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域下的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建构实践——以我园户外游戏环境创建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探索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建构充满自然、生态的户外游戏场,可以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以及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幼儿可以在这一场域中自由地游戏,与自然亲切地对话,并从中获得有效的支持,实现每一个体主动地发展。
生态学理论认为,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因素分为四个层次: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其中幼儿园是儿童发展最密切最重要的微观系统之一,同时又作用于其他系统。户外游戏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充实了幼儿教育的内容,无论是利用有限场地,发挥教育功能最大化,还是进行边界开发,充分挖掘教育资源,都要以幼儿发展为本位,因时因地利导,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生态学”视域下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创建存在的问题
(一)功能性缺失,缺乏合理规划
依据生态学理论,幼儿园户外环境系统是整体联系的,幼儿园户外游戏区域也应该是相互联系的,从总体考虑,局部规划为整体服务,强调开放性同时也要注重相对的独立性。我园早期的户外游戏环境就缺乏合理的规划,对其功能性未能充分地挖掘。主要体现在:户外游戏环境创建多以发展幼儿的身体运动能力为主,对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表达表现能力、社会交往等能力发展的思考不足;户外环境布局方面,绝大多数是全开放式的空间环境构造,区域呈串状分布,结构单调、缺乏联动,影响了户外环境价值的发挥;区域设置方面,对动静分区未能充分考虑,导致了区域间的干扰,影响幼儿的专注品质养成;游戏材料的投放随意、生硬,不仅没有合理利用资源而且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
(二)主体地位缺失,儿童为本体现不足
在生态环境大系统中,幼儿因子是一个主导因子。通过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和谐的户外环境,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幼儿是独立的个体,在户外环境创设中幼儿有自己的想法与需求,更愿意自己确定主题、更倾向于自己动手、更需要通过环境创建,布置属于自己的空间,而不是仅仅听从老师的部署与安排。在实践中我们常发现,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布置的环境,往往出现孩子不买账、不领情的现象,刚开始的热闹景象过后,很快就“门可罗雀”,反而是由幼儿发起的活动、确定的主题、收集的材料、商议的玩法能长久地吸引幼儿、产生令人惊叹的玩法、获得更加多元的发展。
(三)动态性缺失,资源利用不足
“生态学”视角下的环境具有系统、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性,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充分考虑教育性,为他们提供集游戏、锻炼、发现、探索、审美于一体的活动环境。而分析我园早期的户外环境发现:一方面,我园室外虽有一定面积的绿色空间,但花坛的设计人为地将幼儿与树叶、嫩芽、枯枝等自然元素分隔开,绿色空间成了“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观赏区;另一方面,对每个功能区的动态性考虑不足,使得某些场地存在闲置现象。如:对沙水区的考量不够,玩水区缺失,玩沙区周围大量面积闲置;再者,户外环境中多投放的是高结构游戏器械,缺乏富于变化、可持续性的绿色环保材料,因此户外环境始终如一,缺乏变化。整齐划一的空间环境与幼儿喜欢变化、新奇、刺激的天性不符,毫无生机可言,难以留住孩子。
二、“生态学”视域下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创基本思路
(一)把握户外游戏环境创设的整体性原则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户外游戏空间如同一个生态系统,它首先应具有整体性。各要素之间不应当相互对立、排斥、分离。在创设户外游戏环境时,既要考虑各区域不同功能的均衡,又要考虑动与静的结合、开放与封闭的结合、相对独立与区域联动的结合。而且,幼儿园户外环境作为生态系统,是有范围、有层次、有边界的系统。其中作为有机体的人、材料、自然物、建筑、区域等,各自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共同组成了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系统,户外环境创设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区域位置的关系,优化每一寸土地资源。
(二)凸显户外游戏环境创建的儿童主体地位
从教育目标的生态性来看,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幼儿的全面发展。儿童作为复杂环境系统中成长的个体,如果想让户外游戏环境具有吸引力、具有生命性、富有教育意义,就一定要充分发挥其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彰显儿童的主体地位。在户外游戏环境创建的整个过程中,要广泛与幼儿交流与讨论,充分采纳和吸收幼儿的建议,并让幼儿一同参与,使幼儿有话语权、有参与感,由幼儿决定场地的规划、游戏主题的选取、游戏玩法的确定、游戏规则的制定,通过与材料的积极互动,以及幼儿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幼儿置身于一个属于自己的、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游戏王国。
