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立德树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正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美好期许、气节风骨,古诗词以凝练的文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成长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语文课程担负着“以文化人”的使命。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领下,古诗词教学不应只是字句翻译和背诵,更应该深入挖掘其中思想养分和道德力量。让经典诗词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培育健全人格的沃土,实现文化传承和价值引导双重目的。
一、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育人价值
(一)涵养精神品格,夯实成长基础
古诗词是古人的一个精神世界,古诗词里承载了古人在追求理想时的坚守,在磨砺自身人格时的执着,也在体察人生的时候进行了思考。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修身箴言。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胸襟,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孝亲深情。诗中蕴含的哲思、情感,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学生通过诵读和感悟,跳出了个人狭隘视野,领悟到了“责任”、“奉献”、“诚信”的内涵,逐渐培养起善良、勇敢、刚毅的品格,为一生精神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石[1]。
(二)传承文化根脉,培育家国情怀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每首诗词上都烙有当时社会特定时代文化的印记和民族心理。诗经的朴实真挚、唐诗的博大恢弘、宋词的婉转豪迈。从山水田园的闲适氛围到边塞征战的激昂悲壮,诗词里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以和为贵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都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神内涵。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触摸文化的根脉,感悟祖国文化所独有的魅力和博大的精神气度,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中华文化带来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由对“家国”的热爱到“文化”,把“文化自信”从概念变成自觉的行为,成为有“文化”的中国人[2]。
二、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情境浸润策略,以具象场景激活情感共鸣
情境教学法借助具体的实物来再现抽象的文字,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画面中去理解诗词,从而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又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古诗词教学中情境创设要符合诗歌的时代背景、情感基调、诗歌意象等。让学生“置身情境”感受作者所思所想,在体验式教学中感知作者的情感与心境,获得诗作中道德与精神上的熏陶感化,达到“以情动心”。如此一来就能打消时空上的限制,让学生从诗词旁观者的身份转变为参与到其中的人,在实现情感转移的同时也完成了价值观形成这一环节的任务完成[3]。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木兰诗》的教学中,本单元属于“家国情怀”,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责任和担当。教学中利用“三重情境”由浅入深进行递进,首先“视听情境”构建认知,播放《木兰诗》动画短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征战场面一一展现眼前,黄沙漫天时木兰飞身上马,铠甲映照夕阳,伴随着慷慨而悲凉的古风音乐,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到战场的艰辛以及木兰的坚韧。其次“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木兰,在小组内分别扮演“木兰辞家”,“沙场征战”,“荣归故里”,在对话“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时传达出木兰对木兰家人的牵挂与对战争胜利的坚定,在“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情境中模拟行军,让木兰的顽强展现在大家面前。最后“穿越时空,迁移情境”让学生给木兰写信说说“责任”的认识,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木兰姐姐,你穿着战袍保护家庭,我明白了责任没有大小—做好值日生、照顾小弟、认真学习,就是我的责任。让“孝亲”“担当”在情境中自然内化。
(二)思辨探究策略,以问题链深化价值认知
思辨探究以批判性思维培养为中心,围绕层次递进、发人深思的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表面理解,多方面思考探究,从历史环境、作者处境和文章细节入手。古诗词教学中,问题链像思维阶梯,既立足文本、又联系现实,促使学生把诗词里的道德规范同当下的生活关联起来,在比对时代意义与当代价值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看法。不仅打破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产生深刻的价值观念,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潜移默化地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本单元围绕“忧国忧民”,使学生感受杜甫的博大情怀。设计“三层问题链”,基础层立足文本,如“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杜甫的处境。学生结合“冷衾”“裂褥”与安史之乱背景,得出“诗人生活困顿”的结论。从进阶层面对感情进行分析,面对“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苦难,杜甫为何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小组讨论过后,学生们体会到了杜甫“舍小我为大我”的忧民思想。在拓展环节,要与现实相联系,比如,现在“忧民情怀”可体现在哪些实际行动中。作为一名中学生能做什么。学生提出“关心同学的困难”“参与公益”“倡导节约”等想法,把“忧国忧民”转化成可践行的生活态度。
结语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想方设法地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它不仅在于语言知识、审美技巧的传授,更在于以文化人、以情育人的作用。情境浸润让学生共情于体验、思辨探究让学生思辨于思考两大策略助力家国情怀、君子品格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在《木兰诗》中理解“担当”,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体会“奉献”,古诗词就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为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新人打下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马虎.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04):46-48.
[2]黄鑫.立德树人背景下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育人功效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08):94-96.
[3]陈晓燕.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育人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3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