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有效性与思维深度提升策略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虞璠璠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和小学 400050

摘要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互动与思维发展的关键手段,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教学实效与学生思维深度。目前,部分教师在提问中存在目标不清、层次单一、形式僵化等问题。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当前课堂提问的主要问题,梳理有效提问的基本特征,探讨其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方面的价值,并提出包括分层设计、深挖文本、情境创设、差异引导及教师专业成长在内的优化策略,助力课堂质量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步提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思维深度;教学策略

正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愈发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方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转变。传统教学中那种以记忆性、封闭式为主的提问方式,已难以满足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需要。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提问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激活思维、表达观点,成为一线教师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课堂提问不再只是知识检验的工具,更是激发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与创造思维的重要手段,其设计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一)课堂提问频率高但有效性不足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虽较频繁,但多停留在事实性回顾与封闭式回答,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例如在讲《狼》时常问“第二只狼出现了吗?”此类问题答案单一,缺乏思维挑战。部分教师提问与教学目标脱节,忽视文本深层含义的引导。如《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中,仅围绕情节设问,未深入挖掘人物象征,导致课堂缺乏语文核心素养的渗透。

(二)学生参与度不高,思维活跃度较低

受限于提问内容的单一与浅层,学生课堂参与多为被动应答。教师常采用“提问—回答—评价”模式,缺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空间。如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时,若仅停留在“为何送橘子”的理解层面,而未引导学生联系自身体验进行价值判断,学生思维便难以深入,课堂活力不足,长期易形成参与感弱、思维惰性的状态。

(三)提问设计缺乏层次性与系统性

当前教学中提问往往缺乏逻辑梯度,随机性强,难以支撑学生的认知发展。例如在《巨人的花园》中,教师从“巨人做了什么”直接跳至“他为什么会开心”,忽略中间促成情感变化的关键问题,削弱了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问未根据学生差异设置难度层级,一刀切的标准限制了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表达与成长空间。

二、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特征与价值

(一)有效提问的核心特征

有效提问首先应目标明确,即每一个问题都需服务于教学目标或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帮助学生在语言建构、思维提升和审美体验中实现发展;其次要层次清晰,覆盖布鲁姆认知目标的不同维度,如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例如,在教学《月光曲》时,教师可依次设问:“贝多芬为何不说话?”“他听到孩子的谈话后内心可能有什么反应?”“你如何理解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层推进。此外,有效提问还应具备明确的思维指向,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表达与质疑,避免“唯答案论”的倾向;情境真实则要求提问紧扣文本内容或生活经验,使学生在熟悉语境中完成意义建构,提升语言迁移与思维转化能力。

(二)有效提问对学生思维品质的促进作用

 

科学合理的提问设计能够推动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发展多维度思维能力,如逻辑推理、价值判断与创造想象等。通过设问“你怎么看待这个人物的决定”、“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等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单一事实陈述转向多角度分析和评价,在文本中构建个人理解与情感认同。例如在讲解《凡卡》时,通过“凡卡对城里生活的幻想说明了什么?”“他写信的动机是否现实?”等问题,引导学生辨析人物心理、评价社会背景,并联系现实生活展开思考,从而实现语言思维与道德意识的同步成长。

(三)有效提问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

提问不仅是师生互动的媒介,更是课堂教学生成的关键机制。优质提问能够带动课堂节奏、促进动态生成与知识再建构,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2]。其一,通过问题引发学生之间观点碰撞,形成多元化讨论,提升思维张力;其二,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可灵活调整教学路径,实现精准教学;其三,问题本身具备启发性与探究性,有助于构建更具开放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语文课堂文化,营造“思维驱动—语言生成”的学习共同体。

三、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与思维深度的策略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分层提问

教师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设计涵盖低—中—高层次认知目标的问题链,确保学生在课堂中经历知识再认、分析解构、意义重构与迁移创新的思维过程。例如在教学《凡卡》时,可依次设置:“凡卡写信给谁?”(记忆)“他为什么选择寄信?”(理解)“你认为他对未来的幻想现实吗?”(分析)“如果你是凡卡,你会怎么做?”(评价)“为凡卡写一段回信”(创造)。这一序列既有递进性,也充分调动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共鸣与创造性思维,引导其在不同层级的认知活动中不断深化理解、拓展思路。通过结构化分层提问,教师能构建起从基础认知到高阶思维的教学路径,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获得更有挑战性、更富生成力的学习体验,提升综合语文素养与思维品质。

(二)基于文本内容挖掘深层次提问点

教师需深入解读教材文本,结合人物形象、语言描写、情节结构与主旨内涵设置问题,精准挖掘文本中的思想价值与语言美感。例如在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不应止于“她最后发生了什么”,而应追问“每一次点燃火柴,她看到的幻象有何不同?反映了怎样的情感需求与生存状态?”通过多维度、多层次设问,引导学生体察人物心理、文本象征意义及社会背景的关联,提升审美感受力与价值判断力[3]。同时,在说明文教学中,如《圆明园的毁灭》,教师可围绕语言使用设问:“作者使用了哪些动词增强愤怒情绪?这些语言是否形成了修辞效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言表达意图,提升文本理解与语感分析的综合素养。

(三)增强提问的情境性与开放性

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化、故事化或任务驱动式情境,使问题更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经验,激发思维迁移与情感共鸣,增强课堂的真实感与互动性。例如在教学《白鹅》时,不止于问“这只鹅有什么特点?”,还可设置“假如你带这只鹅去参加动物展示会,你会如何介绍它?”等任务型提问,鼓励学生角色转换、语境表达与多元创作,调动其语言运用与情境构建的能力。与此同时,开放性提问如“你认同文中人物的选择吗?说说理由”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允许答案多样、角度自由,有利于打破标准答案的桎梏,促进学生形成独立判断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借助此类提问,课堂可转化为探究性语文学习平台,提升学生表达张力、思维深度和情感投入。

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落实。通过科学设计分层提问、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促进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显著提升课堂互动质量与教学深度,推动语文教学朝着高效、有质、可持续的方向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李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科学设计分析[J].学苑教育,2024,(06):22-24.

[2]杨福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优化路径[J].亚太教育,2023,(19):140-142.

[3]石文君.核心素养指向下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提问研究[D].信阳师范大学,2024.00017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