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美术课后服务活动设计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美术;课后服务;活动设计;素养培育
正文
引言
“减负提质”是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学校课后服务逐渐成为满足学生个性成长和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美术课后服务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展学生审美视野、激发创造潜能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然而,现实中部分学校美术课后服务存在内容单一、形式僵化、资源有限、评价滞后等问题,难以有效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新时期下,如何立足“双减”政策精神,科学设计小学美术课后服务活动,充分发挥美术育人功能,成为教育实践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基于政策背景和美术课程本质,探讨课后服务活动设计的核心原则、典型模式与优化路径,为一线教师与学校管理者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后服务的育人价值
“双减”政策推动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型,为美术等艺术课程的拓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美术课后服务能够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艺术体验空间。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设计,如手工制作、绘画创作、艺术欣赏、校园展览、社团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创造欲望,促进个性表达和情感交流。课后美术活动注重过程体验与探索精神,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增强艺术修养与审美品位。同时,美术课后服务为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有效缓解学业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在“双减”政策推动下,美术课后服务已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落实五育并举目标、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为学校美育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二、小学美术课后服务活动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双减”政策为美术课后服务创造了发展机遇,但在实际操作中,活动设计仍存在诸多挑战。部分学校受资源限制,活动内容单一,侧重绘画技法、手工制作等传统项目,缺乏主题创新与多元艺术体验,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活动形式相对机械,缺乏体验性、探究性和互动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难以有效培养。师资队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非专业教师难以胜任高质量美术活动指导,影响服务成效。资源整合与社会协同不足,校外美术馆、社区艺术家等社会美育资源开发有限,活动平台单一。此外,课后美术服务的评价体系不健全,过分关注作品结果,忽视过程表现与能力提升,评价方式缺乏多元性和激励性。上述问题制约了美术课后服务的育人效能,亟需科学设计和系统优化。
三、小学美术课后服务活动设计的科学原则与创新路径
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科学合理的小学美术课后服务活动设计已成为提升美育质量的重要路径。活动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根本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个性与成长需求。在课程内容上,设计者要跳出传统绘画与手工的局限,将雕塑、装置艺术、摄影、数字艺术等新兴门类纳入课后服务体系,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课程主题应紧密结合本土文化和现代生活,如结合地方非遗、节庆民俗、城市风貌等内容,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艺术自信。同时,融入跨学科主题,如科学与艺术、历史与美术、文学与图像表达的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综合能力。活动形式上,要注重体验式和项目化设计,组织主题创作、材料探索、艺术市集、校内外写生活动等,突出过程体验和团队协作,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与归属感。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推进专兼职教师协同育人,注重美术教师的校本教研和专业成长,借力社会艺术家、家长志愿者等多元资源,为活动带来新视角与创新动力。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教学观摩,提升教学水平和艺术修养,鼓励教师开发富有创意的课程项目。评价机制方面,应树立发展性、过程性和多元化的评价理念,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作品,更关注其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创新、协作与自我突破。评价方式应多元并举,兼顾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社会展示等,营造鼓励探索、尊重个性、包容多样的美育氛围。通过严谨科学的设计和持续创新,课后美术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更能助力其创造能力、审美品位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四、校内外资源整合与美术课后服务可持续发展
小学美术课后服务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校内外资源的统筹整合和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校内方面,学校应主动构建系统化的美育资源平台,统筹美术教室、图书馆、多功能厅、信息化平台等多样化空间,为课后服务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同时,应重视校本教材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层级分明、主题丰富的美术活动体系。通过校园艺术节、作品展览、社团竞赛等多样活动,形成全校参与、共建共享的美育生态。
校外方面,学校应积极链接美术馆、文化馆、艺术教育机构、非遗传承基地、社区艺术团队等外部优质资源。通过组织参观展览、邀请艺术家进校讲座与指导、开展美育社会实践等形式,将社会美育资源融入课后服务课程,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体验的有机融合。鼓励校友、家长参与课后美育志愿服务,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增强活动的广度与深度。
政策层面,应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的支持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和激励力度,确保美术课后服务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和经费保障。完善师资培训和成长通道,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创新能力。加强活动过程与成效的科学监测与动态反馈,建立健全持续改进机制,实现活动内容、方法与学生成长需求的同步升级。通过校内外资源整合与多元协同,既丰富了美术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也提升了其社会影响力和育人效能,为学生艺术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结语
“双减”政策下的小学美术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多元成长和素养提升的重要载体。科学的活动设计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激发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健全人格和积极心态。面对现实挑战,学校需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师资保障,创新活动形式,优化评价机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为美术课后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未来,应持续关注学生个体需求和时代发展变化,不断推进美术课后服务的内容创新和模式升级,切实发挥美术教育在“双减”背景下的育人功能,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生美好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常岳.“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跨学科作业的设计和研究——以小学课后服务和无作业日为例[J].少儿美术,2024,(09):34-36.
[2]温莎.“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版画课后服务项目的实施策略[J].名师在线,2024,(17):20-22.
[3]陈和平.“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非遗社团课后服务课程优化策略探讨[J].安徽教育科研,2024,(11):10-12.
[4]黄庭志.小学美术课后服务中本土文化融入策略探析[J].读写算,2025,(29):124-126.
[5]郑东秀.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与课后服务融合探究——以福建省博物院“小小策展人”项目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5,(06):88-92.
[6]孙佳仪,彭验雅.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四川青神竹编在小学课后美术课程中应用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4,(02):175-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