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下职校英语“沉浸式场景化”课堂体验构建与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人工智能;职校英语;沉浸式场景化;课堂体验;职业语言能力
正文
一、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职业情境,培育学生在职业场景中运用英语的能力”。职校英语以“服务职业发展”为核心目标,需依托真实职业场景实现“语言知识向职业能力”的转化,而“沉浸式场景化”课堂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载体。
当前职校英语教学存在突出困境:场景真实性不足,多为课堂模拟职业情境,缺乏与岗位实际匹配的语言运用场景;互动实效性薄弱,教师难以精准满足不同职业方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旅游专业与外贸专业的语言训练缺乏差异化;技术应用浅表,人工智能多用于资源展示,未深度融入场景构建与职业语言实践。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的课堂体验构建路径对提升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展开研究。
二、人工智能与沉浸式场景化课堂的内在契合性
(一)适配逻辑:三维维度的本质共鸣
二者的适配性源于学科特质、学习规律与育人目标的深度契合。从学科特质看,职校英语具有“职业性与工具性”双重属性,需依托真实职业场景实现语言习得,人工智能通过VR/AR、智能交互等技术构建“可感知、可参与”的虚拟职业场景,契合英语“在职业运用中学习”的本质;从学习规律看,职校生语言习得需经“职业场景输入—互动实践—岗位输出”过程,人工智能提供“多模态职业资源、即时互动反馈、个性化训练”的支撑,契合“沉浸式习得”的认知规律;从育人目标看,沉浸式场景中的“职业语言实践”培育岗位运用能力,“跨文化职业交流”涵养职业素养,“智能协作任务”提升思维品质,形成“技术—场景—能力”的育人闭环。
(二)核心价值:从“知识教学”到“能力共生”的效能升级
人工智能为课堂体验注入精准动能。其一,破解场景“虚假化”难题,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还原跨境电商、酒店服务、机械操作等职业场景,如用VR模拟外贸展会洽谈情境,让学生体验真实职业语言运用;其二,激活学习内驱力,互动式职业任务、实时竞赛等数字化形式增强场景吸引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其三,深化职业能力培育,在沉浸式场景中实现“听、说、读、写”职业语言技能的协同训练,同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与职业素养;其四,突破资源限制,借助智能平台整合多行业职业英语资源,如为护理专业推送涉外护理沟通场景、为汽修专业提供进口设备操作语言素材,实现“一课堂多职业适配”。
三、人工智能赋能的课堂体验构建与实践路径
(一)场景构建:“职业核心—技术适配—能力目标”的三维设计
场景构建需突破“泛化模拟”局限,构建“精准化、职业化”体系。在场景类型上,立足职校核心专业与职业需求,打造三大核心模块:“服务类场景”聚焦“文旅、酒店、餐饮”等领域,如酒店入住接待、导游讲解服务,适配VR虚拟交互技术;“商贸类场景”侧重“跨境电商、外贸洽谈”等场景,如产品线上推介、合同条款沟通,依托智能交互平台与实时翻译技术;“技术类场景”依托“机械操作、医护服务”等领域,如进口设备操作指令解读、涉外护理沟通,结合AR技术与专业术语数据库。在层级设计上,按能力梯度适配:基础层侧重“职业语言输入场景”,如用智能语音系统开展职业词汇跟读;提升层聚焦“互动实践场景”,如通过在线虚拟对话系统开展职业情境交流;高阶层指向“岗位综合场景”,如借助VR完成完整职业服务流程模拟。在目标对接上,实现“职业需求—场景任务—能力目标”精准适配,形成三维闭环。
(二)实施路径:“场景导入—智能互动—能力升华”的三阶推进
实施过程需构建“技术—场景—能力”协同链条。第一阶段为“智能场景导入:职业认知激活”,搭建体验起点:结合专业方向呈现人工智能构建的职业场景,如为跨境电商专业学生展示虚拟外贸展会场景;解读“场景职业需求—语言任务—技术操作”,如明确在展会场景中用智能翻译工具辅助沟通的任务要求;提供技术使用指导,降低操作门槛。第二阶段为“沉浸式智能互动:职业语言实践”,开展分层实践:基础任务聚焦“职业语言输入与感知”,如在虚拟酒店场景中积累服务用语;进阶任务侧重“互动协作与运用”,如通过智能交互平台完成跨境电商产品洽谈;教师通过“智能数据反馈”靶向引导,如借助AI工具实时纠正职业术语发音与表达逻辑错误。第三阶段为“能力升华:职业素养内化”,组织“场景成果展示”,如制作职业场景语言运用Vlog、撰写涉外服务方案;开展“反思交流”,借助数字日志梳理职业语言习得与岗位适配感悟;推动“成果转化”,如将场景中的沟通技巧应用于实习实践,形成“导入—实践—内化”闭环。
(三)保障机制:“技术—师资—评价”的三维支撑
保障机制需突破“实施低效”困境,构建长效体系。在技术支撑上,搭建“校本智能教学平台”,整合VR职业场景包、智能交互工具、职业英语资源库;建立技术服务团队,保障设备适配与系统更新;引入轻量化智能终端,如VR眼镜、平板电脑,满足课堂场景需求。在师资赋能上,构建“双能型教师培育体系”,通过“专项培训”提升教师“职业场景设计、智能工具运用、数据解读”能力;开展“跨校教研”,分享不同专业方向智能场景教学案例;建立“校企联动”机制,组织教师向企业一线人员了解职业语言需求。在评价优化上,构建“智能+人工”多元评价体系:智能评价追踪“场景参与度、语言准确率、任务完成率”等过程数据;人工评价聚焦“职业素养表现、沟通逻辑性”等质性指标;建立“评价—优化”机制,基于数据调整场景设计与教学策略,确保课堂体验实效。
四、结论
人工智能赋能下职校英语“沉浸式场景化”课堂体验构建的核心,是以“技术为纽带、职业场景为载体、能力为目标”,构建“职业语言实践与素养培育共生”的教学体系。该体系既契合职校英语的职业特质与学生学习规律,又精准对接职业教育人才培育需求,有效破解了传统教学“场景虚假、互动薄弱、适配不足”的困境。
通过三维场景构建锚定职业方向,三阶实施路径深化实践体验,多元保障机制夯实落地基础,可推动职校英语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职业能力培育”转型。未来可进一步融合生成式AI技术,如开发个性化职业场景推送系统、智能模拟职业对话情境,实现课堂体验的精准化与个性化,为职校英语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王蔷。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3]张正东。英语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