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STEAM教育理念耦合的课程实施路径探索
摘要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STEAM教育跨学科融合
正文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一般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STEAM课程体系的路径探究》(课题编号HKC1424050)研究成果
STEAM教育作为强调跨学科创新性教育的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要通过跨学科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华优秀传统中充满了智慧,涵盖科学认知、技术发明、工程创造、艺术审美与数理逻辑等丰富内容,为跨学科融合提供了文化源泉。教师要主动探究,带领学生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主动分析,在探究中积极反思,感受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灵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STEAM课程体系。
一、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智慧,构建探究式课程内容
科学知识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地方,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说出了很多自然界的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知识中有很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挖掘和思考,形成科学思想并总结经验规律。教师带领学生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科学规律,会帮助学生从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与科学素养的协同培养。例如“二十四节气”中就包括了大量的天文科学知识,学生在诵读中会了解一年中不同的节气与农业科学知识紧密相连。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积极记录连续一年的气温、降水、物候变化数据,并结合二十四节气进行比较和分析,学生把现代气象观测数据与二十四节气中的规律总结归纳会更好地理解现代农业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践学生会主动运用二十四节气知识来分析农业种植,做出气象预警并应用到健康养生中,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智慧如何与现代科学融合。通过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的融合,学生会掌握科学观察、数据分析、实验验证等科学方法,在思考和体验中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智慧,实现科学素养与文化认同的同步提升。
二、活化传统技艺中的技术思想,设计项目式实践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技艺如陶瓷烧制、纺织印染、榫卯工艺、活字印刷等,包含了古人的技术思维与创新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这些传统技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技术思想,促进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技术原理、掌握技术方法,同时理解传统技艺的技术价值与现代转化路径。以“榫卯工艺”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设计一个建筑模型,感受榫卯工艺的稳定性。动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物或者是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榫卯工艺“无钉无胶、结构稳固”的技术特点,分析它们的受力原理与适用场景,在探究中掌握榫卯的结构特征,从而理解它的技术特点。通过主动探究和实践,学生会参与其中在探究中成为学习主体,感受传统工艺的特点,实现动手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思考和体验会理解传统技艺中的技术思想,实现学生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活化传统技艺,同时让传统技术在实践中获得现代生命力。
三、借鉴传统工程中的建造智慧,开展跨学科工程挑战
传统文化中包括了很多优秀的工程设计,例如万里长城、都江堰、故宫建筑群、赵州桥等,它们都是享誉全球的工程设计,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展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在工程设计中,古人通过工程规划、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环境适应等角度展示出了卓越智慧。在STEAM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这些优秀的工程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其中的工程逻辑和设计思想。学生在探究中会了解到古人设计的工程思维,明确其中的逻辑,并内化知识,掌握其中的规律,促进学生工程素养的提高与文化知识的传承。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以“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古代水利智慧。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都江堰工程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感受都江堰“鱼嘴分水、宝瓶口引水、飞沙堰泄洪”的工程结构。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和思考,学生会理解工程设计的思想和原理,在体验中感受到工程设计的魅力和独特之处,感受到古人的智慧。通过学生的主动加工,学生会感受到工程利用了“因势利导、道法自然”的工程理念。掌握了这些原理,学生会将工程设计原理与生活中的知识相结合,灵活结合生活中如防洪、灌溉、航运等问题,学会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
四、融合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思想,开展创意性艺术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括了书法、国画、戏曲、传统纹样、民族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它们展示出了古人的审美思想与文化内涵,教师引导学生在STEAM课程中思考传统文化的艺术维度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师可以将传统审美元素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的美。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传统纹样”,引导学生欣赏青花瓷纹、敦煌壁画纹样、剪纸纹样等,使学生感受到传统纹样的美。通过学生的主动鉴赏,学生会了解这些纹样的特点和艺术表达方式,形成对纹样的主观性认识和理解。在交流和沟通中,他们也会感受到传统纹样的对称美、寓意美、线条美等,理解其中包含的文化寓意,如牡丹象征富贵、蝙蝠象征福气。在学生了解了这些艺术特点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达,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以及他们掌握的纹样知识进行自主设计,可以把这些纹样应用到现代化的服装或文具上,进行创新性表达。主动实践中学生会创作出具有传统韵味的现代产品纹样,也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文化内涵,实现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五、提炼传统文化中的数理知识,设计情境化数学应用
数理知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例如《周髀算经》中的勾股定理、《九章算术》中的算术方法、传统建筑中的几何比例等。在STEAM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的数理知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在探究中学会用梳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感受传统文化与数学的紧密关联。例如,在“几何与传统建筑”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故宫太和殿的几何比例是多少?鼓励学生探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数学知识。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学生会看到太和殿的建筑结构中包括了很多的矩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就会想到数学中的“黄金比例”“对称图形”促进学生思考太和殿的高度、宽度、柱距等,让学生计算其长宽比、檐角高度与建筑总高的比例,实现学生在探究中传统文化知识中进一步思考梳理知识,感受传统建筑的比例和规律,提高学生的数理思维。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STEAM教育理念的耦合是一种创新性的尝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在不同领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在主动体验和感悟中就会成为学习主体,提高文化认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成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