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思政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钟平

南昌技师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8

摘要

本论文聚焦技工院校思政课程设计与实施,深入剖析当前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构建等角度全面探讨优化路径。通过分析发现,技工院校思政课程存在目标与职业教育特色融合不足、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此,提出明确职业特色化课程目标、构建动态化教学内容体系、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完善全过程评价体系等策略,旨在提升技工院校思政课程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助力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关键词

技工院校;思政课程;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职业教育

正文


一、引言

技工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技工院校思政课程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制约了思政教育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深入研究技工院校思政课程设计与实施,探索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技工院校思政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问题

当前,部分技工院校思政课程目标定位模糊,未能充分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特色。一方面,课程目标与普通中学思政课程目标存在同质化现象,没有突出技工院校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对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与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关的内容在课程目标中的体现不足,难以满足学生职业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整合问题

技工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与时代发展和职业实践脱节。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未能及时融入新的理论成果、社会热点和行业发展动态。同时,教学内容缺乏对技工院校不同专业特点的考量,未能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导致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教学方法运用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技工院校思政课程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枯燥。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应用较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四)评价体系构建问题

技工院校思政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评价。评价主体单一,多由教师进行评价,缺乏学生自评、互评以及企业等社会主体的参与,评价结果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和思想道德水平,无法有效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三、技工院校思政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优化策略

(一)明确职业特色化课程目标

技工院校思政课程目标应紧密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突出职业特色。在知识目标方面,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还要了解与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在能力目标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强化工匠精神、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定差异化的课程目标,使思政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

(二)构建动态化教学内容体系

1.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热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等新理论、新思想及时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引入典型案例和行业先进事迹,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性。

2.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融合: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职业需求,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有机结合。例如,在机械制造专业的思政课程中融入大国工匠的故事和精益求精的制造精神;在护理专业的思政课程中强调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精神,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三)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发思政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如微课、慕课等,丰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拓展学生学习渠道。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体验职业活动,增强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项目式教学、小组讨论等多样化教学方法。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设与职业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职业场景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选择;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在团队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四)完善全过程评价体系

1.丰富评价方式: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参与度等方面;终结性评价以期末考试为主,考查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引入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生的实践作品、项目成果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2.拓展评价主体: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体系。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中发现问题、改进不足。邀请企业导师、行业专家等社会主体参与评价,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真实,为教学改进和学生发展提供有力依据。

四、结论

技工院校思政课程设计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课程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构建等多个角度进行优化和完善。通过明确职业特色化课程目标、构建动态化教学内容体系、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完善全过程评价体系,不断提升思政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思政课程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引领课程,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Z].2019.

[2]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新时代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王强.技工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1(11):67-71.

[4]李华.职业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5):89-93.

[5]陈丽.基于职业素养培育的技工院校思政课程教学优化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3(09):102-107.

[6]张伟.新时代技工院校思政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06):78-83.

作者简介:钟平(1967.05--),女,汉,江西瑞金,本科学历,高级讲师,政教专业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