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的实践路径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黄宇燕

库尔勒市第三中学

摘要

在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重点阐述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的时间路径,其中涵盖以诗润心筑牢家国情怀之基、以美育人提升审美鉴赏之力、以文化人树立价值取向之标。这些策略不仅能教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思想,涵养家国认同,提升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深入融合。


关键词

初中;古诗词;思政元素;实践路径

正文


引言:初中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与道德理念,其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十分丰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对思政内容的挖掘与融入,容易使古诗词教学局限于语言和形式层面,难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对学生而言,学习古诗词不仅是为了掌握文本赏析的方法,更是为了从中获得精神滋养与价值引导。基于这一认识,本文结合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实际,重点围绕“赏爱国之诗,育家国情怀”“品诗词情韵,养审美情趣”以及“悟诗思,立价值取向”三个方面,系统阐述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路径,以增强古诗词教学的教育实效,为落实文化育人提供参考。

一、以诗润心,筑牢家国情怀之基

爱国主题的古诗词作为承载家国情怀的重要文本,其教学应立足于语言本体,避免脱离文本的空泛教化[1]。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意象解读与艺术手法分析入手,逐步深入诗歌情境。学生首先感知诗中景物描写与情感基调,进而理解诗人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深刻联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情感共鸣机制,将历史语境中的爱国精神转化为学生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实现价值观教育与古诗鉴赏的有机统一[2]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中杜甫《春望》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依以下步骤渗透思政内容。引导学生聚焦“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精准识别“山河”“草木”等意象,随后提出驱动问题:“‘国破’与‘山河在’并置,形成怎样的语义张力?‘城春’本该生机盎然,而‘草木深’又暗示哪种现实景象?”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后,能够体会到安史之乱后长安城的荒凉,意识到战乱,严重影响国家局势和民生福祉。接下来,聚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实施教学。教师可先阐释移情手法的艺术效果,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花鸟本为悦人之物,诗人却赋予其哀伤惊惧之情,这反映了杜甫怎样的心理状态?结合时代背景,这种情感投射有何深层含义?”学生通过讨论可进一步感知诗人对时局动荡的忧愤与对家国命运的牵挂。紧接着,引导学生聚焦细节描写开展分组讨论。通过这种设计,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家国国恨与家仇,还能形成对民族和国家的深厚情感。

二、以美育人,提升审美鉴赏之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情韵,是培养其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从诗歌语言的美感入手,逐步带领学生深入诗句所构建的意境之中,最终使其领悟作品内在的精神意蕴[3]。通过以诗词为载体,将审美能力的提升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可以使学生在感受诗词之美的同时,增强审美判断力,并在无形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从而实现审美素养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4]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活动。学生通过自由朗读熟悉诗歌的节奏,再借助教师的范读把握全诗舒缓从容的基调,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句的语言韵律。随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画面。可能有学生描述为春潮涌动,江面与岸齐平,视野十分开阔,也有学生补充船行顺风,帆影端正,行进平稳。教师可顺势提问: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从而帮助学生体会诗人舟行江上时心胸开阔、情绪畅达的状态,感受诗句所传达的壮美意境。进而,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指导学生圈划出诗句中体现时间与动态的关键字词,并思考”“之间的表达差异。经过小组交流,学生能够认识到字赋予日出以生命的萌发感,仿佛白日是从长夜中自然孕育而出;字则强调春天悄然融入旧年,带有主动突破的意味。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经验,如寒冬未尽而枝头已见新绿,理解诗句中新生于旧的哲学内涵,体会时光流转中蕴含的生机与希望。最后,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湾的羁旅背景,使学生认识到诗中蕴含的乐观豁达源于真实的生活观察与生命体验。由此延伸,启发学生从日常景物中感知美、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实现从文本理解到价值认同的过渡。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也在审美体验中传递了中华民族乐观进取的文化精神,使思政教育在诗词教学中自然落地。

三、以文化人,树立价值取向之标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其中所涵盖的道德理念与人文精神,体悟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在此基础上,逐步朝向高尚品格的认同过渡,从而能够形成与当代社会要求充分契合的价值观念[5]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围绕悟诗思、立价值取向设计具体教学流程,实现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入。课堂起始,教师引导学生体察诗人自身的苦难境遇。学生通读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相关诗句,提取如”“”“”“等关键字词,并结合生活经验描述诗句所呈现的情境——狂风卷走茅草、秋雨渗入屋中、诗人在寒夜难以安眠的艰难处境。借助文本细读与情境还原,学生能够切实体会杜甫当时的困苦心境。随后,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诗歌结尾部分的升华。这一环节是思政融入的关键。学生齐声朗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几句,教师依次提出以下问题:杜甫身处逆境,其最深切的愿望是什么?庇天下寒士”充分展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诗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又体现出其是怎样反映个人苦难和众生福祉之间的关系?在互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聚焦诗人由“个人窘迫”逐步上升到“心系苍生”的情感升华,从而能够深度理解其中涵盖的博爱精神。基于此,教师可巧妙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杜甫阐述的“兼济天下”愿望和“友善”“和谐”等价值理念,更能够展现出传统爱国精神。通过这一设计,不仅能交古诗词教学和思政元素深度融合,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向价值观

四、结语

综上,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立足教学实际,通过以诗润心、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人的具体策略,引导学生深度领悟诗词语言魅力、理解诗人精神世界,并能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启迪与价值观塑造。这种融入思政元素的古诗词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丽丽,孔令卫. 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古诗词与初中班级德育管理融合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5,(05):182-185.

[2]李树新. 初中阶段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5,(03):81-82.

[3]陈密平. 新课标导向下初中语文思政教育路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5,(06):19-22.

[4]刘怡君,田果,唐凌俊. 多学科背景下古诗词歌曲融入初中音乐课堂[J].浙江工艺美术,2024,(19):148-150.

[5]方飞,刘瑶瑶.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途径初探[J].安徽教育科研,2024,(26):29-3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