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课程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
关键词
《视听语言》;实践训练;课程教学;视听思维
正文
“以学生为中心”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先生提出来的一个教育理念,直到今天这个教育理念始终没有过时。无论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如何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无论是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GPBL成长型项目式教学模式还是SPOC 混合学习模式,都始终是以“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育教学的起点。笔者的这篇文章也是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的反馈出发,倾听学生关于学习的内心需求来调整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问题是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当中寻找解决的方法。虽不能尽善尽美,但一直在不停摸索。希望身为老师的我们能够始终与时俱进,反思不足,终身学习,给学生树立榜样。
一、反思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对于教材与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不能及时更新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很多教学资源进行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元,比如:中国大学MOOC、B站的“拉片实验室”、新片场的视频教程、微信公众号(淘梦、宋杰电影课堂)、抖音短视频教程等多维度的资源整合。
其次,还可以整合教学平台,现在学生的学习不一定是发生在学校的课堂,比如:微信平台、雨课堂、腾讯会议等“互联网+”的移动教学。再次,结合理论,通过对案例进行拉片分析,除了分析经典案例也需要分析当下的口碑不错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到视听语言是如何在作品案例中发挥作用的,导演是如何利用视听语言完成情感或思想表达的。
最后,理论讲授应与实践、与市场、与前沿、与新技术进行紧密结合。老师要引领学生了解前沿动态,并为学生设计一些专题研究或者一些虚拟项目任务,比如:竖屏时代带来的变革与挑战;AR、VR、全息投影、全景声等新媒体技术是如何拓展人们的视听感知经验的,学生的体验如何;需要什么样的语言去构建元宇宙等等研究。
(二)教学过程不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如果不善于思考,就不清楚内在逻辑关系、构成原理和创作规律。在理论讲授上,最好是可以通过“历史”或“历史故事”来讲理论的出处和形成过程。可以让学生知道往哪儿去?也好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思考去创新去大胆尝试。比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长镜头,也要知道长镜头的源起,以及擅长使用长镜头的著名导演及其作品。
此外,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现场演示——用手机或摄影机+脚架+录音机,直接在课堂上拍。适合现场演示的作业有很多:比如场面调度、摄影机运动、双人或多人对话、开放或封闭空间、焦距、人物与空间关系、视点与视角、景深镜头、长镜头、取景、光影等等。
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论+实例+生活”,视听语言的本质属性就是模拟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视听感知经验,在生活中我们一般都是自己的主观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事物,空间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三维的,我们很少去体会他人的视角或者用四维空间视角来体验生活。如果我们在理论讲授中,多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懂得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仅能够理解我们是怎么看的,怎么听的,怎么感受的,也能为以后拍摄制作影片汲取灵感素材。
(三)从理论到实践难以转化,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从学生的实践练习中,经常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难以转化,无法对应理论,也套不进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尝试转变教学思路。深刻理解学习是一个不断重复不断循环的过程——从理论到实践到指导到评价。从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之后,再回到理论中学习,然后再进行实践,再指导,再评价。经过这样的反复学习和练习之后,学生不仅能消化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将理论转化到实践中,学以致用,提升了学习和创作能力。当然,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而是通过拍摄同一个主题作业,去发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表现。
另外,学生需要通过视听媒介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情感,而不是一味模仿别人的作品。但从学生的实践作业中发现,他们很难用视听语言把自己的想法清楚的表达出来。原因有很多,比如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思考,不具备良好的视听思维能力,不具备探索精神等。他们在实践拍摄过程中,能想到的都是过去看的电影当中的某些情节,凭着这些经验而忽视对理论的深入学习。
如何将理论+模仿+实践,融合形成学生的视听表达能力呢?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尝试如果将理论放到具体的电影示例当中,通过对影片进行分析深化对理论的理解,然后举一反三让学生再去实践拍摄,这样就把影片范例对应到理论当中,让学生不仅知道怎么拍,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这么拍。如果学生理解了那些成熟的导演用了什么视听手法以及为什么这么用之后,那学生就会针对自己要表达的内容,知道该用哪些视听手法来表现了。然而这都离不开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在用于实践创作时,能很敏锐的从慢慢形成的知识结构中搜索出来加以运用。
二、重视课程衔接,重建知识结构——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视听语言》这门课偏理论,虽然平时会有很多实践练习作业来训练学生的视听思维,但是这距离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能够独立拍摄制作出一个好的作品还远远不够。这需要将《视听语言》与其他课程紧密衔接,而这些课程分别是《世界电影史》《影片分析》《摄影基础》《影视录音基础》《影视音乐赏析》《剪辑》等。如何衔接这些课程并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成长发展。我们可以从培养目标这个角度出发,寻找衔接的方法。
