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辽宁高质量发展格局下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姚怡兵,田乐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

伴随产业升级浪潮的演进,高精尖技能型人才成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辽宁立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格局下,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集“高”“精”“尖”技能为一体的技能型人才势在必行。本文梳理新问题、回应新挑战,提出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对助力到2035年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新时代辽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辽宁;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现实挑战;实践进路

正文


一、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政策指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性。我国政府在高技能人才政策的供给方面不断加大力度,高技能人才政策体系日渐完善。辽宁立足高质量发展格局,在2025年3月,辽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根据《“技能辽宁行动”实施方案》,结合全省人力资源市场季度供求,共同编制了《辽宁省2025年第一季度急需紧缺技能类职业(工种)目录》,目的在于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促进技能人才培养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政策出台一方面为全面、系统地剖析高精尖技能型人才成长成才过程,梳理提炼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成长范式,建立科学性人才供给机制、构建内生性人才培养系统、健全发展性长效运行机制、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队伍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对于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和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具有新的启示,从而使这些社会力量成为高质量、高标准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动能,满足国家、社会、企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促进技能型社会经济发展。

(二)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与目标

在新时代辽宁高质量发展格局下,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以“产教融合、精准施策、全链覆盖”为核心,构建了政府主导、校企协同、多元评价的立体化机制,目标直指支撑辽宁产业转型升级与振兴发展。该体系依托“技能照亮前程·匠才助推振兴”专项培训行动,[]2025年计划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和岗位练兵超100万人次,聚焦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数字经济等特色产业,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模式。针对企业职工实施“技能兴企·强链增收”行动,年培训20万人次以上,并逐步扩大“新八级工”覆盖面,提高技能人才待遇;面向重点群体开展“技能职通车”帮扶行动,年培训24万人次,缩短失业周期。

该体系发展的培养目标明确量化:一是规模上,快速填补高端产业链人才缺口,重点围绕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12个优势产业集群和10个新兴产业集群,培育高级工至首席技师梯队;二是结构上,推动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比超35%(东部省份目标),优化当前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占比仅6%的现状;[]三是质量上,通过贯通“政企校社”全链条,确保人才供给精准匹配产业升级需求,赋能辽宁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最终形成“平台支撑、激励驱动、生态协同”的高精尖技能人才发展格局,为辽宁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能。

(三)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有模式

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单一培养模式和复合培养模式。具体培养的组织是单一主体的单一培养模式,主要是院校培养、企业培养。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以专业、学制设置为主,通过课程教育培养输出人才,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较弱,往往难以达到企业用人的标准。企业培养通常包括“以师带徒”、内部培训等形式选拔人才,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数量不充足,难以满足企业用人数量的需求。

具体参与培养的主体共同培养的复合培养模式,主要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校企合作模式,融合了院校培养和企业培养的优势,同时能够弥补两种单一培养模式的不足,是我国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高精尖技能型人才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新时代辽宁深化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是培养高精尖技能型人才最高效、最基础的途径,为培养学生成为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固本强基。

二、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

(一)人才与市场匹配度不佳,供需链条科学性不高

高精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其核心在于专业供给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安排上尚不能全面适配市场需求。

一是专业设置与就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缺乏有效的动态联动机制。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立多依据政府文件导向及自身发展需求,较少主动吸纳社会力量特别是行业企业的意见,导致专业规划未能充分反映市场实际用人需求。

二是专业设置未能有效衔接产业升级需求,反映出院校前瞻布局能力不足。在产业快速迭代的新形势下,部分院校对产业前沿动态跟踪滞后,深入企业调研动力不强,信息获取不充分,致使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步伐。同时,部分院校受限于科研能力和资源禀赋,主动承担产业新技术研发的能力薄弱,难以跟上技术快速更新的节奏,导致以新兴技术为核心的技能培养成为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

(二)各方投入收益要求不同,利益兼顾平衡性不稳

在主要的复合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属性、目标导向等均有不同,关注的利益点也不同。这就导致在校企发展中对投入与收益的要求不同。

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需承担的成本涉及多个方面:依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共享教学科研资源、为企业员工提供理论培训以及合作过程中的管理支出等。其预期收益则体现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推动专业课程体系对接市场、优化师资结构并提升队伍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企业层面合作成本主要包括:提供实习岗位可能干扰正常生产秩序导致效率损失、派遣骨干员工担任兼职教师影响企业运营、建设实践基地的设备投入以及安排专人管理合作事务的费用。企业虽能借此精准获取所需人才、前沿科研资源及宣传渠道等收益,但由于需预先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且回报存在滞后性与不确定性,承担着无法获得预期效益的风险。相较之下,企业在合作中的投入产出保障性弱于职业院校,这种收益的不确定性直接削弱了企业与院校深度合作的意愿。

(三)人才培养链条衔接不畅,运行机制长效性不足

当前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部门三方主体之间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衔接链条。

一是校企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脱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未能精准对接社会人才需求,课程体系中理论课占比过大,实践课程不足,难以系统提升学生实操能力,且实习环节的规划管理也不够完善。同时,企业未能深度介入实践教学活动,双方尚未建立起实质性的深度互动机制。

