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域下中俄非言语交际差异对比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引言
非言语交际作为交际的一种方式对跨文化交际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俄两国文化环境的不同导致中俄非言语交际手段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恰当地使用、解译非言语交际手段有助于中俄人民在交际过程中的相互理解。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中俄人民友好交流和沟通,我们要重视对中俄非言语交际差异的对比性研究。
二、非言语交际概念
中俄两国作为友好邻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民族发展进程中,相互吸收和借鉴,具有一定的文化共性。而文化与交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交际是人类在相互交往中使用一定的符号并赋予自己独有的含意和反射意义的动态及系统过程。一般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是言语行为,二是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指人们在表达思想、交流或者传递信息时主要依靠文字(书面)和言语(口头)的语言手段,通常人们认为交际过程中沟通的时效性主要取决于交际各方对话语的理解程度。实际上,非言语行为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更为重要。非言语行为是指在交际中由交际方自觉或不自觉传达出的、存在着潜在讯息价值的各种非言语符号。
心理学家Mehrabian指出,在整个的交际过程中,93%的意义和信息是通过非言语形式传递的,其中由声调传达的占38%,其它非言语行为占55%;而通过言语传达的只占7%。由此可见,非言语交际行为所显示的意义比言语交际行为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多,也更加深刻,由此可见,非言语交际行为的重要作用。
三、非言语交际手段的分类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依据不同的标准对非言语交际手段的分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俄罗斯非言语交际的主要研究者Г.Е.Крейдлин将非言语交际手段分为声响、体态动作、眼神和视觉行为、触摸行为、气味、空间、时间等10大类。这种分类方法虽然很全面,但研究过于复杂和凌乱。因而在大部分俄罗斯的相关学术著作中都将非言语交际手段分为体态语(кинесика)、体触语(такесика)、空间语(проксемика)、时间语(хронемик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的感知(сенсорика)。
在我国学者们也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杨平将非言语交际手段分为近体语、身势语和副语言;薛常明将非言语交际手段分为时空利用、身体行为、声音行为、环境语言,即时空语、体态语、副语言和环境语;而毕继万等人则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将非言语交际手段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四类,受到国内大多数学者的普遍认同。
综上所述,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分类,笔者将非言语交际手段分为体态语、副语言、时空语、客体语、环境语5大类。其中体态语包括手势、身势、人体各部分动作,如头部动作、目光交流等,以及体触、握手、亲吻、拥抱等基本礼节动作;时空语指的是人们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利用所传递的信息,包括时间观念、领地观念、交际距离、座位安排等。
笔者将从非言语交际中最具文化特征的体态语、时空语等入手探讨非言语交际在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跨文化差异。
四、中俄非言语交际手段的对比研究
1.体态语的差异
在进行非言语交际手段对比的过程中,我们将从中俄双方非言语交际手段相同但所表达的意义却有所不同、手段不同但表达的意义相同或相似意义以及中俄两国特有的体态语差异这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由于非言语交际所具有的约定性,中俄两国虽然存在一些相同或相似的体态语,但其表达的意义却有所不同,例如:
(1)“Рукопожатие”——握手礼仪。这一礼仪在俄罗斯作为问候的手势,常用于男性之间;而在中国,这种方式常用于在正式场合下陌生人或熟人之间的问候,在亲密而熟悉的人之间,握手并不常见。此外,中国人握手的方式是两只手握住对方的手,并长时间地摇晃,以此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2)“проводить пальцем (рукой) по шее”——用手指或手掌抵在喉部或者在喉部划一道横线,这一手势在俄罗斯多用于表示“吃饱了,不能再吃了”的意思,而在中国,受古代“取首级”的遗风影响,该手势多用来表示“砍头”或“自杀”的意思。
(3)“покрутить указательным пальцем у виска”——用食指在太阳穴处转几下。在俄罗斯,人们做该动作时是用手腕带动食指在太阳穴处转圈,表示“认为某个人精神有问题”,含有“疯子”、“傻子”、“神经病”等贬义,而在中国人们通常用与之类似的动作,即手腕不动,只用食指在太阳穴处转几圈来表达“想一想”、“思考一下”的意义。
