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学的实例探究——以“圆的认识”为例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王华平

昆山市玉山镇新城域小学 215300

摘要

“同课异构”是当下教研的新形势,在学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从苏教版、北师大版和人教版三种教材中的“圆的认识”内容的案例分析出发,借助三个案例的比较,明确了“同课异构”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意义。随之为小学数学课堂提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一人同课异构的课后点评的全面性有待改善等的教学建议,以期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

正文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促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也应与时俱进发生转变,这也催生了校本教研模式的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开展校本研究已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一大热点现象,引入更为高效性、贴合学生发展认知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而“同课异构”作为一种实际教学型研究方式被各类学校广泛采用,尤其在小学教育中更是常见,开展各学科的教学研讨活动也成为了一个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热点。

同课异构是指教师对于同一教学内容,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学生学习特点以及现有教学条件等情况进行的个性化教学过程。 这一教研活动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统一(即“同课”),而教师不同的教学个性(即“异构”)则是它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开展“同课异构”,帮助教师更好的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自己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和课堂教学的认识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一、案例分析

(一)苏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三种教材中关于“圆的认识”内容的简析

苏教版圆是曲线图形,与前几册教材中所学的平面图形相比较圆的认识难度加大。教材中以画圆为主线,从而逐步认识圆的相关知识点。教材中第一次是让学生利用手边的工具画圆,第二次是用圆规画圆,第三次通过操作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从而层层渗透

北师大版教材设计中先借助实物让学生感受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再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动手环节让学生掌握圆的相关知识与画圆的方法。

人教版教材在改变圆的各部分名称导入,然后先教授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再引出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相关知识,增加了用圆心和半径分别来确定圆的位置和大小操作部分“利用圆设计图案”这一内容。

(二)具体案例描述

(以下为三位教师的主要教学环节,每环节的具体教学安排见附录二)


 

【毛永喜教师教学过程——苏教版】[1]一、问题导入 二、体会用不同方法画圆 三、认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 四、探究:圆,一中同长也。 五、体会“圆出于方” 六、车轮问题 七、全课小结


【李冰教师教学过程——北师大版】一、课前活动 二、导入新课 三、动手操作 巩固应用 五、课堂总结

【华应龙教师教学过程——人教版】[1]一、情景中创造 二、追问中初识 三、画圆中感受 四、球场上解释 五、回归情景突破 六、课后延伸研究

(三)案例比较分析

这三位教师教学的教材版本虽然不同,但所教知识点都是“圆的认识”部分。在此案例中,“同课异构”中“同”的是相同的教学知识点——圆的认识,“异”的是不同的教学风格。毛老师首先通过运用课本例图进行课前设疑,接着再在画圆的过程中逐步揭示有关圆所具备的特征以及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介绍古代有关圆的由来帮助学生拓展有关圆的知识,最后再引导学生运用刚刚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课堂刚开始时所留下的那个问题,可谓是首尾呼应。而李老师以“课间操”这种比较活跃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一开始时就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以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教授新内容时通过学生熟悉的“餐桌”这一实物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有关圆的具体概念以及其所具有的特征,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华老师则以问题情境为切入点,从课堂开始以一个具体的问题展开相关内容的教学,并以此为基点为学生展示圆的形成过程,将圆的基本特征融于学生的探索过程,用“一中同长”四个字简短的概括出圆的特征,在无形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圆的相关特征,使学生更易理解。

比较三者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从中有所新的感悟:第一,这三位老师在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都能够做到“基于教材而又不拘束于教材”,即在教学中既能够完成教材所要求的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又能以创新独特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最大化,这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第二,观看不同版本中相同数学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学习的途径之一,而且也可以为教师打开新的授课思路,借鉴不同教材授课时所采取的有趣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新教师的启发会更大),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将别的教师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自身实践中时要注重根据所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教学调整,切忌不要完全照搬。

二、“同课异构”的数学教育意义

“同课异构”作为一种实际型教学研究方式在校本教研中被广泛采用,它尊重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存在的差异,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与反思中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一)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成长

“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实现了教学经验的分享,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3]开展不同形式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使不同教学风格的数学教师能够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这一形式呈现自己的异样精彩。学校积极开展数学教研活动以及数学教师的热情参与,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引发了数学教师智慧的碰撞,从中取长补短,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促进了教师教研水平的提升

首先,“同课异构”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高效平台“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虽然只是教师给学生教授一堂课,但参加者在课前都花了大量时间认真准备,尝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以生为本”,一切的教学设计其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掌握新的知识内容,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其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给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借鉴的机会通过多位数学教师对同一内容的教学,研究者明白要想让自己的教学取得进步,应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每一位教师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某一方面做到比别人更加完善的表现。通过教师间的差异性资源可以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得到充分的交流共享,从而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

三、课堂教学建议

实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关注如何能够及时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而不会特别关注学生,进一步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于是便会生硬让学生跟着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进行,不能够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节,也就是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所以,实习教师在实习听课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导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更好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此外,任教老师进行一人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时,每一次课堂教学结束后的点评环节比较简单,虽然在座听课的老师有好几位,但是只有一位导师根据任教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相应的点评,相对而言点评的过程比较单一,未能集思广益获取多位老师的听课意见或建议,点评缺乏全面性。所以,每一位听课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到课后的教学点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任教老师更有针对性的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孤狼542.圆的认识[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c7c98610102x4fq.html,2017-11-06/

2018-05-10.

[2]苏鹏春.小学数学“一人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2,(20):5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