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初探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程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胡杨河市第七师一二三团中学 新疆 胡杨河市 833208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因其短小精悍、重点突出的特点,逐渐成为化学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初中化学知识抽象性强,学生理解难度较大,而微课通过可视化、情境化的呈现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降低认知负荷。基于此,以下对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微课;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初探

正文


引言

微课凭借其碎片化、可重复学习的优势,契合了现代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为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操作规范、反应现象的微观解释等内容适合以微课形式呈现,帮助学生突破时空限制进行深度学习。聚焦微课的设计原则与应用策略,以探索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一、微课的兴起

微课的兴起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教育模式正经历着从传统课堂向数字化、碎片化学习的转变。这种以短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凭借其时间短、内容精、针对性强等特点,迅速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领域,特别是初中化学这类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微课通过动态演示、三维模拟等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复杂的化学概念和微观过程直观呈现。教育部门近年来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政策导向,以及"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为微课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同时,新冠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迫切需求,进一步加速了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在化学教学中,微课不仅解决了传统课堂难以展示危险实验、微观现象的难题,更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途径,实现了"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教育新生态。

二、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一)微课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影响

微课通过创新的呈现方式显著提升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听内容,例如在讲解分子运动理论时,采用拟人化动画展示不同温度下分子的运动状态,活泼的表现形式让抽象概念变得趣味盎然。这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突破了传统教学的语言描述局限,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记忆效果明显增强。微课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掌控学习节奏的机会,可以随时暂停思考或重复观看不理解的部分,这种学习自主权赋予了他们更强的内在动机。教师在微课设计中融入生活化情境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如通过"为什么汽水会冒泡"引出气体溶解度的学习,将化学原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二)微课对学生化学学习成绩的影响

微课对化学学习效果的提升主要体现在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系统性上,通过将复杂知识点分解成若干逻辑连贯的微单元,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在化学计算这类难点内容上,微课的分步演示特别有效,如物质的量浓度计算被拆解为公式推导、单位换算、典型例题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配有详细的思路解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掌握情况重点突破薄弱环节。实验操作类知识的学习也因微课而得到强化,实验器材的使用规范、操作要领等通过多角度特写镜头清晰展示,大大减少了因操作不当导致的失误。对于需要空间想象能力的内容,如晶体结构、分子构型等,微课的3D旋转展示帮助学生建立立体思维,这种直观理解显著提高了相关题型的得分率。

(三)微课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作用

微课的制作与应用过程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教师从新的视角审视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内容设计方面,教师需要精准把握知识点的核心要义和学生的认知难点,这种精研教材的过程深化了对学科内容的理解。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是另一个显著变化,从最初的简单录屏到熟练运用动画制作、视频剪辑等专业软件,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素养得到全方位锻炼。微课资源建设还促进了教师间的协作交流,在集体备课制作系列微课的过程中,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相互启发,形成了优势互补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学反思能力也在微课应用中得到强化,通过分析学生观看微课的反馈数据,教师能够准确识别教学盲区并针对性调整策略。有经验的教师发现,微课制作经历改变了他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即便在常规授课中也会更注重知识呈现的逻辑性和可视化程度。

三、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微课在化学新授课中的应用

在新授课的导入环节,微课能快速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如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前播放航天器耐高温涂层的研发故事,自然引出金属抗氧化性的探究主题。核心概念讲解时,微课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特别是对微观粒子运动和不可观察的化学反应过程,如离子键形成过程中电子转移的动画模拟,使"电子得失"这一抽象概念变得可视化。对于易混淆的知识点,对比式微课能强化区分效果,如同分异构体与同素异形体的辨析,通过分子结构模型的旋转对比和性质差异的并列展示,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辨别标准。新授课的巩固环节也可借助微课实现分层拓展,基础薄弱者通过"要点回顾"微课强化记忆,能力较强者则可通过"知识延伸"微课了解学科前沿应用,如学习完基础电化学知识后,拓展介绍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二)微课在化学实验课中的应用

实验预习阶段,微课详细演示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特别是对精密仪器的使用要点,如电子天平的归零校准、滴定管的读数方法等,通过多角度特写和常见错误示范,帮助学生提前建立正确操作表象。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微课既能完整展示反应现象又确保安全,如金属钠与水的剧烈反应,通过慢镜头回放和危险后果模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化安全意识。实验现象的放大解析是微课的优势所在,许多转瞬即逝的细节,如沉淀的生成过程、颜色变化的过渡阶段,通过微课的定格和放大功能得以清晰呈现,配合分子层面的动画解释,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实验后的反思提升环节,微课可系统归纳操作要点并拓展应用,如完成"粗盐提纯"实验后,通过微课对比实验室与工业生产的纯化工艺差异,分析规模放大带来的装置改良和效率提升,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拓展了学生的学科视野。

(三)微课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知识整合型微课能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如将分散在各章节的"酸、碱、盐"相关内容整合为系列专题微课,以离子反应为主线串联各类物质的性质与转化关系,并用概念图呈现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易错题精讲微课针对高频错误进行诊断式教学,不仅展示正确解法,更重点分析典型错误成因,如化学方程式配平中常见的原子不守恒问题,通过分步标注和错误示例对比,帮助学生建立规范的解题思维。考前冲刺阶段,微课支持个性化查漏补缺,学生根据自身薄弱点选择相应复习内容,如推断题薄弱者重点观看"特征反应现象总结",计算能力不足者反复练习"守恒法解题技巧"微课中的变式训练。

结束语

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未来应进一步优化微课内容设计,强化互动性与实践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微课将在化学教学中发挥更广泛的作用,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参考文献

[1]张艳琴.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2025,(21):114-116.

[2]江伟.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践应用的研究[J].求知导刊,2022,(21):42-44.

[3]倪春慧,纪平英.因需而“微”——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初探[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08):107-109.

[4]孙亚芳.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J].新课程,2021,(06):167.

[5]王园.关于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实践探索[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6):1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