(三)注重户外游戏环境创设的动态可持续性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会随时间、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变动而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也具有动态性与可持续性。其动态性体现在:要随着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兴趣需要、课程内容、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进灵活调整;其可持续性则主要体现在户外游戏环境创建应贯彻绿色、环保、再生、循环等生态理念。例如,在户外游戏环境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可重复利用、可循环再生的环保材料以及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将废物变成资源,向幼儿传递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的生态理念与生活方式。
三、“生态学”视域下的户外游戏场构建的优化策略
(一)基于“全面均衡性”思考的游戏场整体规划
儿童的兴趣、需要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佳源泉,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重视对儿童的观察与了解,立足幼儿的发展目标,及时把握其兴趣点,灵活划分游戏区域。我们立足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从均衡各区域设置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角度出发,结合儿童活动需要最大限度地从多维角度去开拓游戏场,形成数量上充足,具有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活动区域,为幼儿创造自主游戏的空间。
我们参考华爱华教授对活动区(游戏区域)类别的划分方法,从宏观上,将游戏区域划分为四大类:表现性活动区、探索性活动区、运动性活动区及欣赏性活动区。在具体区域设置方面,有攀爬区、投掷区、平衡区、悬吊区、农家小院、涂鸦区、小山坡、玩沙区、玩水区、小树林、草坪等,充分满足孩子的游戏需要。在区域的命名上,孩子们通过了解长征故事、长征路上所经历的困难并结合具体的游戏场景来命名。如运动性活动区命名为:穿越烽火线、翻越大雪山、红军过草地、勇过铁索桥等。(见下图)
(二)基于“幼儿为本”思考的游戏环境创建
户外环境创设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在自然、生态、变化、富有挑战的环境中获得全方位的成长。要把环境创设的主动权还给孩子,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要给孩子最大的话语权。此外,幼儿是处于不断生长与变化中的个体,因此,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的建构要随着幼儿身心发展而不断变化与调整,只有这样系统内外各环境要素之间才能维持动态平衡,也才能促进幼儿经验的不断生长。我们摒弃了户外游戏环境较多地依赖于产业化的组织、单位进行标准化规划与建设的做法,而是在充分考量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身体机能和行为方面的发展水平差异,灵活创建户外游戏环境。充分了解幼儿园每一类户外空间的使用目的和功能,根据季节交替,考虑户外游戏需要,如夏季阳光暴晒,就要考虑遮荫问题,设计绿色长廊,栽种葡萄、紫藤等藤蔓类等植物,在户外角色区、沙水区等区域旁边旁栽种高大、枝叶茂密的乔木。以满足幼儿不断发展变化的心理需求与生理需求。
(三)基于“自然生态性”思考的游戏材料选择投放
建构游戏场时,我们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将户外游戏场视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即各区域之间、幼儿与游戏玩伴之间)呈现一种互生、互补和互利的有机生态关系。正是在这种生态关系中,游戏场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才能不断的共融、互生与完善。基于这样的思想,游戏材料投放方面,我们选择了自然性、开放性、低结构性、富有层次性的材料并充分进行废物利用,使游戏场各“区域”呈现动态性、开放性等特点。
1.自然性材料
生态游戏场位于户外,这里有茂密的草丛、幽静的小树林、隐没在丛林间大小不一的石块、点缀于草丛间的各色小野花,还有不时飞落下来的鸟儿……随处可见的石子、树叶、小花儿、木片、土堆等自然物,都成为了孩子们游戏的材料。几块散落的石头被垒成了“农家小院”的灶台;随手拔来的野草、小花,被孩子们拿来熬“仙汤”;起伏的土堆成了孩子们冲上、奔下的“雪山”;遍地的树叶被采集来编成了解放军的“草帽” ……大自然的馈赠成为了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们的天然玩具,我们鼓励孩子们通过不同途径来收集自然材料,并对材料进行资源分类,让孩子们成为自然材料收集的主角。
2.废旧物利用
废旧材料的利用,能够满足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当今世界对生态环保的要求,还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追求低成本、高效益的游戏材料是我们生态游戏场材料投放的基本原则,为丰富生态游戏场的游戏活动,满足儿童的锻炼需求,我们因地制宜地利用废旧物来自制多类型的环保型活动器材,充分调动儿童户外游戏的积极性。如钻爬区“穿越烽火线”,用包装绳拉成了“火线阵”,供孩子们练习避绳钻爬;再如平衡区“勇过铁索桥“,提供了大量轮胎以及旧梯子,供孩子根据自身情况将其组合并练习平衡;再如投掷区,用废旧麻袋灌上沙子制成沙袋,摆砌成“迷宫战道”,报纸裹成纸团,便成了解放军战士的“手榴弹”,孩子们在这里以棍当枪,在战道迷宫中上下穿行,不时地投掷、卧倒,玩得不亦乐乎……这些废旧材料随处可见,随手可得,极大地丰富了儿童游戏的内容,激发他们的游戏热情与创造精神。
3.开放性低结构材料
