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后服务特色实践活动探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孙小玲

河北省保定白沟新城仁和庄学校,074004

摘要

随着“双减”政策深入推进,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成为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重要课题。同时在课后延时服务政策的指导下,各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延时服务课程的开设方式。文章主要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和课后延时服务学生学习时间延长两方面的问题,从“作业优先”“兴趣为本”“活动育人”三个方面探索数学课后服务特色实践活动开展策略。


关键词

“双减”;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后服务;特色实践活动

正文


前言

小学低年级是幼小衔接阶段,数学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学科,课后服务开设方式需要深入探究,打造学校特色的数学课后服务实践活动,落实数学教学“减负提质”目标[1]课后服务特色实践活动构建,让教育回归本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到乐趣,彰显数学课程特色,同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性格特点构建专业化、趣味性、实践性课后服务,使学生在课后服务中得到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后服务需关注的问题

(一)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

课后延时服务政策是在“双减”政策下教育部为解决学生早下学之后无人照看的问题所提出的指导意见,小学低年级是学生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阶段的重要时期,年龄较小,喜欢趣味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因此在开展数学延时服务时,不能将其作为简单的辅导作业时间,而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同时也要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发展,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二)学生的学习时间延长

“双减”政策是为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延时服务活动开展以后,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会延长,一部分学校会结合学生的综合情况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长时间的学习会导致学生产生疲惫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延长时间里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时间延长会让学生产生学习压力的问题,时间延长并非压力增加。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后服务特色实践活动

(一)作业优先,推进落实“双减”政策

减轻学生课后作业压力,重视在课后服务中的作业辅导,一方面是数学教师应遵循双减政策的要求,在作业设计时重视“减量保质”,另一方面是教师应在课后服务中高质量地辅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数学作业[2]。在课后服务中首先教师应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作为陪伴者,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若学生在这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给予一对一帮助,抓该机会做到“培优辅差”让全体学生都能在此期间得到提升。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全体学生共同完成一部分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与其他学生或教师一起来完成相应的作业,结合当天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向教师请教问题。

例如,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后,设计小组兑换人民币趣味比赛活动,将班级学生分为4人一小组,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比大小和加减法计算题如“5+2=  7-1=   10与7哪个大……”等兑换人民币的题目,由各小组举手抢答,抢答正确率最高的小组获胜。在活动中强化交流互动,让问题能在课后服务中得到有效解决,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进而让学生数学学习不断进步。

(二)兴趣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本质,按照政策要求,低年级阶段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对部分数学理论知识理解较为困难。基于此,在构建数学课后特色实践活动时,教师要以兴趣为本,精心设计,将书本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游戏或活动,让学生被丰富多彩的活动所吸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

例如,设置“玩七巧板”活动,结合“认识图形”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直观认识平面图形,并且在动手拼接过程中做到“玩中学”“学中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同样为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引导学生开展“建构”游戏,让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利用各类在数学知识中常见的立体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等搭建属于本小组的“专属建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对各立体图形有初步的认识,并且潜移默化的锻炼空间想象力。

(三)活动育人,打造学校特色实践活动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不仅要让学生逐步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及生活中的知识。因此,“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后特色实践活动构建要重视其丰富性,抓住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特色活动,丰富课后服务形式,让各类活动发挥育人功能。

例如,立足于数学与语文之间的内在联系,设“数学故事分享会”在活动中教师引入相关的故事绘本,带领学生阅读。如《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用文字和图案让学生领略数学的魅力;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美术之间的联系性“绘画钟面”活动,在“认识钟表”教学后引导学生在课后服务中绘画不同形式的钟表,以丰富的色彩、灵活的形状去呈现不同时间下的钟表形式,让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进步[3]。另外,还应结合学校特色,融入红色文化、区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实践活动,如在“位置”教学后引导学生观看与指南针相关的动画片,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结论

“双减”政策和课后服务政策是指导,想要真正达到“减负提质”教学目标,应从小学一年级阶段的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课后服务中重视学生作业辅导、学习兴趣培养和核心素养培养,打造多样性、趣味性的特色实践活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加”上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金凤. 做好延时服务  促进孩子成长[J]. 河南教育(基教版),2023,(03):19.

[2]陈晓霞,陈晓娟. 关于“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游戏活动与延时服务有效衔接的研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35):153-155.

[3]顾云.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22,(40):83-8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