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联动机制下的特殊儿童送教上门的内涵与价值分析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刘希峰

东营市利津县弘毅实验学校,山东东营257447

摘要

现在特殊教育在普及,融合教育也在推进,特殊儿童送教上门是保障重度残疾儿童能上学的重要办法,得打破只有学校管的局限,而家校社联动机制能给送教上门带来多方面的力量,把学校的专业教育资源、家庭的生活照料优势、社会的公益服务力量整合起来,搭建“教育—康复—生活”一起配合的支持体系。所以,本文先阐述了家校社联动下送教上门的核心要点,再探讨了它对特殊儿童发展、特殊教育生态的价值,最后提出整合资源、优化流程等办法,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

家校社联动;特殊儿童;送教上门;内涵;价值;创新路径

正文


引言

有些特殊儿童因为身体残疾、认知有障碍等原因,没办法到学校接受常规教育,送教上门就成了让他们也能接受教育的关键方式随着全纳教育理念的深入,家校社联动成了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庭是特殊儿童生活的主要地方,社会有丰富的公益和专业资源,这两者和学校联动起来,能给送教上门提供专业指导+生活融入+社会支持的全方位保障。可见,深入分析家校社联动机制下特殊儿童送教上门的内涵与价值,找切实可行的创新办法,不只是法律要求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也是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工作。

一、家校社联动机制下的特殊儿童送教上门的内涵

家校社联动下的特殊儿童送教上门,核心是打破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隔阂,形成分工合作、资源互补的协同体系。具体操作时,先由学校主要负责制定个性化的送教方案,提供专业的教育和康复指导,然后家庭负责日常巩固送教内容,把内容延伸到生活里,还要反馈孩子的情况,再由社会提供专业资源和公益支持,三方围绕教育、康复、生活适应的目标,一起形成力量1】。和传统送教只看重教知识不一样,这种送教以儿童的个人需求为出发点,既注重个性化,又注重融入生活,三方一起评估孩子的情况,制定不一样的计划,同时把送教内容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和社区场景,既满足教育需求,又帮孩子适应生活、融入社会。

二、家校社联动机制下的特殊儿童送教上门的价值

(一)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权,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有些特殊儿童因为身体或认知有局限,没办法到学校学习,传统送教如果没有家庭和社会支持,很容易出现教学不连贯、康复断档等问题,很难保证教育效果。家校社联动下的送教上门,通过学校的专业指导、家庭的日常巩固、社会的资源补充,给特殊儿童提供持续、系统、全面的教育和康复服务,其中,学校能保证送教内容专业、连贯,家庭让教育融入生活场景,社会提供专业的康复资源和实践机会,这三者结合,不仅能帮特殊儿童掌握基础文化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康复水平,真正实现教育和发展的双重目标,保障他们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和发展权。

(二)完善特殊教育生态,推动教育公平与社会包容

家校社联动下的送教上门,不只是对特殊儿童个人的支持,还能完善和优化特殊教育生态,先从教育系统内部看,它打破了学校教育的界限,让特殊教育从只有学校负责变成多方一起参与,丰富了特殊教育的实施形式和资源供给2】然后从社会层面看,这种联动机制能带动家庭、社区、公益组织等更多主体关注特殊儿童群体,让社会更了解、更重视特殊教育,减少对特殊儿童的偏见

三、家校社联动机制下的特殊儿童送教上门的创新路径

(一)搭建三方沟通平台,畅通信息共享与协同渠道

信息不通、沟通不顺畅是家校社联动的主要问题,所以需要搭建方便、高效的三方沟通平台,保证学校、家庭、社会能实时共享信息,一起调整送教计划。平台要能实现反馈信息、商量计划、对接资源的功能,保证三方沟通顺畅,比如特殊学校可以搭建家校社联动微信群+每月线下座谈会的沟通体系,微信群里有送教教师、孩子家长、县残联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教师每周上传送教内容和孩子的学习视频,家长反馈孩子在家的练习情况,残联和志愿者及时对接康复器械申请、社区实践活动等资源,每月的线下座谈会上,三方一起评估孩子的阶段性进展,调整下个月的送教计划,比如家长反馈孩子自己吃饭能力弱,学校就增加生活技能课程,社区志愿者帮忙设计家庭进食训练小游戏,残联提供辅助进食工具,通过实时共享信息和一起配合,送教效果明显提高3】

(二)整合专业资源清单,实现资源精准匹配与高效利用

家校社三方有不同类型的资源,需要梳理整合,形成专业资源清单,再根据特殊儿童的个人需求精准匹配,避免浪费资源或出现需求和资源对不上的情况。为此,地级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可以带头整合资源,形成家校社资源清单,先由学校方面列出语言训练师、感统训练课程、认知教学教具等资源,家庭方面登记孩子生活自理的难点、家庭居住环境特点、家长能协助的事项,社会方面有市残联康复器械租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评估、公益组织一对一志愿者等资源比如针对一名脑瘫儿童,指导中心匹配了学校感统训练课程+家庭生活自理练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康复评估+志愿者每周上门协助训练的资源组合,这样能让专业资源精准对接孩子的需求,避免资源闲置或重复投入,提高送教和康复的效率。

(三)设计生活化送教课程,推动教育与生活深度融合

送教内容和生活脱节是传统送教的常见问题,需要设计生活化送教课程,把教育目标和特殊儿童的日常生活场景、需求紧密结合,让送教既有用又实用所以,课程设计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学校先根据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生活场景确定课程主题,比如整理个人物品、认识家庭常用电器、社区购物简单交流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家庭或社区场景里上课,家长配合演示生活场景,社会志愿者帮忙组织实践活动,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练习,保证学到的内容能直接用到生活里4】。以一名自闭症儿童的送教为例,学校和家长、社区志愿者一起设计了社区超市购物生活化课程,前期,教师在孩子家里通过图片、玩偶模拟超市购物场景,教孩子认识商品名称、价格标签,学习简单询价、付款等语言表达,然后由家长和志愿者陪孩子到社区超市,教师现场指导孩子实际操作,比如让孩子自己选零食、向收银员问价格,最后家长在家通过角色扮演帮孩子巩固练习,志愿者定期陪孩子参与社区购物,通过模拟—实践—巩固的生活化课程设计,孩子不仅掌握了购物相关的语言和认知技能,还慢慢克服了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社交能力明显提高。

四、结语

总的来说,家校社联动机制下的特殊儿童送教上门,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践中,需要通过搭建沟通平台、整合资源、设计生活化课程,解决联动中的问题,让学校、家庭、社会真正形成合力。未来,相关部门还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把三方的职责分工细化,让送教上门不只是保障受教育权的办法,更成为帮特殊儿童融入生活、融入社会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潘欣,程佳奕.送教上门的“三联动”教育建议——基于江西省的调查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23,43(04):32-36.

[2]王志强.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对策探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04):177-178.

[3]杨小英.特殊教育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3,(04):82-84.

[4]王妍,李东沅.乡村教育振兴视角下“送教上门”模式探析[J].教师,2023,(04):111-1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