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融合实践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徐嘉鑫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摘要

本文探讨闽南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旨在挖掘闽南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高校育人体系。通过系统梳理闽南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出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协同推进的教育模式。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法,探索课程融入、校园文化营造、社会实践联动等多维路径,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道德素养与社会责任感,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区域性实践范式。


关键词

闽南文化;立德树人;高校教育;文化传承

正文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的双重背景下,地域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日益凸显。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以其深厚的家国情怀、崇德尚礼的传统、务实进取的精神和开放包容的品格,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1]。将闽南文化有机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更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鲜活的地方经验与精神滋养。本文聚焦闽南文化与高校育人目标的契合点,探索其融合实践的理论基础与实施路径,推动形成具有闽南特色的高校德育新模式。

一、闽南文化德育资源的系统性挖掘与价值阐释

(一)闽南文化中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的伦理内核

闽南文化根植于中原文化,在海洋文化的濡化及海外侨民的流散中不断积淀,形成了以家国一体的人伦文化为基础的独特家国情怀[1],既体现在对家族血缘亲疏上的追求,又延展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担当意识。面对明清海禁以及近代殖民侵略的历史条件,闽南人“下南洋”的迁徙路上,涌现出诸多爱国情怀与捐资兴学,支援抗战的爱国先贤们,例如陈嘉庚倾囊而办的厦门大学就是一个鲜明的代表,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也广泛渗透于闽南人的意识之中。这种基于血缘和地缘的情感诉求经过海外华人华侨的国际行为转化,成为跨地域的国家认同与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可就此概括提炼“以家为根、以国为念”的德育逻辑,推动高校学生成长发展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培育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意识和现实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闽南传统家训族规中的道德教化机制解析

福建宗族发达,家训族规是维系宗族、传承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形成系统化道德规训载体。就《颜氏家训》在福建传播与内化的情况看,福建家训大多坚持“忠孝节义、勤俭治家、诗礼传家、睦邻济弱”等道德旨趣,并通过仪式、日常生活、制度内化其道德观念。其教化机制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其一,仪式强化,祭祖礼、开谱礼、婚丧礼等礼仪仪式中通过嵌入道德教育内容,营造出感情上的认同和价值观的传递。二是日用而教,家训中的教育理念,多以楹联、堂号、族谱的方式展示在宗祠民居等公共空间内,形成“所观者目,所习者心”的情境育人氛围。三是奖惩兼施,制定族规中有具体的行为规范标准和惩戒,同时辅之以褒扬贤达、立碑记功等奖励和激励,打造外约束与内在激励相结合的德行养成之路。因而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参考这种“情境—规范—激励”的家训文化“三位一体”机制,将德行原则转化为可感受、可实践的教育情境。

(三)闽南商帮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耦合

自明清时期起,闽南商帮以“爱拼敢赢,讲义气、仁、信、勇、德”,重“信、义、和”和“救危济贫”为内涵的商帮文化,在国内外商界取得了非凡的经济成就,积淀出特色突出的闽商伦理文化。他们的这种经商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内涵有天然的契合关系。首先,“爱拼敢赢”中的爱拼,也就是拼搏的意思,能体现出勇闯、敢闯的创业精神,契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冒险、探试”等特征。其次,“诚信为本”的守信意识是大学生创业伦理教育的活教材。再次,闽南商帮在历史上为了联络感情,更为了有事求助互助,结成的“同乡会”“商会”等组织,同宗共乡,亲疏有别,言出必信,是现代大学生团队建设的好案例。最后,“输财报国”“兴学育才”的家规族训是当代闽商社会责任意识的生动写照,是当代高校大学生树立“创有所值、业有所担”精神取向的天然补充。高校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挖掘闽商历史商话商事,开设“闽商伦理与创业精神”相关课程,引导闽商企业家进高校进行“闽商伦理与创新创业”之“创业伦理对话”,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的双向赋能。

二、闽南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多维实践路径

(一)课程体系中闽南文化模块的嵌入与教学设计

高校课程体系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将闽南文化系统性嵌入课程建设,是实现文化育人制度化、常态化的关键路径[2]。应构建“通识—专业—思政”三位一体的课程融合模式。在通识教育层面,开设《闽南文化导论》《闽南方言与社会》《闽南历史与海洋文明》等公共选修课,系统讲授闽南文化的生成逻辑、核心价值与当代意义,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广度。

在专业课程中,引导文学、历史、哲学、建筑、艺术、经济学科从自身特色出发开设文化课程,如建筑设计专业开设的“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空间伦理”专题,艺术设计专业开展的“闽南非遗文化元素设计”创新工作室,经济类专业在课程中嵌入“闽商信用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教学案例等,形成文化资源与专业能力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思政课讲授中,要充分挖掘闽南地区红色文化精神和道德养分,将具有闽南红色特色的革命教育内容和具有闽南道德特色的乡贤人文精神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教学内容之中,以地方历史文化讲授为内容载体,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可信度。课程设计上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探究式、融合化,开展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口述史拍摄等,在强调学生参与、增强学生价值认同方面做出改进。

