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数学中的“项目式学习”——实践与挑战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实践;挑战
正文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愈发认识到,数学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和教室,而应拓展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项目式学习,正是这样一种能够连接数学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设计一系列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项目,如“小小建筑师”设计房屋模型理解几何图形,“校园环保小卫士”统计垃圾分类数据掌握统计知识,我们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其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项目式学习,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数学人才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项目式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通过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或挑战来驱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和学习新知识,同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项目式学习具有真实性、主动性、合作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它强调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学习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项目通常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生需要在团队中协作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此外,项目式学习的项目主题和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定制,具有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参与度。
二、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中面临的挑战
(一)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小学生往往因年龄较小,自我管理能力有限,难以长时间保持对项目的专注和热情,容易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迷失方向或产生挫败感。同时,合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意见不合【1】、分工不均等问题,影响项目进度和团队氛围。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学会时间管理、自我激励,以及如何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是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实践中必须面对的另一大挑战。
(二) 资源整合与课程设计的复杂性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首先面临的是资源整合与课程设计的挑战。项目式学习往往需要跨越传统教材的界限,整合多学科知识,甚至引入校外资源,如社区、企业等合作伙伴。这对于学校而言,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搜集、筛选和整合资源。同时,课程设计也变得更加复杂,需要教师根据项目主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既有趣味性又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一过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创新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还需要考虑如何平衡项目的开放性与教学目标的具体性,确保学生在探索中能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活动上。
三、小学数学中的“项目式学习”的实践
(一)构建生活化项目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与动机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范式,其核心要素在于构建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场景,将原本抽象且乏味的数学概念,转化为鲜活、具体的问题情境,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探索未知的渴望。这种情境融入的教学策略,不仅使得数学知识变得更为直观可感,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难题的实践中,深切领悟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进而推动他们从被动接收知识向主动探究学习的转变。通过构建贴近生活的项目情境,学生能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形成“数学植根于生活【2】,服务于生活实践”的认知,从而培养出以数学视角观察世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难题的习惯。此外,在项目式学习的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知识,提升学习效率,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数学学科的持久兴趣与热爱。
以小学数学《克与千克》的教学为例,我们精心策划了一项名为“小小购物达人”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学生被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各组分别担当顾客与商贩的角色,模拟超市购物的真实情境。在“购物”体验中,学生需亲自挑选各类商品,例如苹果、面粉、牛奶等,并利用电子秤或天平对所选商品进行精确称重,以此直观体会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活动的重头戏在于,各小组需遵循健康饮食的准则,拟定一份涵盖多种商品的购物清单,并准确计算出清单中所有商品的总质量。这一环节既考验了学生对质量单位换算的熟练掌握程度,又锻炼了他们的营养搭配技巧与数学计算能力。通过参与“小小购物达人”项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了克与千克的概念,掌握了将这些质量单位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方法,同时还培育了他们的健康饮食观念与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施跨学科整合项目,拓宽数学学习视野
项目式学习着重强调了跨学科融合的关键性,它打破了传统学科间的界限,将数学与科学、艺术、社会等多领域知识有机整合,为学生构筑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知识体系框架。此种融合策略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数学学习的内涵,还为学生拓展了更为宽广的知识视野与思考维度。借助跨学科的项目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从多元化的视角与领域出发,深入探索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有效培育其综合素养与创新思维。举例来说【3】,在数学与科学的交叉融合中,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来揭示数学规律;在数学与艺术的交汇碰撞中,学生能够巧妙运用几何图形设计出具有美感的图案;在数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中,学生则能够通过解读统计数据来深入理解社会现象。跨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有助于学生构建起全面的知识观念,显著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以小学数学《测量》章节为教学实例,我们精心策划了一项跨学科融合项目——“校园测绘与地图创作”。在该项目中,学生不仅需运用数学技能来测量校园内各建筑物的周长数据,还需融合地理知识,诸如方位辨别、距离评估等,以绘制出校园的平面示意图。在绘图实践中,学生需掌握比例尺的应用以确保地图的精确度,并明确标注建筑物的名称与具体位置。此项目不仅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化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还锤炼了他们的空间认知能力与绘图技艺。同时,通过实地的测量与观察活动,学生对校园的整体布局获得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地理意识。此外,项目还积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地图中融入个性化元素,如校园标志性建筑的简笔画饰、绿植的分布图示等,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艺术创新能力。通过实施“校园测绘与地图创作”项目,学生成功实现了数学与地理、艺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极大地拓宽了数学学习的视野,并显著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鼓励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构建项目式学习共同体
项目式学习将自主探索与合作互动视为其核心组成部分,旨在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励学生积极探究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育他们的团队协作技能、沟通技巧以及领导力。在此学习模式下,学生不再扮演知识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而是转变为知识的探寻者与创造者。自主探索赋予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学习潜能,自主选择研究主题与探究深度的权利【4】,进而点燃其内在的学习热情。而合作互动则为学生搭建起交流思想、攻克难题的平台,促进了知识理解的深化与共享。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需学会聆听他人见解,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协调团队内部的分歧,携手完成任务。这一系列过程不仅锤炼了学生的社交交往能力,还培育了他们的责任心与集体意识。项目式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既具挑战性又充满支持的成长环境,有力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小学数学《平均数》为例,我们精心策划了一项名为“班级学业成绩分析汇报”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在此项目中,学生被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承担收集班级各学科成绩的任务,并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计算平均分、中位数等核心指标。随后,各小组需对班级成绩的分布情况展开深入剖析,探究成绩差异背后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当学生遭遇数据缺失、计算方式错误等难题时,需通过多次小组研讨,共同探寻解决方案。在交流互动中,学生逐步掌握了有效沟通的技巧【5】,学会了如何协调团队内部的分歧,以及如何引领小组讨论的进程,这些实践经历对于他们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沟通技巧的锻炼以及领导才能的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最终,各组所提交的班级学业成绩分析报告,不仅充分展现了学生对平均数等统计概念的深刻领悟,还彰显了其作为学习社群一员所具备的责任感与协作精神。
四、结语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实践,既是一场教学方式的革新,也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升华。它让我们看到,当学生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当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当学习成为一种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学生的潜能将被无限激发。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项目式学习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但正是这些挑战,促使我们不断进步,不断向着更加美好的数学教育未来迈进。
参考文献:
[1]王敏.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索——以“绘制平面图”项目式学习为例[J].读写算,2024,(31):68-71.
[2]王徐娟.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实践探索——以“认识圆柱”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4,(23):41-43+47.
[3]詹雯茜.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生量感培养行动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4.
[4]夏乐然,丁雪艳.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社团活动中的运用——基于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实践探索[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3,(11):9-10.
[5]徐建芬.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