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教材的教学实践研究——以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
摘要
关键词
行动导向教材;高职教育;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实践;课程创新
正文
引言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了教育界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在机械类专业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了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理论讲解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低、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掌握不深入等。
近年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逐渐得到教育领域的重视。这种模式强调通过具体的实际任务和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如何有效地将行动导向教学法融入课堂,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研究行动导向教材在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实践,探索其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改进建议。
一、行动导向教材的概念与特点
(一)行动导向教材的定义
行动导向教材,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学生的“行动”作为学习核心的教学材料。这类教材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实际任务、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强调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具体的实践任务、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不同,行动导向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和互动中实现知识的内化。这种教材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行动导向教材的特点
1.情境化:行动导向教材通常会将学习内容融入具体的实际情境中,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这种情境化的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
2.任务驱动:教材设计往往以具体的任务为导向,任务通常与学生将来可能遇到的职业工作场景密切相关。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性:行动导向教材通常强调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和问题的解决者。通过团队合作、讨论和反馈,学生能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4.综合性:这类教材不仅涉及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包括了实践操作、问题分析、方案设计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二、行动导向教材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职机械类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向学生传授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机械设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课程内容涵盖了机械元件的设计与选择、机械结构的分析与优化、机械系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设计图纸的绘制等,全面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工程思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侧重于理论讲解,往往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可能会面临知识与技能脱节的情况,缺乏必要的实际操作经验。
在行动导向教材的支持下,教学方式得到有效改革,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设计一系列具体的实践任务或项目。例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零部件、模拟生产过程中的机械系统设计、解决实际工程中出现的机械问题等,这些任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理论,还能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通过参与这些任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具体情境中,进一步巩固知识并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实际操作训练的不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二)教学设计与教材内容的结合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行动导向教材的设计应围绕“任务驱动”这一核心展开。教材中可以设置多个实践性任务或案例,涵盖从机械元件的设计到整体机械系统的优化等多个方面。每一个任务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原理,更要求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任务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进行结构设计,同时分析其性能、成本和可制造性。这类任务要求学生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考虑到理论的正确性,还要考虑到设计的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这种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既能强化其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其实践能力。
三、行动导向教材的实施效果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通过任务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侧重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容易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状态,长时间下来,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厌倦情绪,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而行动导向教材则通过将学习内容与实际任务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在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应用的直接价值。每个任务都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独立思考并进行实际操作,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任务驱动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二)强化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
行动导向教材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贴近实际工作情境,有效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至关重要。通过将课堂内容与真实的工作任务紧密关联,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还能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职业素养也随之增强。行动导向教材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还增强了其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三)培养团队合作与创新思维
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需要与同学合作完成各种实践任务,这种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责任感。通过在团队中分工协作,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此外,任务驱动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促进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通过不断挑战传统思维模式,学生不仅学会了创新的思维方式,还能够在实践中提高其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为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创新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施行动导向教材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教学资源与环境的支持
尽管行动导向教材在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但其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挑战。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一些机械类专业,可能存在实践设施和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这限制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训练的机会。尤其在一些设备昂贵或技术复杂的领域,缺乏足够的实验条件使得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实践体验。因此,为了有效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学校需要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改善实验室、实训基地和设备的建设。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施、完善的实验设备以及充足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能提升其动手能力,也有助于增强其在未来职业中应对实际工作挑战的能力。
(二)教师素质与教学方法的更新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组织能力和创新思维。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实践操作,这要求教师具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较高的课堂管理能力。为了适应这一新模式,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系统培训,帮助教师熟悉行动导向教材的使用方法,掌握任务设计和实践指导的技巧。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鼓励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学习进度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五、结语
行动导向教材在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任务驱动、情境化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其职业发展。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的限制、实验设备不足、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滞后等问题。为此,学校应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改善实验室和实训设备的条件,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推动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行动导向教材的成功应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温金龙,胡志荣.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20,51(11):154.
[2] 张斌.行动导向法在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改革中的尝试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8(12):180-181.
[3] 张铮.基于行动导向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7(17):466.
课题:江苏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2022年度课题《行动导向的高职活页式教材开发研究》(课题编号:22A16QTWX347);无锡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2022年度课题《机械基础课程“三教”改革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H2021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