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传统文化,发力德育教育——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庞唯娴

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215600

摘要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学的最高追求,小学教师在实施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少一些理论性说教,多借助蕴含大量德育力量的传统文化。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教师要通过讲述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要引导学生在参观传统文化阵地中培养文化自信,要鼓励学生在积极实践中培养高尚品行。以此在启发性的传统文化探究之旅中,实现高水平的德育教育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德育;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正文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教育资源,其中蕴含中强大的教育元素,是当今每一位中国人都需要学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小学教师在实施德育教育的时候,也需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给学生,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无尽魅力,能自觉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教育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获取高尚品行养成的资源与力量,能实现全面发展。为此,小学教师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性,要科学高效应用优秀传统文化。

一、讲述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素质教育之首,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小学教师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要避免照本宣科、长篇大论,要少一些外部的强力干预,多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内生力量,多一些“柔性”教育。尤其是能从历史人物、历史小故事中,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品质,去感慨历史故事中的爱国主义力量。为此,小学教师要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能适时讲述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自己感悟与感思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元素。为了实现更好的启发效果,一方面教师可以设置合适的问题,以问题作为启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引子,另一方面可以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源,让小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形态有了直观认识。

例如,端午节来临,教师可以将端午节的历史介绍给学生,将划龙舟、包粽子等传统文化活动的由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到了屈原投江自尽就是他报国无门的无奈之举,感悟到后世人们为了赞美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创新了很多的风俗习惯。借助这一历史文化,教师可以请学生由古思今,想一想自己在电视、书本上有没有遇到过像屈原一样具有浓烈爱国情怀的人,自己如何行动才能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以此在潜移默化中震撼了学生的灵魂,教育了学生要将爱国作为自己学习和成长的最高目标。

教师在讲述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少一些照本宣科,多以小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将传统文化复述给学生,还要鼓励学生在教师讲述结束之后,能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以引导学生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

二、参观传统文化阵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素质,也是学生需要具有的品质,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时候,要少一些书面的说教,这对生活阅历还不是很丰富的小学生来说,没有很好的触动效果,流于形式比较严重。为此,小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参观传统文化阵地,在直接的文化触摸中,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进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感悟到传统文化的伟大与不朽。这样在与别人谈论传统文化的时候,将会有很高的自豪感,也会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应用传统文化,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各大城市都有博物馆,在博物馆中展示了大量中国传统的书画、器皿、钱币、玉器等,这些传统文物的造型、文物上的文字等都是宝贵的文化及载体,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放假的时候,能邀请爸爸妈妈一起去博物馆参观,在参观的时候,能去鉴赏这些文物的美,去感悟古人的伟大与不朽,去认识这些文化在全世界的先进性。通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让学生被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折服,以此深深爱上传统文化,更会以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为荣,实现了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培养。

小学生在参观传统文化阵地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及时与同行的人交流所见所思,能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这种情景课堂所能实现的德育教育成效远比教师在课堂上的单纯说教要高得多,也会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认知。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高尚品行

德育教育不是纸上谈兵,更是为了学生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能将自己领悟到的德育教育内容付诸于行动,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为此,小学教师要组织开展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领悟德育教育内容,并且能将领悟到的德育内容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德育教育内容,以此有效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行。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能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去展示高尚品行,能在长期性的教育中,将高尚品行变成一种习惯。

例如,学生在文化学科学习过程中,会学习到很多的传统文化作品,如“孔融让梨”,让学生明白了要学会谦让,懂得关心他人。又如“司马光砸缸”,让学生知道了要关心他人,能及时给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在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作品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能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家人,能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在日常学习中,能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懂得关心教师。教师要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德育教育活动中,多带领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家校共育中,培养好学生高尚的品行。

教师所组织的实践活动,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能力,要确保小学生能有效驾驭,并且要设置合适的实践任务,以任务作为学生参与和完成实践活动的推力,从而将理论的传统文化转变成现实的高尚品行。

综上所述,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降低德育理论理解难度,小学教师在实施德育教育的时候,要科学合理应用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尤其是能通过讲述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参观传统文化阵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高尚品行。以此通过取之不尽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实现较高的德育教育成效,助力小学生品德修养的高水平培养,实现小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牛锦萍.小学德育中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策略[J].新课程,2021(44).

[2]古根.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德育相结合[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1).

[3]王冬美.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浅析[J].学苑教育,2021(2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