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促教”的美术教学评价研究---基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林伊清 张红岩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摘要

美术课程标准作为美术教学的风向标,对于当今义务教育阶段的美育要求作出明确指示,它不仅要求以评促教,还规定了各学段的学习任务,同时近几年美术学科纳入中考,其作为艺术教育学业水平考试是以学业质量标准、课程内容为依据。在艺术课标视阈下,应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业质量教学评价标准、完善美术教学实践、提升美术教学质量,以此推动美术学科的发展进而实现以美育人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艺术课标;教学评价;以评促教

正文

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规定画图、手工等为“随意科”进入课堂以来,美术学科经过漫长的等待,开始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中,其地位也由“随意科”走向了提升中小学核心素养的“必修课”。美术作为艺术教育课程的主体,其“教-学-评”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当美术学科走进“中考”后,其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评价的标准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美术教学评价从本质上来说是对美术教学过程和效果的价值做出判断和评定,而这种评定会根据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标准以及其它评价因素的影响,导致评价的结果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作用。在艺术课标中,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评价也在探索如何更好地“以评促教”,因此,研究和完善中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前美术教学中十分有价值的课题。

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已有学者将教学评价按照不同的评价体系进行了分类,而艺术课标下美术教学评价渐趋标准化及其如何促进教学的研究还有待补益,此课题的研究将优化美术教学评价机制,推动以美育人方式变革。

一、明确美术学业质量标准下的教学评价

在最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艺术课标”)中,“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1]P4可以将此次美术学科的变革提炼为明确学业质量标准,做到“有标可依”,“教-学-评”一致,坚持“以评促学”,强化美术课程育人导向。

(一)教学评价以美术学段任务为依据

艺术课标提出了分段设计课程以适应学生发展,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的学段任务,清晰的教学任务为美术教学评价标准提供了具体的依据。“美术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4 类艺术实践,涵盖 16 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图1),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1]P48,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美术学习任务走向了细化。此阶段美术学习用具体的学段任务去引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得美术教学评价跟随其走上了标准化,以此更好地实施中学美术教学评价。

 

1  美术学科课程内容框架

(二)教学评价以美术核心素养为基础

艺术课标指出,“组织课程内容要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1]P3。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评价标准应围绕美术核心素养进行。早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就提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2]P4从中对比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与艺术核心素养之间的承续关系,“美术学科的立科之本是视觉形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图像识读素养不重要,教师应将其作为美术欣赏和理解的隐性基础能力。”[3]P21-24美术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最重要的学业质量标准之一,因而在美术教学评价上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这一学科大概念,以促进美术教学。

(三)教学评价以课程综合为依托

艺术课标课程理念强调要加强艺术之间的融合,重视艺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综合,课程的有机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评价标准。艺术课标增设了“新三科”,艺术课程从原来的两科变为了五科,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形成中小学艺术课程科目,意在课程综合,有机地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一体化的教学结构体系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在保证艺术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解决课时问题。“随着新的艺术课标的颁布,明年将出版新修订的音乐、美术教材,其中势必会增加有关戏剧(戏曲)和影视教育方面的内容,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又将面临一种新的挑战”[4]P17-18,这也强调了对学生艺术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提高了美术教学评价标准。

美术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容易在教育研究中被忽视,然而学生的学业质量却要依托专业的教学评价去进行评定,反过来作用于美术教学,是美术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闭环。艺术课标的制定,明确了美术教学评价的标准,因此,将这些评价标准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做到“以评促教”、以美育人是当前十分重要的任务之一。

二、实施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评价

(一)以评价学段任务的方式促进教学

艺术课标颁布的各学段任务较为具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教和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也应有对其任务完成性的评价,经过研究将对学段任务完成性的评价以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方式进行评定,以此完善美术教学,达成以美育人目标。

首先,诊断性评价是美术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其目的是掌握学生已有的美术知识、技能、心理发展水平等基本情况”[5]P245,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完成学段任务的计划,课中让学生阐述在本节课上学到的知识,以此评价学生完成学段任务的质量,为教学实践提供基础。其次,课堂评价、作业评价以及期末诊断等多方面评价学生来促进教学。课堂评价是对教学动态进行系统性的评价,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帮助教师及时调节课堂策略。作业评价是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不同, 他们所表现的绘画作品也是有所差异化”[6]P194“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增强针对性,丰富类型,合理安排难度”[7]P14-15,保证了学生基本的美术能力,针对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促进学生高质量完成学段任务。期末诊断运用展示、纸笔测试和档案袋等方式进行评价,直观向学生和家长展示学生的学段任务完成性以及具体表现。最后,学业水平考试是学段任务完成后的考核,目的是普及中学生的基础美术素养,在美术教学评价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美术进中考”已在试点,这意味着美术评价将会更加标准化,教学目标导向性也更明确。考试形式是以过程性评价(60分)和学业水平考试(40分)进行综合分级评定,“在准备充足的前提下,学生的考试通过率应该不会太低,加之学习过程性评价分60分,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轻松取得60分以上的成绩(B等)”[8]P287评价结果将会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和地区教育质量评估的参考依据,这无疑有利于提升美术教学质量,提高美术学段任务的完成性。

(二)评价紧扣美术核心素养以提高教学质量

美术教学内容的评价依据是美术核心素养,由于需要达到的美术核心素养的全面性,美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可以用单一标准的评价依据,应与核心素养内容去进行比对评价及完善。

