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暴力现状及治理建议
摘要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暴力;治理
正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交媒体的需求逐渐增加,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各种网络平台迅速更新迭代,为广大网民提供娱乐消遣、信息传输、资源共享等便捷服务,使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社交媒体来表达自我,沟通交流。社交媒体的强烈社会属性为网络暴力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作为活跃于各种社交媒体的大学生,心智和意识形态还处于发展阶段,容易陷入网络暴力的漩涡之中,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小觑。
1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暴力现状
1.1 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态度
互联网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社交的重要场所,微博、豆瓣等社交软件滋生了大量的网络暴力,针对这些网络暴力,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一对一访谈的形式,对以下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网络暴力施暴者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问卷结果显示,有85%的学生认为网络暴力施暴者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有10%的学生认为应视具体情况来判断网络暴力施暴者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有5%的学生认为网络暴力施暴者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如果你受到网络暴力,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针对这一问题,绝大多数同学选择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小部分同学选择以同样的言语攻击来进行反击;还有小部分同学选择无视。
1.2 大学生网络暴力表现形式
学术界对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看法不一,结合学术界对网络暴力的认识,笔者将大学生网络暴力划分为以下几点:
(1)人身攻击
大学生群体广泛活跃于各种社交媒体,如:QQ、微信、微博、贴吧等。在社交媒体上,一些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相同三观的学生拉帮结派,对网络上素不相识的人或生活中讨厌的人发动群体性的言语攻击,一味发泄自我情绪。由于这种聚集性的人身攻击,导致一些施暴大学生自我意识迷茫、道德意识弱化,同时导致受暴者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困境。
(2)编造事实散播谣言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传播速度惊人,影响范围广泛。一些大学生为了一己私欲,博取关注,捏造事实,散播谣言,吸引大量缺乏辨别能力的“吃瓜”大学生在未能了解事实全貌的情况下,盲目地评论、点赞、转发等,导致谣言肆意扩散,造成网络环境恶化。在谣言被粉饰得极具真实性和煽动性的情况下,被造谣者或官方的辟谣效果显得格外无力,在大量不明真相的网民的声讨下,就算最终辟谣成功,也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
(3)泄露他人隐私
泄露他人隐私,将网络暴力对受害者的攻击从互联网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对受害者进行“人肉”,是网络暴力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而这种行为的一大主体就是大学生。“人肉”可以说是网络暴力的第一步,大学生通过各种社交平台曝光网暴受害者的肖像、真实身份、家庭住址及家人信息等,扒开网暴受害者的外衣,使网害者赤裸裸地站在公众面前,承受着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谴责和道德审判。一些行为过激的大学生甚至会线下亲自“问候”当事人,给当事人邮寄“礼物”等。
(4)道德审判
“道德审判”是近年来社交媒体上一种常见的网络暴力行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热点事件中来,发表自我看法,对当事人的品德、行为等是否符合传统的道德标准来进行评判。虽然“道德审判”这种行为初衷往往是正义的,但是它的方式是暴力的,当大量的网民盲目跟风加入“审判者”队伍中来,正义和道德逐渐扭曲,而在“道德”的外衣下,却是肆意谩骂、曝光隐私等暴力行为。
2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暴力治理建议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对社会的影响愈加严重,深入打击网络暴力,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需要政府职能部门重拳出击、社会各界全力配合。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法规规范及约束网络行为;社会各大媒体应求真务实,正确把握舆论风向,真实、全面、客观地进行新闻报道。大学生广泛活跃于各种社交平台,容易参与到网络暴力中。本文从高校的角度出发,探讨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暴力的治理建议。
2.1 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网络信息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和煽动性,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容易卷入网络暴力当中。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及控制能力,是高校治理大学生网络暴力的重要任务。为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实施,切实提高大学生基本素养,高校应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要求大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理论,了解相关规章制度,从法律及道德层面规范自身网络行为,正视网络暴力所带来的危害,成为一名守法合规的好网民。
2.2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途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立德树人”是第一要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以思政课程建设为主阵地,其他课程建设课程思政为辅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程,各高校应紧跟时代进步的脚步,不断创新授课形式、教学方法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思政教师应讲授与网络暴力相关知识点,将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危害、应对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正确认识。其他各门课程应积极探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开展对学生的思政引导。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高校应加强任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及媒介素养教育,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
2.3 完善高校网络暴力应对机制
大学生网络暴力的治理,需要高校多渠道发挥教育、监管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及思政教育的前提下,把握学生互联网行为动向,制定相应的网络暴力应对机制,切实根治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
建立高校网络暴力应对机制,首先,成立网络暴力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校园网络暴力事件的预防及处理,及时发现学生网络暴力行为,最大程度降低网络暴力影响;其次,完善网络暴力校纪校规,对出现网络暴力行为的学生给予严肃处理,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网络暴力的错误性;最后,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密切关注网暴受害者的心理问题,引导受害者走出心理困境,正视网络暴力,减少网络暴力对受害者的伤害。
3总结
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的治理刻不容缓。端正新青年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正确认识网络暴力行为带来的社会危害,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统筹安排、社会各大媒体做好带头作用,高校应发挥自身育人作用,通过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高校网络暴力应对机制来治理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