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能训练的具体策略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陈秀营

江苏省阜宁县业余体育学校 224400

摘要

在素质教育推进与小学生体能问题凸显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需突破单一技能传授,承担起提升学生体能、培养健康习惯的使命。本文聚焦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训练,首先阐述其重要性 —— 不仅能增强学生心肺功能、免疫力,还能培养规则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应对当前小学生体能下降、肥胖近视等健康风险;接着明确体能训练需遵循安全性、趣味性、差异性与循序渐进四大核心原则,为训练开展奠定基础;最后从融入课堂教学优化课程设计、创新训练方法激发兴趣、结合课外实践拓展场景、加强安全保障完善评价体系四个维度,提出具体实施策略。研究旨在为小学体育教师提供科学可行的体能训练方案,助力学生提升体能水平,养成终身运动习惯,为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体能训练;训练原则;实施策略;身心健康;终身运动习惯

正文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技能传授,更承担着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使命。体能作为学生身体机能的综合体现,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协调性等核心要素,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与长远健康成长。

当前,受电子产品普及、学业压力增加等因素影响,部分小学生出现体能下降、运动能力不足等问题,甚至面临肥胖、近视等健康风险。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科学开展体能训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与抗挫折能力,为其终身运动习惯的养成奠定坚实基础。

二、小学体育体能训练的核心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小学生骨骼、肌肉、关节等尚未发育成熟,身体承受能力较弱,体能训练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教师需提前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避免在湿滑、狭窄的环境中开展训练;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控制运动强度与时长,例如低年级学生单次训练时间不宜超过 20 分钟,避免过度疲劳导致运动损伤。

(二)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奇心强,枯燥的体能训练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训练设计需融入游戏化元素,将跑步、跳跃、力量练习等转化为 “障碍闯关”“接力比赛”“动物模仿跑” 等趣味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乐,主动参与体能训练。

(三)差异性原则

不同年级、不同个体的学生体能基础存在明显差异,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训练目标。例如,在耐力训练中,低年级学生可完成 300 米慢跑,高年级学生可挑战 500 米慢跑;对于体能较弱的学生,适当降低训练难度,给予更多鼓励,避免 “一刀切” 的训练模式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四)循序渐进原则

体能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需遵循 “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弱到强” 的规律设计训练计划。例如,在力量训练中,先让学生通过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自重训练掌握动作规范,再逐步增加小器械(如哑铃、弹力带)的辅助练习;在耐力训练中,从短距离慢跑开始,逐步增加跑步距离与速度,避免突然加大训练强度导致学生受伤。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能训练的具体策略

(一)融入课堂教学,优化课程设计

将体能训练与体育课堂深度结合,是提升训练实效的核心路径。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构建 “热身 — 技能学习 — 体能强化 — 放松” 的完整课堂流程,在技能教学的前后嵌入针对性体能训练。例如篮球教学课中,热身环节通过 “运球折返跑” 激活身体并复习技能,技能教学后以 “篮球障碍接力赛” 锻炼耐力与协调性,课堂结尾用 “拉伸操” 帮助肌肉恢复。同时,每周设置 1-2 节专门体能课,系统开展力量、耐力、柔韧性等专项训练,助力学生全面提升体能。

(二)创新训练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围绕小学生注意力特点与兴趣需求,创新训练形式,让体能训练从 “枯燥重复” 变为 “主动参与”。可采用游戏化训练,将跑步、力量练习等转化为 “穿越火线”“团队寻宝” 等游戏,让学生在竞争与协作中完成训练;也可创设 “森林探险”“运动会选拔赛” 等情境,通过场景布置与角色代入,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身体机能;还需针对学生体能差异设计个性化方案,通过体能测试建立 “体能档案”,为耐力弱、柔韧性差等不同类型学生制定专属训练计划,并定期跟踪调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进步。

(三)结合课外实践,拓展训练场景

打破课堂局限,构建 “课堂 + 课外” 的一体化训练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体能锻炼机会。优化大课间活动,将传统广播体操与体能训练结合,低年级开展 “趣味跳绳”,高年级设置 “体能循环训练站点”,让大课间成为体能提升的重要时段;成立田径、篮球、武术等体育社团与兴趣小组,针对有专项兴趣的学生开展针对性体能训练,在提升运动能力的同时传承文化;加强家校合作,布置 “家庭体育作业”,根据学生年龄设计亲子跳绳、慢跑等简单任务,通过班级群引导家长参与并分享训练动态,帮助学生养成每日运动习惯。

(四)加强安全保障,完善评价体系

安全是体能训练的前提,科学评价是持续推进的动力。安全保障方面,教师需提前检查场地器材、了解学生健康状况(如是否有哮喘、心脏病等)、讲解运动安全知识;训练中密切关注学生身体反应,发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等不适及时暂停;训练后指导放松活动,减少运动损伤。评价体系构建上,采用 “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训练记录、学生自评互评关注参与态度与进步,终结性评价通过学期体能测试检测提升效果,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差异化评价标准,让体能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通过认真参与和进步获得认可,激发持续训练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姜振宇.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能训练的方法[J].天津教育,2025,(23):11-13.

[2]张越月.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能训练的策略研究[J].体育视野,2025,(08):182-184.

[3]徐慧丽.小学体育体能训练开展现状及教学策略[J].吉林教育,2024,(27):81-8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