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法治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制度机制探索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陆荣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1

摘要

将中华优秀法治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可以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法治文化精神的认知,提高法律文化自信,培育法治思想建设的文化根基,发挥法治与德治同频共振的效果。从分析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入手,突显中华优秀法治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提出在高职院校中做好制度机制顶层设置、具体落地实施的运行机制和科学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建议。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

中华优秀法治文化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正文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弘扬社会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表明我们需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将立德作为育人根本的同时,还要为法治社会建设培育高质高职人才。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调,要尊崇研究历史的重要性,确立历史思维和大历史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优秀传统文化在法律领域集中表现的中华优秀法治文化,总书记满怀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凝结中华民族精神和智的中华优秀法治文化,需要我们在今天更好地予以传承,紧扣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从讲究规模到提升质量的高质量建设新时代要求,中华优秀法治文化的精华通过多样化的路径有机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育教学之中,通过相互融入的制度机制探究,将中华优秀法治文化包含的适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道路的精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融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双向积极的互动,发挥合力质效。这有利于中华优秀法治文化为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提供资源支撑,更有助于在学习各门思想政治理论时更加鲜活的、生动的感受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物质和发展形态。

、中华优秀法治文化的时代价值

研究中华优秀法治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关联性,我们有必要首先对

华优秀法治文化的科学内涵进行厘定。梁启超曾指出:“法治是文明的基本标志。” 总书记多次强调:“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民族强。 ”在中国古代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和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它们是中华优秀法治文化的具体表现。刘作翔教授认为:治文化是社会转型时期改造国家制度和权力思维、塑造社会大众行为模式的础要件和精神力量。据此,我们认为中华优秀法治文化具有如下含义:它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决定、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不断积累创包含人类进步的、先进的、优秀的正价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实借鉴和重要启示意义的价值理念、制度构造。

“德法合治”的治国理念继承和发展

道德与法治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两种主要方式,在历朝历代的国家治理中 到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中华民族历来有德法合治的治国理政传统

春秋战国之交乃动乱之秋,中国古代成文法出现,中国实现由不成文法 成文法变迁,从三代的“刑”,演变而为战国的“法” (如《法经》) ,进而 成为秦汉以后的律。在先秦诸子中,法家所谓的“法治”只在“刑赏”二字, “法者,治之端也”,儒家强调“为政以德”,而汉代以降,历朝历代的执政者则多秉持礼法并重、礼刑结合、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这里的礼法实际上就

是道德化的法律,法律化的道德,是法律与道德合而于一的混合物。这样 法治理念为今天我们认知并正确处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提供了历史智 和文化资源,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德治与法治合治的重要性。

司法公正理念和制度不断深入人心

公正理念的推进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挖掘传统法治文化中保障公司法的理念和制度设置机理,为当代中国深入推进公正司法提供重要的价值借。中华传统法治文化有着浓厚追求公正司法的历史传统。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的观点,表明为政者一正气,作出表率,才能上行下效。这对法律的执行者的品行提出标准,也是公正司法的必然要求。战国时期韩非子著名的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 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主张法无等级,平等司法的先进理念。北宋著名 家王安石认为“有司议罪,惟当守法” ,将法律作为公正断案的重要依据。 他们都主张司法应当公平无私,严明法制。借鉴和传承中华优秀法文化所饱含的平等思想,采取多项改革措施推进公正司法理念深入人心善创新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项法律制度、第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全民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增强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不断提升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我们需要深入阐发中华优秀法治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人民立场,用中华民族自身创造的法治智慧,启润和丰厚人们对现代法治国家、法治中国和法治道路建设理论的认知和把握,使全体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民爱民、重义轻利、爱国守法、明德向善的优秀思想观念和克己复礼、崇尚气节的整体精神。在现代法治观念塑造和全民守法推进过程中,我们应当将中华优秀法治文化的这些正向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融通,通过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涵养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内在文化自觉。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优秀法治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 中华优秀法治文化课程设置弱