(二)校园文化空间中闽南元素的场景化营造与浸润

校园文化空间是隐性课程的一个重要场所,能对学生价值观和校园文化观等起到耳濡目染的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学校要通过具体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构建,将闽南文化融入到校园空间之中,在空间中感知到闽南文化[3]。从具体的物理空间而言,学校可以将闽南建筑元素(红砖白石、燕尾脊、马背山墙)等植入校园空间场景中,构建文化长廊、书院庭院和学生活动中心;建设闽南文化展示馆或者非遗工坊,展示木偶戏、南音、剪纸、漆线雕等传统文化,并进行互动体验。

在宿舍区、食堂等生活空间张贴闽南家训楹联、谚语格言,构建“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文化生态。在虚拟空间上,整合方言语音库、历史影像、宗族谱系等数字资源,建设沉浸式文化体验系统;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推送“闽南文化微课”“校友寻根记”等系列内容,拓展文化传播的覆盖面与互动性,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持续感知闽南文化的温度与厚度,强化价值认同。

(三)社会实践平台中闽南文化传承的行动化育人机制

社会体验实践是完成文化认识性价值转化为行动性价值的核心过程[4]。高校应建设学生以“行动—反思—再行动”为主线的社会体验育人模式,组织学生在现实社会空间中开展闽南文化保育、传播与创生(见表1)。开展“闽南文化传承行动”,深入泉州、漳州、厦门等闽南文化核心区的“古厝保护、古厝修缮调研、闽南文化遗产传承人访谈调研、闽南方言生活现状实地调研、闽南侨村历史文化寻访调查”等形式的田野作业,推动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深度融合。

1根据核心行动以及价值转化与育人目标的不同,设计了三种主要的实践类型。

实践类型

核心行动

价值转化与育人目标

田野调查型

古厝测绘、非遗传承人访谈、方言现状调研

“旁观者”变为“研究者”,在收集一手资料中培养实证精神与文化洞察力,深化对文化价值的理解与认同

保育服务型

参与古厝修缮、社区文化墙绘、侨村档案数字化

“研究者”变为“参与者”,在亲身劳动中强化文化保护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将知识转化为守护行动。

创新传播型

创作文创产品、运营新媒体账号介绍闽南文化

“参与者”变为“创生者”,运用现代科技与创意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建立文化自信。

除了以上几种实践,还可以组建多专业的跨领域实践团队,开展多学科的实践项目,例如,“南音数字化保护行动团队”“闽南童谣进校园志愿者服务队”“闽商精神口述史采集小组”,让文化实践活动与学生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结合起来,实践更好地开展并取得成效,更具可延展性及社会延展性。与实践基地共同开设双导师制,校内教师与地方相关文化机构专家及非遗传承人,使学生实践项目更为专业准确。通过实践成果展示(汇报)、成果展览、成果出版或者政策建议等方式完成价值输出,并纳入学生学分转化体系,形成“参与—成长—激励”的闭环机制人,使学生从文化的旁观者转变为“传承者”与“创造者”,实现立德树人的知行合一。

(四)协同育人机制下闽南文化教育共同体的构建

实现闽南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深度融合,需突破单一教育主体的局限[5],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文化育人的合力。应推动地方政府将闽南文化传承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提供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高校应联合地方文史机构、非遗保护中心、博物馆及宗亲组织,共建闽南文化研究与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与平台共用。鼓励校友、侨胞及乡贤以“文化导师”身份参与育人过程,通过讲座、捐资、项目指导等形式反哺母校文化建设。同时,引导学生家庭参与家训家风传承活动,将校园德育延伸至家庭场域,强化文化认同的代际传递。通过制度化协作机制的建立,形成多方联动、开放共生的文化育人生态,提升闽南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系统性、持续性与实效性。

.结语

闽南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结合,不仅是对传统闽南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更是建设中国特色高校育人体系的有效途径。通过系统挖掘闽南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并构建课程融入、空间浸润与实践转化的多维路径,可有效实现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增效。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机制保障,推动地域文化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持续精神滋养。

参考文献

[1]卢丽穗. 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育的路径——以闽南文化为例[J].新传奇,2025,(27):81-83.

[2]李伯群. 闽南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美育浸润工作的路径探析[J].辽宁丝绸,2025,(01):138-139.

[3]林小芸. 闽南文化融入闽南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探析[J].闽江学院学报,2022,43(03):95-100.

[4]郑锦阳,汤俊锋,罗语洁. 知行合一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5, 24 (18): 160-162.

[5]赖哲蔚,陈华强,欧阳超群. 新媒体背景下闽南传统文化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 [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 18 (01): 61-64.

课题项目:泉州华光职业学院2024年(上)校级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闽南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融合实践研究(项目编号:HGKY202403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