在实际美术课堂中,评价教师教学内容应从美术核心素养入手,例如: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美术下册(人美版)》在“色彩的对比”一课中,教师开篇以电影《寻梦环游记》引入,截取其中的一帧画面,而后收集了生活中的图片和艺术家的作品,这就从图像识读入手引入课程;在对画家蒙德里安的《红黄蓝》作品的解读中,提及了其颜色、比例、饱和度等构成要素,在审美感知素养上去向学生讲解色彩对比构成的节奏和动感;而后,教师对明度、纯度、冷暖进行了讲解,通过两幅海报的对比以艺术表现形式向学生展现了该知识的应用;课程的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课后练习提出了建议,在创意实践上对学生作出了要求。综上,该教师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美术核心素养,但在文化理解上还可以进行适当补充,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下“野兽派”,讲述其产生的背景等,这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美术知识面,了解过去的一段历史,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美术学习中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美术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以核心素养为评价标准,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在自己在教学内容上的不足,及时进行反思、改进和补充。

(三)评价注重课程综合以丰富美术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课程综合进行评价,能够丰富美术教学策略。在学科综合下,学生会形成相应的逻辑思维,在学习中主动地去寻求与正在学习的美术知识相关联的其它知识,激励和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水平,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越强,其头脑中关于知识的链接广度越宽阔,越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评价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是否设计并实施了课程综合,通过此去评价美术教师教学是否有跨学科概念,例如:教师想让学生了解美术画面的节奏和韵律,有跨学科意识的老师会引导学生听音乐,去感受音乐中的节奏和韵律,从而迁移到美术学习中,而评价其迁移的相关性和迁移效果也可以作为评价教师跨学科教学手段的依据。除此简单的课程融合其它学科元素外,教师还可以与其它教师合作共同设计一节课程,我国古代的诗词,诵读起来朗朗上口,总能让人浮想联翩,犹如置身其中之景。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为例,语文教师就可以带学生解读文章,感受诗人的情感,体验当时意境,美术老师则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美术表现技法去表现诗词中美景,让学生更深层次感受传统诗歌的美好。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生对传统和美术学习会更有感触,美术教学策略的提升也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评价在美术教学中的正向价值

(一)教学评价促进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评价的影响了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方案的设计,依据艺术课标作出的教学评价能够让美术教学离目标更进一步。那么,如何让“以评促教”实现美术教学目标呢?举个例子,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中,我们最终的靶目标是实现以美育人,那么我们的子目标就可以视为:实现美术核心素养的子目标;实现各学段任务的目标;实现跨学科学习的目标。于是,教师和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先以子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就会发现自己在哪一方面有所欠缺或不足,继而进行改进,一步步靠近和实现子目标,最后在评价和改进中完成靶目标。

美术教学评价标准通常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点,是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因此其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正确引导教学活动,促进教学目标实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评价对美术教学策略的优化效用

美术教学评价的结果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重要的信息反馈,诊断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及教学策略的合理性。教师可以通过美术教学评价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例如:美术教师在讲授中国美术史中齐白石的花鸟画时,采用了讲述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的教学策略,而后经过对学生评价分析后发现,运用讲述法时学生能记住的只有20%的内容,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加深学生能对齐白石花鸟画的风格特征的了解,学生对此的记忆能达到60%,那么,评价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教师可以优化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入情境教学法,调整以后,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对新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达到了90%。

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经过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要善于发现哪些是有效的教学策略,对此能够保留和优化,对于无效的教学策略则要及时改进或剔除,以此优化美术教学策略。

(三)教学评价对教学管理的健全作用

“教学评价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客观地进行学校教学监督和管理提供依据,也可以为学校课程管理提供参考”[9]P54-61。通过对教师 “教”的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美术教师的教学工作,为学校美术课程和一次些艺术课活动提供信息参考和依据,例如:L老师在理论的授课上比较强,适合整体去把握学校美术课程理论,而K老师在实践水平上更强,就可以由该老师指导学校的艺术节节目或在举办学生美术画展。通过对学生“学”的评价,可以为学生进行分流,将学生划分为适用于普及审美教育的学生和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因材施教,以此来合理设置学校的课程,例如:对于美术学习较为困难的同学可以设置一般的图像识读和审美感知课程,降低艺术表现,创意设计的难度,而对特别喜爱美术的同学且再此方面有特长的同学可以设置进阶的美术班,学习更系统的美术知识。科学地运用美术教学评价,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功能,避免其消极功能,从而健全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相关管理机制。

教学评价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艺术课标的课程理念下,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以此提升美术教学质量,实现育人目标是当前美术教学评价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结语

在艺术课标的课标理念下,首先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业质量标准下的教学评价以学段任务、美术核心素养和课程综合为依据,继而将其以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运用到完善美术教学实践当中去,最终提升美术教学质量,以育人为导向,循序渐进地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美术教学评价作为美术课程的重要环节,反馈、诊断和指导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不仅能实现美术教学目标,优化美术教学策略,而且能健全美术教学管理。研究艺术课标下的“以评促教”,能为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理论参考,为教师和学生对于美术教学评价的实践延伸奠定基础。有效的美术教学评价与美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相结合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更加完善了美术教学体系,提升美术学业质量,实现以美育人目标,并与其它学科共同优化学校育人蓝图,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 尹少淳,陈美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J].福建教育,2022(27).

[4] 陈青,胡知凡.艺术课标开启美育新征程[J].艺术教育,2022(07).

[5] 钱初熹.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6] 曹翠莲.多元化美术教学评价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3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8] 项贤明主编. 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9] 贡恺远.试论美术教育在内卷与悖论中的求索与破局——以江苏省“美术进中考”为例[J].美育,2021(0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