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班本课程为载体,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与研究——以中班“遇见蚯蚓”为例
摘要
关键词
班本课程 幼儿 深度学习
正文
一、班本课程与深度学习的内部联系
(一)都以愉快的情绪为前提
班本课程是基于幼儿兴趣和需要建构的课程,是幼儿喜欢的、乐于探究的内容。同时,“兴趣”也是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的前提条件和内驱力。换句话,班本课程和深度学习都源自于幼儿的爱好,源自于幼儿的主动探究。
(二)都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班本课程的创设是由于幼儿对一日生活中问题的发现和探究,当幼儿发现的问题与幼儿的已有知识结构产生冲突时,即生发新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深入的探究。
深度学习的核心是在问题情境中建构新经验,强调幼儿在问题情境中以批判的态度整合信息、迁移经验、解决问题,从而建构新知识。我班的课程建设以幼儿的兴趣为起点,衍生出许多问题,教师便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一步步推进课程,促进幼儿的学习。
(三)两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
班本课程是幼儿学习的载体,深度学习是幼儿探究的方式,并且班本课程中包含的许多要素都指向了深度学习。一方面,班本课程关注到每一个幼儿,有助于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另一方面,班本课程注重领域资源的整合,需要孩子们利用已有的认知来解决问题,能够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
二、班本课程中进行深度学习的条件
(一)充足的时间保证
深度学习的“深”包括知识的迁移与整合、问题的理解与解决等高阶思维。幼儿深度学习的发生需要长时间的持续探索,从熟悉环境,到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敢于尝试,从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直到解决问题等,孩子都非常专注、沉浸其中。
(二)空间环境可自由切换
空间环境的自由切换,以及丰富的资源赋予幼儿更多探索的可能性。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可以满足其好奇心与兴趣。所以,教师要以班级环境为基础,充分利用起幼儿园的资源,比如庭院资源、孩子们的种植园等,为幼儿创造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机会。此外,我们还利用家园合作,把空间环境延伸到了社会环境中,从而支持幼儿发生深度学习。
三、班本课程实施的几个阶段
(一)走进庭院,发现幼儿的深度学习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结合班级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宜儿童的多样性活动。我园实施的是“游.乐园”课程,共开展了七个庭院,有“瓶管乐园”“虫草乐园”“军迷乐园”等。 在一次玩“虫草乐园”的庭院游戏中,孩子们对蚯蚓产生了兴趣。
1.聚焦兴趣,分析价值
孩子们拿着铲子在小竹林里挖呀挖,他们想看看这里有没有蚯蚓。边上的玖玥说:“土太硬了,又很干,根本没有蚯蚓。”芮芮说:“那哪里才能挖到蚯蚓?”玖玥接着说:“我上次看到我外公在菜地挖土时,挖到蚯蚓了。我们也去我们的菜地去挖挖看。”他们就拿着工具去菜地里挖了,他们没挖多久,真的挖到了六条蚯蚓,他们既激动又好奇,蚯蚓到底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呢?接下来,孩子们开始了对蚯蚓的一系列探索。
2. 持续观察,以问题为指引
一次在活动前,我问孩子们,蚯蚓到底喜欢生活在哪里?有的说潮潮的土里,有的说在干土里,还有的说在水里。妍妍提议:那我们把自己挖的蚯蚓,就来做个实验吧!他们计划着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当幼儿认真地进行实验时,教师更多地是要细心地观察幼儿地表现,用心倾听他们的对话,捕捉孩子们有意义、有价值的一些表现。“蚯蚓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当幼儿有疑问时,教师没有急着给予答案,而是给幼儿充分讨论、思考和体验、探究的机会。
3. 开放空间,学会放手
一次,曼曼在“蚯蚓观察站”观察蚯蚓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蚯蚓喜欢有光照的地方还是喜欢阴暗的地方呢?”阿博说:“肯定喜欢阴暗的地方,我们不是验证了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方了吗?阴暗的地方潮湿,太阳光照到的地方很干的,蚯蚓不喜欢。”他们根据自己的猜测再次进行实验。在准备好的一个鞋盒上面开一个巴掌大小的洞,太阳光能照进来,里面装上潮湿的土,再把蚯蚓放在土里。他们经过讨论,一致同意把鞋盒放在后门的位置,因为太阳能照进来。等到中午吃饭时,他们去观察,发现太阳从洞洞照到的地方,土已经干了;没被太阳照到的地方,土还是湿的。他们拿着小铲子开始在土里寻找蚯蚓,他们先有光的位置挖了几下,没发现蚂蚁;打开鞋盖,在没被太阳照到的阴暗的湿土里发现了两只蚯蚓,他们很激动。原来,蚯蚓喜欢阴暗的地方,不喜欢有光照到的地方,我们猜对了。
当幼儿提出“蚯蚓喜阴还是喜光”的问题时,教师没有局限他们的空间,限制他们的想象,而是给幼儿充分的探究空间。他们自己决定实验需要准备什么,如何进行实验等。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加以限制,孩子们呈现的是一种自由、
宽松的氛围,老师也看到了真实的幼儿,有创造力、能主动思考、能发现问题并能尝试解决等。
(二)关注现场,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
1.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扩展延伸
在庭院游戏中,通过观察,发现了孩子们对蚯蚓有着浓厚的兴趣。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带领孩子一起饲养蚯蚓、照顾蚯蚓等,还做了一些和蚯蚓的实验,来验证孩子们的想法。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了主题活动“蚯蚓的日记”,并把这本书投放在阅读区,让孩子们了解蚯蚓相关的知识。
2.鼓励幼儿学会质疑
深度学习注重幼儿对知识进行批判性地吸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坚持自己的想法,敢于质疑别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能用科学的方式进行验证。
当幼儿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时,便进入了独立思考问题的阶段。面对幼儿间互相矛盾的一些问题,孩子们有着一股强烈的求证欲望,老师应积极保护幼儿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引导孩子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进行验证,这也在无形之中培养幼儿敢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四、反思
深度学习是幼儿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它强调幼儿的学习不再局限知识的积累,更倾向于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深度学习的真实体验、积极探究、问题解决和反思评价等特质与班本课程的理念大致相同,即班本课程是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载体,班本课程的建构能推动幼儿的深度学习。
总之,教师要具有发现课程的意识和能力。生活中蕴藏着许多的学习机会,教师要有敏锐的意识,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同时,教师也要仔细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必要的支持,激发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幼儿的深度学习,促进每位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年1月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江苏出版社. 2002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