼君."参与—体验"课堂中体态律动的教学与实践[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20(13):1.
[7] 范浴晖.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读与写:中旬, 2021(4):0263-0263.
[8] 徐景燕.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J].进展, 2021, 000(006):P.184-185.
本文系烟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美育专项课题《小学音乐教学中声势与律动教学的应用实践与研究》(YJGHMY145044)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