华爱华教授说过:对游戏材料进行开放性低结构投放,将会诱导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控制材料;对材料进行封闭式高结构投放,将诱导幼儿个别化作业活动,材料控制幼儿。开放式低结构化的材料更能促进孩子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游戏场中大量投放低结构材料,激发儿童游戏动机、支持游戏开展、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如几块方形木块,在儿童不同生活经验和游戏需要背景之下,呈现了多元化的游戏玩法,材料受儿童控制。同样的方木块,有的孩子拿到“农家小院”,它是剁菜用的案板;有的孩子用在“运动区”,多个木块排成一条,就成了一座桥;有的孩子拿到“沙水区”,它又成了漂浮在水面上的一艘船……材料的开放性、低结构化为孩子的游戏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4.层次性材料
《指南》中指出:环境创设必须高度关注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丰富的材料,创设多样化、有选择性的活动环境。幼儿之间在生活经验、动作发展、体能精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提供层次性的材料,以满足不同能力儿童的需求,尽量杜绝出现大的“吃不饱”、小的“吃不了”而导致孩子游戏兴致激退,游戏场无法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的局面。如在平衡区“勇过铁索桥”游戏中,我们提供了大小、高低、软硬不同的搭桥材料,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主选择材料搭“桥”、过“桥”。这样,能力弱的孩子有了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了自信;而能力强的孩子获得了挑战自我的机会,更激发了对活动的兴趣,使每个个体都在原来基础上获得发展。
(四)基于“经验连续性”的户外游戏安排
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是具有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生态系统。整体性则体现为各生态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性与协同性。层次性体现为各生态子系统的独立性与独特性。一个平衡、和谐的生态系统需要兼顾层次性与整体性。我们在对户外游戏环境的功能进行分区的同时,注重内部各区域之间的联系, 例如我们以不同动作发展为划分的标准,将户外游戏环境分成了跳马区、滚筒区、平衡木区等多个不同的功能区域,鼓励各班开展混班游戏,鼓励游戏材料的不同组合;再如,我们以游戏主题作为划分标准将户外游戏环境分成了野战区、沙水区、长征农庄等不同活动区域,通过游戏情境的创设,鼓励区域之间的联动与游戏情节自然生成。此外,在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与室内环境之间,我们带领幼儿以制定“游戏日计划”的形式,充分考量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充分利用、室内活动时间与室外活动时间彼此交错,以达到空间的最大化利用以及资源的最大化共享。幼儿在不同区域之间、室内与户外,在不同的空间世界里,幼儿从事不同的活动、动用不同的经验,进而促进幼儿的经验实现跨空间与跨情境的迁移,进一步实现幼儿经验的连续性。
总之,从生态学的视域来看,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应顺应幼儿亲近自然的天性,满足幼儿充分游戏的需要,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应是一个以幼儿为本的,融“全面均衡性”、自然生态性”、“经验连续性”为一体的完整生态系统。幼儿园在户外游戏环境创建方面,应把握环境创设的整体性原则,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注重环境创设的动态性以及可持续性,建立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为幼儿创造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而且真正支持幼儿的经验在不同空间的自由转换中实现迁移与生长。
【参考文献】
[1]汪小红.主题活动中区域游戏网络图的设计与运用[J].教育导刊,2015(10):29-31
[2]邓家英 韦邦村.生态学视野下农村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的探究[EB/OL]. https://www.doc88.com/p-60716066513711.html 2021.1
[3]华爱华.运动性活动区和欣赏性活动区的特点及环境创设[J].幼儿教育, 2012(34):6-8
[4]张小宇.巧用自然材料开展幼儿园生态式区域活动[J].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4)
[5]中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10.
[6]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28-229.
[7]佚名.浅谈幼小衔接工作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EB/OL].
https://wenku.baidu.com/view/9ae0eb705f0e7cd18525365d.html.2018,6
[8]董玲玲.户外活动利用废旧物品自制体育玩具的启示[J].中华少年, 2016(6):184-185
[9]杨恩慧.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的意义、特征与优化[J]. 学前教育研究,2021(4):13-20
[10]李亚娟 于海燕.生态学视域下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践的解读[J].幼教天地,:84—86
[11]武艳艳.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以济南市部分幼儿园为例[EB/OL]. https://www.doc88.com/p-7728264676049.html?s=rel&id=1.201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