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中涉及到法治内容的课程和其中的篇章内容是有限的,只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单独一章中编写法律和法治的相关内;或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章节体系里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论述;或在《形势与政策》的专题授课中偶有关治主题的内容,但都有其侧重点,而关于中华优秀法治文化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思想道德与法治》的第六章有“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专门学习法治内容的课程设置,但多涉及法律、法治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宪法的地位和本原则、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等基本概念;有关于总书记法治思想的“十一个 ”概述,也有在拓展材料中“中华法系”的简要介绍,但在整体的课程设置 未能将中华优秀法治文化的精髓和思想体系介绍清楚,使学生在学习法律和法的相关概念和内容时,容易受到来自西方法律或法治概念的影响,而缺乏对中国法律想史、中华法律文化精华的学习和认识,从而无法立足于中华民族 5000 年优秀法律文化土壤,去理解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 教师队伍法治素养弱化

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造性。”近些年,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师的遴选上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在教育教学专业方面,我们的思政课教师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或思想政治教育关专业毕业,法治理论和水平多停留在基础知识层面,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法治文化不甚了解,以安徽省C 高职院校为例,全校在校学生 15000 人左右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专兼职包括在内共 33 人,本身思政课教师的师生比就不足 1 :350 的比例,而拥有法律专业知识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能在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中华优秀法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机融合,不能更好发挥德法兼修、德法合一的育人效用。

() 高职学生需求识别和有效供给虚化

院校学生有其学习成长的特点,从教学现状反馈来看,有以下几个特:一是同一专业或同一班级的学生存在文理科并存的特点,即同一专业同一班的学生中一部分有文科学习背景一部分具有理科学习背景,这就造成在思政课课过程中出现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从而出现对华法治文化理论认识水平差异性明显,而思政课教师授课时一般采用统一教材统一专题内容,造成教把握与识别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法治文化需求的差异性不精准的状况出现。二是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存在空白或缺失,或仅对个别法律概念有所了解,只是浮于表面浅显的认知,在思政课学习中无法将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观念和治素养教育融汇贯通,严重抑制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实际效用的发挥,也能使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于内在心理上形成对法律的认同和拥护,进而自觉树立律意识和法律信仰,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

中华优秀法治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实施路径

(一) 强化顶层制度设

职院校的党委和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法治文化建设在思想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坚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服务的立场坚决不动摇,自觉将中华法治文化的精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面落实责任主体。第一,精准聚焦思政课建设的盲区和盲点,明确高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认知的短板和疏漏,完善制度设置。学校领导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评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全面了解、重解决中华优秀法治文化与思想政治课融合的堵点、难点症结所在,确保统筹规和科学决策符合实际;第二,学校党委通过完善思政课建设的机制,切实组建发挥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作,将中华优秀法治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考核、办学质和教学评价体系中,将对思政课建设的真切重视体现在具体行动上。第三,为政课与中华优秀法治文化全面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将中华优秀法治文化融入思政治教育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校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标志性工程,在工格局、队伍建设、经费支持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给予有力保障。

(二) 科学建构课程体系

优秀法治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构需要坚持吸收优秀法治文化思想的精髓融入最前沿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确保课程高质量的开设。在高职开设已有思政课即四门必修的基础上,将法律史教育和党史教育、思政课教学统一起来,开设“中国法律思想中国法制史”、“中国传统律文化”等课程,律史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以历史文化立德树人,既丰富史明理、以史育人的第一课堂,也能较有力的补齐高职学生历史文化知识基弱的短板,从而更好吸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把史主动性,帮助学生从中华文明根源出发,加深对法治文明和法治现代化的识和思考。

深度结合高职院校本地特色,挖掘中华优秀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教育资源,打造出彰显学校红色基因、学术历史、学科特色鲜明的思政选修课根据前沿理论、热点问题,定期织开展专题讲座,及时充实调整授课内容现中华法治思想的精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汇贯通,全面有效的实现高职院校 法兼修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作翔:《法治文化的几个理论问题》,《法学论坛》,2012 年 1 月第 1 期。

[2] 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M】,三联书店,1994 年 10 月北京第 1 版, 338 页。

作者简介:陆荣(1981—),女,汉族,安徽省合肥市,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2022年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重点[2022AH052370];

2023年“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研究”[sztsjh-2023-3-36]

2021 安徽省高等学校提质培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示范堂建设[TZ2021-SZKT003];

2020 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0szsfkc006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