(4)“делать-сделать рога”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做成“V”字在头后上方竖起,或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在太阳穴竖起,做出动物犄角的样子。在俄罗斯,这一手势表示某人对妻子或丈夫不忠。而在中国,照相时人们通常做出“V”字手势,偶尔还会有喜欢恶作剧的朋友做“V”字形手势放在别人头上,大家图此一乐。
其次,不同的体态语在中俄两国可能表达相同或相似的交际意义。
(1)用手指头数数的时候,俄罗斯人和中国人使用的手势不同。俄罗斯人在数数的时候,先把左手手掌伸开,先从小拇指开始,手指向掌心内部弯曲,然后依次弯曲的是无名指、中指、食指,最后一个是大拇指。而中国人手势不同,顺序相反的从大拇指开始,最后到小指。用手指表达数字6至10的方式也不同。俄罗斯人是伸开左手五指,然后加上右手分别表示1至5。而中国人伸出拇指和小指表示6,拇指食指中指聚在一起表示7,伸出食指和拇指表示8,伸出食指,上两个关节向下弯曲,表示9,握拳头表示10。
(2)俄罗斯人信仰东正教,因此会经常在胸前划“十”字,表示为自己祝福,给别人划“十”字表示为别人祝福祈祷。而中国人受佛教影响,两手当胸,十指相合的动作,双手合十,顶礼膜拜,表示祈祷或忏悔。俄罗斯人把手按在胸口表示真诚的保证,而中国人手按胸口表示扪心自问。
(3)发誓时,中国人一般伸出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冲着天,表示对天发誓。但俄罗斯人在发誓时一般将右手按在胸口,表示自己发誓的诚心诚意,俄罗斯人用手指横着在喉咙处划线表示吃的很饱,而这个动作中国人用来表示自杀,用手轻拍胃部表示吃饱了。
(4)俄罗斯人常两手摊开用来表示无奈,中国人则是用摇头叹息或是摆摆手,轻拍大腿来表示无可奈何。
2.时空语的差异
时空语指的是人们在交际中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方式。我们将以中俄两国人们对待时间、座次、交际体距的观念和习惯为例进行对比。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俄罗斯人习惯同时做若干项工作,并且通常不会按照预先计划好的顺序去完成工作,而是根据个人兴趣或工作的轻重缓急而不断调整其顺序,因此在俄罗斯学校虽然禁止学生迟到,但是很多学生依然会迟到,并且迟到后大多无需向老师说明理由,直接进入教室坐下上课即可;相比之下,大多数中国人的时间观念较强,一般会严格按照预先制定好的时间表、计划表去完成每一项工作,因此学生上课迟到这种不遵守时间的行为会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并会受到相应惩罚。
此外,笔者还发现,中国人的生活节奏要远远快于俄罗斯人。从对待空间的角度上来看,在婚礼、寿宴、周年庆典等宴席上,俄罗斯人一般秉持“女士优先”的传统文化观念。他们的餐桌多是长方形的,主人通常坐于桌端,然后男女穿插坐于两侧,以方便男士照顾女士。离席时,男士应帮助邻座的女士或长者拖拉座椅。而在中国餐桌大多是圆形的,座位的安排一般讲究“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同时中国人讲究长者为尊,因而长者或主人常常坐于主座,即面对大门的位置“男主宾坐在男主人身旁,女主宾坐在女主人身旁”,其余人则应按照尊卑次序依次于主座的右、左两边交替落座,儿童一般坐在父母旁边以方便照看。
中国人在交际过程中的亲密距离是0-30厘米;个人距离是30-70厘米;社交距离是70厘米-2.5米;公众距离大于2.5米。而俄罗斯人在交际过程中的亲密距离是小于15-50厘米;个人距离是50-100厘米;社交距离是1.2-2.6米;公众距离大于3米。由此可见,中国是一个近距交流的民族,中国人的交际距离要小于俄罗斯人的交际距离。原因有二:一方面,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人口密度远超俄罗斯,因而,中国人早已习惯了公共交通工具和道路上的拥挤,习惯了人与人之间的近距离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强调空间的共享性,“千百年来群体取向的观念使得中国人对个人空间并不敏感”,不会认为近距离交流是一种侵犯隐私的行为。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民族文化因素的影响,中俄两国的非言语交际手段存在一定差异。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可能会使中俄两国人民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产生误解,造成文化冲突,甚至导致交际障碍。因此,在实际交际中应对中俄非言语交际手段,尤其是二者间的差异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令狐曼.非言语交际中的跨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2]向广韵.俄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
[3]Emmanuel Manalo & Glenis Wong-Toi.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M].Auckland:Pearson Education New Zealand,2005.
[4]杨平.非语言交际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3),第3-4页.
[5]薛常明.非语言交际概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2),第 84 页.
[6]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蔡荣寿.跨文化交际通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8]陈建宇.探析跨文化中的非言语交际[J].现代交际,2016(14).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2020年度一般专项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编号:20JK0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