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理念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创新路径探索
摘要
关键词
生活化理念;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创新路径;核心素养
正文
引言
习作教学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考察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标准,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逐渐演变为一种脱离现实、注重技巧而不顾内容的“套路式”训练,学生们被限定在狭窄的习作题材范围里,反复模仿范文,作文常常言之无物,缺乏真情实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也被耗尽,要冲破这一困局,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就明确提出“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提倡语文教育要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土壤,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抒发生活。这一理念给习作教学的革新给予了方向,就是引领学生把目光从课本和作文本上移开,把五彩缤纷的生活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泉源,使习作变成学生自我表现,同世界交流的桥梁,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就生活化理念指引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革新路径开展探讨,希望能够给一线教师给予一些有用的经验借鉴和启发。
1.回归本真:生活化习作的价值内涵及现实审视
1.1生活化习作:激发内在动力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他的话深刻地体现了教育和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而言,“生活化”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关乎着习作教学的真正含义,当习作内容与学生自己的经历、家庭生活、校园中的点点滴滴甚至社会上的万事万物相关联时,写作就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而是成为一种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情感需要,当学生在描述自己亲手种下的植物发芽,记载一次家庭出游的趣事,或是表达对身边某位同学的钦佩时,他们笔下所表达出来的是最真实的情感以及最独特的生活体验。这种生活中的真切感,是任何范文模仿所不可比拟的,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使他们体验到“我手写我心”的畅快与满足,将外在的教学要求转化为主动探究与创造的强大力量。
1.2现实藩篱:当前习作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的困境
虽然提出生活化理念很多年了,但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仍然困难重重,与学生真实生活之间似乎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第一,教学观念僵化。有的教师还是把习作当作一种应试技能,过于强调结构、修辞等外部形式,忽视了内容生活化、情感真实性,导致教学过程程式化,评价标准单一化。第二,生活素材认知和指导有误。教师将“生活”简单化为几次有组织的郊游、活动,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炼生活中丰富的写作资源,学生就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觉得生活平淡无奇,没什么可写的。最后就是时间紧,任务重,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单一,这从本质上说就使习作的“源头枯竭”。
2.路径探索:构建生活到习作的实践桥梁
2.1拓宽实践场域:让习作素材源于“大生活
要想让习作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冲破课堂与生活的壁垒,让习作的触角延伸到辽阔的“大生活”场域里,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自然,比如联系单元主题,布置“家庭新闻采访”“社区志愿者服务体验”“二十四节气自然观察笔记”这样的项目式学习任务,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是看客,也是参与者和记录者。他们亲自加入其中,获得了第一手的、鲜活的习作素材,而且,观察、访谈、体验的过程,锻炼了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在生活中如何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再用自己独特的话语和眼光去重组和表达,这种亲身体验,让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生活处处皆是文章,写作的灵感就蕴藏在每一个平凡而有趣的生活瞬间里。
2.2优化课堂教学:生活体验转化为习作能力的实现路径
把生活体验转化成习作能力,这是把“生活”和“作文”串起来的重要部分,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教师要用心去安排各个环节,指导学生好好加工生活素材,第一,可以开个“生活素材分享会”,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通过交流碰撞,互相启发,从而打开写作思路,第二,重视观察方法和感知能力的指导,比如指导学生写人物的时候,不能光写外貌,还要指导他们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一些视频片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描述,学习捕捉和运用细节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阅读一些具有生活气息的优秀文学作品,思考作者是如何观察生活的、是如何提炼素材、是如何表情达意的,从而得到启发,并且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2.3革新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激发创作热情研究
传统的习作评价体系像一把冰冷的标尺,对语言的规范、文章的完整要求过高,冰冷的分数和刻板的评语会打击学生初次写作的热情,扼杀学生的个性火花。所以生活化习作教学要建立一个更开放、多元、人文的评价体系,把评价的重点从“审判”转向“对话”和“激励”。
评价主体从教师评价向教师、学生、家长多方互动转变。可以定期开展“班级作文朗读会”,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即刻的肯定;可以开展“优秀作品展览”,让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以举办“家庭读者评选”,请作为孩子生活第一见证人的家长来肯定作品内容的真实性,情感的真挚性,凝聚家校共育力量。评价内容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评价重心不能仅仅停留在最终的作品上,更需要深入到学生习作的整个生成过程中,肯定学生在生活中每一次的观察、尝试、体验。一份详实的观察笔记、一次成功的采访记录,都该算成习作成果的一部分去赞美,评价语言要像春雨一般,多一点真诚的赞美,具体的引导,少一点含糊的指责,批评,老师得善于发现每个孩子作品中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个有趣的词语,一个真实的事例,也都要及时的夸奖,放大,这样才能精心地呵护学生的创作热情和个人特色,让孩子们在积极的肯定中树立起信心,真正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结束语
生活化理念给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革新和发展打开了一片宽广的天地,我们一定要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把教育的根基深深地扎进儿童的现实生活当中,从拓展生活实践的范围,到改善课堂内部的转化引导,再到刷新评价办法来呵护创作的热情,这一系列的革新道路形成了一套有机的整体,其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的血肉联系,当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内心去体会生活,用自己手中的笔去书写真实的感情和想法的时候,习作教学就真正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既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滋润了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发现,敢于创造的美好品质,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崔峦.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生活化”取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2(5):63-67.
[2]倪文锦.论作文教学的生活化[J].教育研究,2003(7):67-71.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