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教学素养提升的校本研修路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数智化;教学素养;校本研修;路径研究;数据驱动
正文
一、引言
数智化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教育生态,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全新挑战与更高要求。教学素养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教学设计、课堂管理与教学评价能力,更涵盖了数据理解、技术应用、跨学科融合及个性化教学实施等数智化特征。校本研修作为立足学校实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其传统模式已难以有效支撑教师数智化教学素养的提升。因此,探索数智化背景下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新路径,成为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本文旨在通过重构校本研修的目标、内容、方式与评价,系统构建一条数智技术赋能、精准高效且可持续的教师教学素养提升路径。
二、数智化背景下教师教学素养的新内涵与现实困境
(一)数智化教学素养的新内涵
数智化教学素养是教师在智能教学环境中,有效整合技术、数据与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其核心维度包括:(1)数据素养:能够收集、分析、解读教学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如学业数据、行为数据),并基于数据进行教学决策与个性化干预。(2)技术融合素养:熟练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工具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项目化学习),提升教学效能。(3)创新素养:具备跨学科整合意识、批判性思维与持续学习能力,能够适应技术迭代,开展教学创新与实践反思。
(二)当前校本研修在提升数智化素养方面的困境
(1)目标与需求脱节:研修主题常源于上级要求或行政安排,未能基于教师真实的数智化教学短板进行精准诊断,导致研修内容与实际需求错位。(2)内容与技术滞后:研修内容多侧重于理论灌输或基础技能培训,缺乏与前沿技术(如AI评课、学习分析)的结合,难以支撑教师高阶素养的发展。(3)方式与互动单一:以讲座、听课为主的线下模式仍占主导,缺乏线上线下混合研修、协同备课、数据驱动反思等多元化方式,教师参与度与转化率低。(4)评价与反馈缺位:研修评价侧重于出勤与总结性成果,忽视了对教师数智化教学行为改进的过程性追踪与数据化评估,反馈调节机制不健全。
三、数智化背景下校本研修的提升路径构建
(一)路径一:基于数据驱动的精准化需求诊断
依托数智平台(如校园大数据中心、教研管理系统),常态化采集教师教学数据:(1)能力测评数据:通过在线问卷、微格教学分析、AI课堂观察工具,对教师的数据分析能力、技术应用水平等进行精准画像。(2)行为过程数据:记录教师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资源使用中的行为轨迹,识别其研修偏好与潜在需求。(3)学生发展数据:关联学生学业成绩、课堂参与度等变化,反推教学成效,明确素养提升的靶点。通过多源数据分析,生成个体与群体层面的“素养诊断报告”,为定制个性化研修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二)路径二:模块化与动态化的研修内容设计
打破固定课程体系,构建“基础模块+定制模块+生成模块”的动态内容库:(1)基础模块:涵盖数智化教学通用技能,如工具使用、数据分析基础、网络伦理安全等,确保全员达标。(2)定制模块:根据诊断报告,为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提供差异化内容,如语文教师的“智能阅读指导策略”、数学教师的“动态几何软件深度应用”。(3)生成模块:鼓励教师在研修实践中产出优秀案例、教学反思、解决方案,并经由平台审核后纳入资源库,实现内容的持续迭代与共生共享。
(三)路径三:混合式与协同化的研修模式创新
采用“线上异步学习+线下实践共同体+数据赋能反思”的混合模式:(1)线上异步学习:利用MOOC、微课资源支持教师灵活学习,平台记录学习轨迹并智能推送补充材料。(2)线下实践共同体:组织基于真实教学问题的项目式研修,如“基于大数据的作业设计优化”工作坊,强调跨学科协作与名师引领。(3)数据赋能反思:教师利用平台提供的课堂分析报告、学生反馈数据等进行自我反思与同行评议,撰写数据支撑的教学改进日志,推动“行动-反思-再行动”的闭环形成。
(四)路径四:过程性与发展性的评价机制构建
建立嵌入研修全过程的数字画像评价体系:(1)多维度数据采集:整合参与度、贡献度(如资源分享、点评意见)、能力提升度(前后测对比)、实践转化度(教案修改、课堂行为变化)等多维指标。(2)可视化反馈报告:平台自动生成个人与教研组的成长档案和雷达图,直观呈现优势与不足。(3)发展性激励:将评价结果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挂钩,同时设立积分奖励、徽章系统等游戏化机制,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四、实践案例:某小学“数智研修平台”的路径应用
以某小学“智慧研修”平台为例,阐述上述路径的实施:(1)诊断阶段:平台通过AI分析全校教师的课堂录像,发现超60%的课堂互动为“教师提问-学生齐答”模式,个性化互动匮乏。据此确定以“数智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差异化互动”为年度研修主题。(2)内容与实施:设计系列模块:基础模块(学习平台互动工具使用)、定制模块(数学组重点研修“自适应练习系统”,语文组聚焦“作文智能批改与指导”)。通过线上学习工具操作,线下开展“同课异构”实践,并利用平台数据对比分析不同互动策略的效果。(3)评价与成效:一学期后,平台数据显示教师课堂的个性化提问频率提升35%,学生课堂参与度显著增加。教师的数智化教学意识与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并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库。
五、结论与展望
数智化背景下的教师教学素养提升,要求校本研修必须从经验导向转向数据驱动,从统一供给走向个性化赋能。本文构建的“精准诊断-动态内容-混合模式-智能评价”一体化路径,为中小学提供了可行的实践框架。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数智技术与研修过程的融合,警惕“技术替代人文”的风险,始终坚持以教师发展为中心,方能真正通过校本研修锻造适应未来教育的高素养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J].2023.
[2]闫寒冰,等.数智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挑战与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2(8):12-19.
[3]郑太年,等.基于学习技术的教师研修模式创新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5):105-111.
[4]王陆.面向智能教育的教师数据素养框架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20(10):56-63.
作者简介:邵彤宇,女,汉族,高级教师,副校长,研究方向:科研和培训管理、外语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