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发展型资助模式的融合路径与育人赋能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资助育人
正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三全育人理念已成为指导高校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对于少数民族预科班这一承载着特殊意义与教育使命的群体而言,学生不仅面临普遍性经济压力,更在学业基础、文化适应、心理调适与发展规划上存在独特挑战。传统的以奖助勤贷补为主要手段的保障型资助模式,虽能解决“入学难”问题,但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将资助视为孤立的经济行为,与学生的学业进步、人格塑造、能力培养等育人目标联系薄弱,导致资助与育人成为两条平行线,资源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
面对当前预科教育资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需要实现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战略转型。所谓发展型资助,其核心在于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深度融合,将经济援助作为撬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支点,把资助工作有机嵌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真正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一、传统资助模式与育人目标的双向脱节
当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资助工作在实践中普遍面临与育人目标的双向脱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
1、目标脱节,呈现工具化与短视化倾向。多数情况下,预科资助工作被简化为一项目标单一的事务性工作,其核心考核指标往往是资助资金的发放率与覆盖率,而非学生受助后的综合成长成效。这种导向使得资助成为一种被动式的经济救济工具,忽视了在培养学生自强不息、感恩回馈等价值观方面的潜在育人功能。由此,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资助的精神滋养价值被物质输送功能取代。
2、过程脱节,呈现孤岛化与碎片化状态。资助工作的管理通常归属于学生工作部门,与教务处、心理咨询中心等育人环节缺乏有效的制度性衔接。例如资助工作很少与学业帮扶相匹配;存在适应性压力的学生,其经济资助也未能转化为支持其顺利度过适应阶段的有效资源。这种分段式、无衔接的局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分割与浪费,无法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3、效能脱节,呈现内驱力不足与评价单一化问题。传统的资助方式以无偿给予助学金为主体,虽保障了公平,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激励作用。它与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综合素质表现联系不多,难以有效激发其内驱力。同时,对于资助工作的效能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缺陷,过度依赖资助金额、资助人数等量化数据,缺乏对于学生受助后在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追踪与评估,导致资助工作的长期育人效果无法衡量。
二、探索资助与育人的融合机制
要破解上述困境,必须从理论层面理清资助与育人的内在关联,从而构建融合机制。二者的关联主要体现在统一性,在经济层面上,资助是手段,它为预科学生克服经济障碍、安心学习提供了物质保障,是育人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在教育本质上,育人是目的,一切资助活动的最终价值都应指向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因此,资助的过程应是育人的过程。将二者割裂,资助就失去了灵魂;将二者融合,资助便获得了升华,成为三全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由此,资助与育人可以在多角度进行融合。一是与学业发展相融合:将经济支持转化为学业进步的催化剂。例如对预科学生设立学业进步奖学金,报销专业书籍等直接引导和激励学生重视学业。二是与心理人格相融合:让资助工作承载人文关怀与价值引领。在助学金认定与发放过程中,通过保护学生隐私维护其尊严;通过组织感恩教育活动和勤工助学等有偿资助形式,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三是与能力素养相融合:使资助项目指向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设立社会实践补贴、文化交流津贴等,支持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锻炼中拓宽视野、提升组织协调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四是与职业未来相融合:令经济援助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连接。提供预科学生专业规划等活动,赋能学生从容面对专业选择,实现从预科到本科的顺利过渡。
三、发展型资助模式的三维融合实践框架
基于上述理论与当前现实,可以形成一个“理念重塑—体系重构—机制创新”三维融合的发展型资助实践框架。
实现从经济扶困到成长赋能的理念重塑。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完成根本转变,形成全链条、可贯穿式的发展型资助理念。资助工作的核心目标应从“确保一个学生不因贫失学”提升至“助力每一个预科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它不再是学生工作的一个分支,而是贯穿于预科教育全过程、需要各部门共同参与的战略性育人工程。
实现构建“四维一体”融合化内容的体系重构。首先,完成解困的基础保障工作,完善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学费减免、临时困难补助为补充的底层体系,解决学生的生存之忧。其次,建立导学的学业激励制度,通过设立专项奖励,将资助与学习计划挂钩,激发学习动力。再次,实现未来的能力提升赋能,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后,完成铸魂的价值引领目标,推行公益积分制度,将参与志愿服务、校园管理等作为申请部分资助项目的前提;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奖,使资助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
实现融入全过程的协同保障的机制创新。为确保上述体系有效运转,必须建立四大支撑机制:一是精准识别机制,打破仅凭一纸证明的认定方式,建立综合家庭经济情况、生源地消费水平、个人发展诉求等多维数据的困难生认定模型,实现资助资源的精准投放。二是动态管理机制,为每位预科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持续记录其经济状况、学业成绩、受助项目及能力发展轨迹。定期进行动态评估并调整资助方案,实现从单一认定到动态管理的转变。三是协同联动机制,成立由学生工作部门牵头,教务、心理咨询中心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资助育人协同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实现信息互通与资源整合,打破部门壁垒。四是科学评价机制,改革评价体系,引入学生满意度、学业进步率、获奖情况等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建立一套兼顾过程与结果、数量与质量的发展型资助工作评估体系,以评促建,引导工作持续改进。
构建资助与育人深度融合的发展型资助模式,是回应新时代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发展型资助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它不再将资助视为一项孤立的经济行为,而是将其重新定位为一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工程。
每一笔资助资金都应蕴含育人温度,让每一位少数民族预科生都能在国家的关怀与学校的培育下,激发自身内在动力,在学业上成功进步,更在人格与能力上夯实基础,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这既是发展型资助模式的最终愿景,也是实现教育公平与民族团结进步最生动的实践。
作者简介:于珺婕(1999.02--),女,辽宁大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学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