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实验对初中生化学三重表征能力的促进作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数字化实验;初中化学;三重表征能力;核心素养
正文
0引言
化学学科的关键特点是从宏观现象、微观本质与符号表征三个层面认识物质变化,称为“三重表征能力”。《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形成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列为核心素养关键内容,要求学生在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间建立符号联系。但传统教学中,教师常用试管等仪器演示宏观现象,对微观粒子变化(如离子反应)常通过静态图片或讲解展示,符号表征推导与宏观分离,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认知[1]。
数字化实验借助传感器技术(如pH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如Logger Pro)和虚拟软件(如Chem3D),将宏观现象转化为实时数据,展示微观粒子模型,并自动生成符号表达式,为解决三重表征分离问题提供新思路。本研究旨在探究数字化实验对初中生三重表征能力的提升机制,构建初中教学实施方法,为提高化学核心素养提供实践参考。
1初中化学三重表征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1.1传统实验教学的宏观表征问题:现象观察依赖肉眼,导致信息延迟(如中和反应pH变化需手动记录)和精度不足(如温度读数不精确),学生难把握实时动态。例:中和反应中,仅靠酚酞指示剂,只能察觉终点颜色突变,无法了解酸碱度连续变化,限于定性认识。微观表征问题:教师用Flash或PPT展示分子过程,但缺乏互动,学生无法主动探究条件影响。例:物质溶解时,学生不理解氯化钠分解成离子而蔗糖分子形式存在,只能死记结论。符号表征问题:学生机械记忆化学方程式,而非将其视为宏观和微观的抽象。例:锌与稀硫酸反应,学生复述反应但无法解释产物形成或电子转移过程,导致三重表征割裂[2]。
1.2初中生三重表征能力的认知特点: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期,对直观现象易接受,但理解微观概念困难。需要可视化工具连接宏观感知、微观想象和符号表达。传统教学中缺乏辅助,学生视三重表征为独立部分,导致解决综合问题(如依据现象推导原理并书写方程式)时能力断层。
2数字化实验促进三重表征能力发展的作用机制
2.1宏观表征:数字化实验将宏观现象转化为可测量数据,如温度传感器显示溶解过程曲线(如硝酸铵降温),帮助学生直观建立"物质性质-现象-数据"联系,理解微观本质,为符号表征奠定基础。
2.2微观表征:虚拟仿真技术(如PhET)提供交互建模工具,学生可拖拽分子模型观察动态过程(如HCl与NaOH解离),直观展示粒子运动、支持参数调整和实时反馈,纠正错误认识,形成微观决定宏观的思维。
2.3符号表征:数字化实验通过"数据-模型-符号"智能关联,如pH曲线显示CO₂反应酸性增强,学生结合宏观证据和微观过程推导符号表达式(如离子方程式),使化学方程式承载认知意义,便于迁移应用。
2.4三重表征的协同强化效应:多模态环境促进宏观(如压力传感器数据)、微观(动画模拟)和符号(自动生成方程式)表征的神经关联,学生在切换映射中形成双向转化能力,如看到现象联想微观并写出符号。
3依托数字化实验提升三重表征能力的教学方法
3.1实验设计的"三维融合"准则
教师设计数字化实验时,应保证每个实验任务都确立清晰的三重表征目标:
宏观层面:挑选能借助传感器进行量化测定的实验参数(如温度、pH值、电导率),防止仅依赖肉眼观察的定性实验;
微观层面:配备虚拟仿真组件,让学生在观察宏观数据之后,通过拖拽、调整参数等操作来重现微观过程;
符号层面:设置"依据微观模型书写方程式""用符号阐释宏观现象"等任务,促使表征间建立关联。
例如,在"电解质溶液导电性能探究"实验里,电导率传感器实时呈现不同浓度NaCl溶液的导电本领(宏观),学生在虚拟界面中观察Na⁺和Cl⁻的浓度改变(微观),最后用离子方程式阐释导电的本质(符号),达成三重目标的深度交融。
3.2教学过程的"三步进阶"架构
打造"观察-建模-应用"的螺旋式上升教学流程:
宏观现象感知环节(10分钟):利用传感器实时展示实验数据曲线,指导学生对曲线特点进行描述(如上升趋向、峰值所在位置),用自然语言总结宏观变化规律(如"反应放热使温度上升")。
微观机理构建环节(15分钟):凭借交互式仿真软件,让学生自主操控微观粒子模型,解释宏观数据变化的缘由(如"温度上升是由于分子碰撞释放能量"),并修正初始设想(如区分"温度变化"和"热量变化"的概念)。
符号系统表征环节(10分钟):教导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离子式、能量符号(ΔH)等表征微观过程,要求注明符号的宏观意义(如ΔH<0对应温度曲线上升),最终形成结构化的表征关系图。
3.3"表征转换"辅助工具的构建
开发适合初中生的可视化工具,助力学生构建表征转化途径:
宏观-符号转换表:表格左侧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溶液变红"),中间填写微观说明(如"OH⁻浓度增加"),右侧书写对应的符号(如"酚酞遇碱变红"的离子环境表述);
微观-宏观预测图:通过调整虚拟仿真中的参数(如提高反应物浓度),让学生推测宏观数据曲线的变化走向(如反应速率加快使压强曲线斜率变大),并和实际数据对比进行修正;
符号-微观对应卡:把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标注为微观粒子模型(如将HCl标注为H⁺和Cl⁻),通过连线的方式展示符号和微观结构的对应联系。
3.4分层教学策略的运用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差异,将数字化实验划分为基础型、进阶型、拓展型三类:
基础型实验(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聚焦单一表征转化(如宏观数据→符号表达式),提供预设好的仿真模型和填空式表征表格,减轻认知负担;
进阶型实验(针对中等水平学生):要求完成双重表征转化(如微观模型→宏观现象→符号表达),允许自主调整仿真参数并记录表征关联过程;
拓展型实验(针对优秀学生):开展探究性项目(如设计实验验证"不同溶剂对电解质解离的影响"),要求独立构建三重表征的关联系统并进行跨实验迁移。
4总结与未来展望
数字化实验借助技术力量,有效解决了初中化学三重表征教学中的关键挑战,其价值不仅在于提高知识掌握的效率,更在于培养学生"像化学家一样思考"的学科思维。研究显示,这种融合了实时数据、动态建模与智能交互的教学方式,能够明显增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多维度理解能力,促进宏观、微观、符号表征之间的灵活转换[3]。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开发更多与初中教材内容相匹配的数字化实验范例,尤其在有机化学、电化学等抽象内容中加强三重表征设计;二是研究"线下实验操作+线上虚拟仿真"的混合式教学形态,平衡动手实践与思维训练的关系;三是构建科学的三重表征能力评估体系,通过多维度量表和过程性数据,精准判断学生的能力发展路径。通过不断优化数字化实验的应用方法,有望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更具普遍性的解决办法,帮助培养适应未来科技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邱雨芳.基于三重表征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3.
[2]田欣欣.融合三重表征与化学史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D].江西师范大学,2023.
[3]张正严,唐欣,钱慧玲,等.物理概念学习的三重表征理论建构[J].物理教学,2023,45(07):2-6+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