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一位一线教师的亲身收获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吴必胜

湖南省桃江县第七中学,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

随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与实施,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为核心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引领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航标。本文基于一线教学实践,探讨了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高中化学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革。通过具体教学案例,阐述了如何将知识传授转化为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并分享了由此带来的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的双重收获。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科学探究;素养评价

正文


一、引言: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教学转向

长期以来,高中化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知识、轻素养”、“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教师习惯于将化学知识作为静态的、结论性的内容进行传授,学生则通过大量机械记忆和重复练习来应对考试。这种模式虽然能在短期内提升考试成绩,但却难以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它要求化学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而是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和价值观[[1]]。作为一名奋战在教学一线十余年的高中化学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转变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在实践中,我不断探索、反思与调整,对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有了更为真切和深刻的认识。

二、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落地路径与实践案例

核心素养并非空中楼阁,它必须根植于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得以实现。我的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一)重构教学目标: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与“何以用”

备课时,我的教学目标设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再仅仅满足于“学生能记住化学反应方程式”或“能计算溶液的浓度”,而是深入思考该知识点背后所承载的核心素养。

案例:讲授“氮的固定”时

旧目标:识记自然固氮、人工固氮的几种方式,会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新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实验观察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的反应(宏观),结合氮分子、氧分子具有稳定结构需要高能量才能断键的微观解释,理解固氮的困难所在。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讨论合成氨反应中的可逆过程、反应限度以及勒夏特列原理在工业增产中的应用。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引导学生探讨哈伯法合成氨在解决全球粮食危机中的巨大贡献,同时分析化肥滥用可能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目标的升级,直接引领了教学内容和过程的深度变革。

(二)创设真实情境:让化学知识“活”起来

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真实、有意义的情境。我致力于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科技前沿、社会热点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案例:在“原电池”教学之初

我不再直接给出铜锌原电池的装置,而是设置了一个情境:“生活中,我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自发产生的能量来驱动电子设备?比如,能否用一个苹果来给手机充电?”这个问题瞬间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随后,我引导学生分析苹果(酸性环境)可能提供的反应条件,自主设计实验探究不同金属组合、不同水果作为电解质的效果。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微观探析、模型认知),更完整经历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三)强化实验探究:做中学,悟中得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培育核心素养,特别是“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最佳载体。我大幅增加了探究性实验的比例,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造为探究性实验。

案例: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传统教学是教师演示Fe³⁺+SCN⁻⇌[Fe(SCN)]²⁺的平衡体系,然后逐一改变浓度、温度,让学生观察颜色变化以验证规律。现在我将其设计为分组探究课题:

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可能使这个红色溶液的颜色变深或变浅?

猜想与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猜测可能的影响因素(浓度、温度、压强等)。

制定方案: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如分别加入FeCl₃溶液、KSCN溶液、铁粉、用水稀释、置于热水或冰水中等)。

进行实验:动手操作,细致观察并记录现象。

解释结论:用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所观察到的每一个现象。

交流评价:小组汇报,相互质疑和补充。

这个过程远比被动观看印象更为深刻。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基于证据推理的科学方法,其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渗透STSE教育:融合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强调了化学的育人价值。我在教学中有机融入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育内容。

案例:学习“乙醇与乙酸”

我们不仅学习其性质和酯化反应,更会拓展讨论:

技术与社会:乙醇作为可再生能源(燃料乙醇)的利弊分析;工业上合成乙醇的不同路径。

社会与环境:饮酒驾车的化学检测原理(酸性重铬酸钾的氧化性);乙酸与环境污染治理(如用于处理碱性废水)。

通过这些讨论,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化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中的收获与反思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我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学生层面的收获:

学习兴趣显著提升:真实情境和探究活动让化学课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高阶思维得到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在面对陌生的化工流程或实验探究题时,更能从原理层面进行思考,而不是盲目套公式。

综合素养初步显现:学生逐渐学会用化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现象,并能就一些社会议题(如垃圾分类中的化学、碳中和等)发表有科学依据的见解。

(二)教师层面的成长:

教学观念的彻底更新: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的提升:为了寻找合适的情境和案例,我需要阅读大量科技文献、关注新闻热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整合,专业视野得以拓宽。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探索:我开始尝试更多元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操作评价、探究报告评价、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口头报告等,力求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素养水平[[2]]。

(三)面临的挑战与反思:

教学进度与探究深度的矛盾:探究式教学耗时较多,与有限的课时之间存在紧张关系。这要求教师更要精准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评价体系改革的滞后:虽然高考也在逐步向素养立意转变,但纸笔测试仍难以全面评估所有核心素养。如何在校内评价中有效落实素养评价,仍需深入探索。

教师自身素养的挑战: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课堂驾驭能力、情境创设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四、结论与展望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范式革命。它要求我们将教学的焦点从“分数”转向“人”,从“短期的知识获取”转向“长期的品格与能力养成”。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亲身实践并见证了这场变革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课堂焕发了生机,学生展现了活力,教师获得了成长。

前路依然漫长,核心素养的培育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支持。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素养导向,深耕教学实践,必将能培养出更多具备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磊.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研究——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导向的多维整合模型[J].教育学报,2016,12(2):41-50.

[3]胡久华,王磊.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研究[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1):1-6.

[4]张贤金,吴新建.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8(25):107-109.

[5]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