这些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品位,还应统一一个目标,那就是创作出好的影视作品。而这个目标发展主线是“理论+拉片+拍摄+剪辑=作品”,为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要各门课的老师一起把关、点评、指导,从中及时发现问题,从深入理论和反复练习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用成功的案例与学生失败的原因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当然,也要给学生敢于试错和犯错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怕犯错,敢于尝试,这样才能不断成长。因此除了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还应强调老师参与指导,这样可以避免——只给任务,学生还是无从下手;避免从想法到实践,距离还是太遥远,双手跟不上大脑,能想到却做不到等问题。
三、引导学生做专题研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老师可以结合当下影视热点话题,组织学生寻找有研究价值的主题或者问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一个月或一个学期的研究、总结。比如,学生对于“符号”这个理论概念很感兴趣,因为学生发现无论是实验电影还是女性主义电影,都涉及到“视听符号”或“符号学”的相关问题。再比如,“电影归根结底还是心理学的问题”,那如何把心理学放在视听语言当中进行研究,这些都是令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从问题的界定,到从各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再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学生也会在是学习中,有所思考——是不是不同类型的影片,语言风格也不同?答案是肯定的。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学生首先从电影史的角度进行,包括经典好莱坞、新好莱坞、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达达主义、表现主义等不同风格流派的电影语言也不尽相同。其次,还要做类型电影研究,以及对商业片、艺术片、学院派等不同语言风格的研究。
虽然我们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都会以举例的方式,提到上述不同风格类型的电影,但比较零碎、抽象、不完整、不成体系,也没有形成结构图谱。如果把每种类型风格流派都讲清楚,内容体量很庞大,课时量也不足。对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做某一主题或问题的专题研究。老师也可以直接给出一些具体的研究专题供学生选择或参考。比如某一类型电影的视听语言研究;从经典好莱坞到新好莱坞的电影语言演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语言风格研究等等。学生对不同专题进行长期研究,通过观摩影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再辅以实践,从实践中继续深化理论,最终构建出各电影流派的语言风格的结构图谱。
四、设计一套完整的实践练习——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为什么要设计一套系统性实践训练的作业练习呢?那是因为《视听语言》这门课的课程教学,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理论讲授多于实践训练。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导致学生对视听语言的知识点理解不透,也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视听思维能力。学生对于视听语言的理解,往往都是停留在视听元素——光影、色彩、取景、声音、运动、时空、焦距、蒙太奇等——的理解,却忽略了“语言”这个词,而它的功能是利用这些视听元素去“传情达意”。结果学生只关注个别元素而非整体。因此,通过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和学生作业中的问题,重新为这门课设计一套系统性实践训练。
实践训练的设计思路是:视听元素训练+拉片分析+模仿拍摄+短片创作
1、视听小品的训练与分镜头剧本创作相结合
视听小品是训练学生用视听思维来写作一个短故事,要求文字的内容描写只能是写听得见和看得见的。然后学生再把视听小品进行分镜头剧本的创作。这能进一步检验学生写出来的故事内容是否能用画面展现出来。
2、听觉元素的实践训练
从学生的作业中会发现声音质量不高,他们对此往往表现出一种无能为力的态度,即被录音技术限制。为了弥补这一欠缺,视听语言这门课程需要与影视录音这门课程结合起来,做一些实践训练,比如(1)音乐作业:如巴赫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去听、去感受、去理解,然后学生根据自己心中的意象去构建视觉画面,要求把音乐的情绪节奏和起伏转折的变化给表现出来;(2)采访作业:练习在不同空间环境中录制采访,比如街头、酒吧、食堂等。(3)环境声作业:学会利用声音表现空间,揭示环境;(4)拍摄一个MV作业:用画面诠释一首歌曲。基于这样的实践训练还有很多,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质量反馈,及时调整作业要求或增加新的任务。
3、画面造型训练,尤其是灯光训练
光影表现时代特征、塑造人物、表达情绪、营造氛围等等,可以让学生对一个具体富有情境的场景进行尝试拍摄,表现这个场景中的人物和情绪氛围。
4、观摩影片并拉片与模仿拍摄相结合
如何把视听语言融进作品创作中,基于这一核心问题需要经历这样一个思辨过程:拍什么、怎么拍、为什么这么拍、效果如何。其中“怎么拍”需要确定视听语言的风格及表现手法,可以借鉴某一类型电影或多种类型电影的语言方法,而“为什么这么拍”是思考在借鉴或模仿的基础上,运用了哪些理论知识点,有没有进行再创造,有没有使用新手段。学生经过这样一个思考和训练的过程,不仅能够掌握视听语言的理论知识,也能够创造出新的视听表达手段,甚至是新的语言风格。
5、拍一个5-15分钟的纪录短片或剧情短片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实践练习,到了这个节点,就需要通过一部短片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学会用视听语言去叙述故事、表达思想、抒发情感。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反思《视听语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倾听学生关于学习的内心需求来调整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尝试找到解决方法。当下正处在一个信息视频化传播飞速的时代,我们在指导学生拍摄视频作品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学生视听感知能力、视听思维能力和视听表达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希望学生将来步入行业之后,能够创作出大量的优秀的影视作品,以提升观众的审美品位,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俞 洁.基于GPBL成长型项目式教学的学习共同体构建[J].传媒论坛,2022(07).
[2] 李国伟.应用型高校“视听语言”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J].林区教学,202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