二是政府是人才培养链条的“设计师”“助推器”和“裁判员”,能够通过政策牵引、资源投入、标准引领和机制保障,弥合院校供给与企业需求的鸿沟,驱动三方形成有效合力。但现存政策上尚不能为人才发展提供健全保障。

(四)人才培养师资环节薄弱,培养主体胜任力不够

教师是高精尖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育者,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培养师资处于薄弱环节。

一是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经历匮乏,实践能力薄弱。从新聘教师角度来看,职业院校新聘教师多来自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虽理论素养扎实、知识体系完备,但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对企业技术技能掌握不足。校企合作中,企业虽能提供技能培训平台,然其盈利导向导致其更倾向将资源投入学生培养,为专职教师提供技术支持的意愿不强,致使教师技能提升受限。

二是企业兼职教师职业教育理论欠缺,易致培养偏差。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往往未经系统教学理论学习,难以深入理解学情、掌握适配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理念尚未系统构建。部分教师过度依赖个人经验授课,忽视因材施教,长此以往易偏离培养知识型、实践型、职业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三、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进路

(一)建立科学性人才供给机制,强化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

1.以产业技术为核心,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为适应高技术产业对专业知识深度与复杂技术能力的更高要求,职业院校需精准定位高精尖人才”培养目标。应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优势,及时将企业前沿技术融入教学。通过校内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训、企业岗位技能实践的双轨并行,系统构建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形成“理论支撑实践、实践锤炼技能”的渐进式人才培育链条。[]

2.明晰产业逻辑架构,契合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

构建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体系,关键在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为此,需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对人才类型、规模的具体要求。在专业群布局层面,应系统梳理区域重点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并协同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专业规划与设置决策。

(二)构建内生性人才培养系统,平衡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利益

1.利益驱动和制度保障发挥主体作用

其一,突破行政、组织与文化壁垒。关键在于驱动核心利益:衔接职业院校输出高技能人才与企业提供实践平台的价值链条,促成校企联合培养体系的常态化运行机制其二,构建校企利益保障制度。由双方共建合作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过程的企业参与深度,同时保障职业院校的自主办学权。

2.推进“中国制造”,培育内生动力

其一,立足本土技术生态内循环,构建“政-校-企”协同培育闭环。以增强国内技术生态的内生动力与可靠性为根基,推动政府引导、院校育人、企业实践三环节协同发力。通过激发企业深度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全链条的主动性,打造三方联动长效机制,实现校企资源深度整合与优势互补,最终形成自主、成熟、长效的校企共育生态。[]其二,内化国际经验,赋能校企联合培育内生动力。创造性转化有益的外部模式为本土化发展“内力”。结合实际有效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如德国“双元制”、美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本土化改造与应用。

(三)健全发展性长效运行机制,发挥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价值

1.“政-校-企”协同,创新区域化产业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

立足辽宁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求,以“政-校-企”三方协同为引擎,通过共建实践中心、定制化培养项目及产业学院,将企业新技术、岗位标准实时融入课程体系;依托职业技能大赛以赛强技、国企创新平台资源赋能,推动“理论-实训-产业”全链条闭环培养,同时引入“双导师制”与行业名家进校园机制,实现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升级的精准适配。

2.政府夯实顶层设计,锚定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基石

强化政府在辽宁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战略规划者、政策引导者与资源整合者角色。政府应制定契合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精尖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规划与行动指南,出台财税优惠、专项补贴等激励政策,引导院校专业设置与企业用人需求精准对接;主导搭建省级产教融合信息平台与区域性高技能人才培育联盟,整合院校、企业、科研院所资源共建共享高水平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中心;完善高精尖技能标准体系与认证制度,监督培养质量,并通过优化人才引进、评价与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高精尖技能人才成长与留用的区域环境。

(四)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队伍,强劲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动力

1.院校加强自身建设,增强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基础培养功能

院校培养应当紧密对接辽宁航空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产业需求,动态优化专业群布局与课程体系,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创新素养”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深化产教融合实体化运行,联合头部企业共建数字化教学工厂、精密检测实验室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将企业真实项目、技术标准转化为教学资源;实施“双师型”教师专项培育计划,引进产业教授团队,完善教师赴尖端企业研修机制,同步开发虚实结合的智能化教学平台,强化学生复杂工艺实操与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筑牢区域产业升级的人才根基。

2.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加大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参与力度

企业需重构高精尖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将其视为支撑辽宁航空装备、集成电路等战略产业升级的战略支点,主动打破“重用人轻育人”惯性思维;深度参与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院校共建定向培养班、嵌入式实验室及技术创新工作站,开放企业首台套设备、尖端工艺案例作为教学资源;设立企业导师工作室与技能大师驻校机制,提供阶梯式岗位实践路径,并将技术攻关项目转化为学生综合实训载体,同步完善内部技能等级晋升与薪酬激励制度,实现高精尖人才“培养-任用-反哺”的价值闭环,强化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