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学思想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摘要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思想;高校思政课
正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一部兼具深厚理论内涵与重大实践价值的经典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背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为指导,对德国哲学两大主流思潮的深刻批判,首次较为系统完整的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形成马克思人学思想。《形态》中阐明人的社会性、现实性、自由发展性是人学思想的核心议题,对理解人的本质、价值和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依靠人、为了人、培养人的精神性政治实践活动,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应以现实的人为切入点,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为理论指导,推进高校思政课进行时代性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形态》中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生成理路
《形态》形成于资本主义背景之下,萌芽于西方人学思想,产生于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阿巴哈的批判,首次系统完整的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一)资本主义历史性发展的时代背景
思想并非是对社会存在简单直观的摹写,而是基于特定社会存在样态与社会现实境遇展开的深度思考,是观念上层建筑的关键构成要素。深入并准确理解马克思人学思想,可以从社会生产力实现飞跃式发展、社会矛盾持续激化与无产阶级形成壮大的三个层面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全面剖析。
产业革命不仅推动了资产阶级的崛起与资本积累,更催生了一个规模庞大、人数众多的新群体—无产阶级群体。产业革命在促进资本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工人阶级贫困化过程,伴随生活的极端贫困,为满足自身生存生活需要,工人阶级觉醒反抗意识、汇聚反抗力量,并作为崭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形成与壮大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密切关注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与发展诉求,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深入探讨人的本质、人的异化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试图为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与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寻找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二)西方人学思想创新性研究的理论根源
在马克思人学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法国空想社会理论家以及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围绕人性、人的发展、人的本质等问题已经展开了诸多有益探究,这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诞生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理论资源。[1]任何新理论的形成都来源于对前人理论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贡献、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启示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奠基。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2]这一论述体现马克思对人的现实性与社会性的深刻理解,标志着人学思想在早期的重要发展。
(三)对“观念斗争”辩证批判的直接动因
《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嬗变历程中的革命性力作,在对前人思想进行深度批判与系统剖析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对过往哲学信仰体系的全面清算,构建起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框架,引领哲学领域发生革命性变革,是一部创新与批判性著作。“当1845年春他(恩格斯)也主宰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以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3]批判性路径推进思想理论的形成构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作形态的核心意图、主要目标与动力源泉。
青年黑格尔派将历史简化为观念斗争,理解历史是宗教或概念的自我运动,陷入观念论的窠臼;费阿巴哈以“抽象的类本质”掩盖人的社会关系,将人看作感性直观的对象,忽略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与交往关系的动态性,陷入抽象人本学的旋涡。在《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将批判的锋芒直指青年黑格尔派和费阿巴哈人学理论体系,并对“思辨哲学”与“抽象人性论”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批判。这种批判深入理论根基与逻辑脉络之中,旨在解释其内在矛盾与局限性,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建立扫清障碍。
从历史缺失与个体局限角度对费阿巴哈人学思想进行审视。费阿巴哈成功地将人从宗教神学的虚幻世界拉回到人间现实,为人的解放开辟了新的理论路径,在打破宗教神学对人精神束缚方面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但其人学思想由于缺乏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汉克洞察,将人视作孤立、直观的个体,未能将人置身于具体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进行全面的把握,无法深刻领悟人的实践活动的革命性意义,这种对哲学体系中“历史维度”的确实,使得其人学思想在解释现实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变革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正是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与费阿巴哈观念斗争的错误思潮中马克思与恩格斯逐步构建起唯物史观,推动人学思想的发展,突破了以往哲学思想对意识、观念的片面强调,将社会存在置于决定社会意识的核心地位,实现人学思想与哲学思想的革命性变革。
二、《形态》中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命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立足于唯物史观这一全新理论高度,针对人的存在形态、本质特征与解放前景等核心问题,凭借开阔而深远的历史视野展开了全面且深刻的理论剖析与探讨,由此对人的认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领域。
(一)逻辑起点:以“现实的人”为基础的存在论
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的存在论”冲破了过往哲学家构建的“想象中的人”“宗教人”的理论桎梏,为科学解释人的存在本质及发展规律开辟了全新的路径。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现实的人”绝非抽象的、脱离社会现实的存在,而是扎根于特定的关系网络中,在既定的物质条件框架内,投身于物质生产活动的鲜活个体。
现实的人是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构成了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物质条件构成了个人行动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先进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个人能够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范围与方式。这种因物质条件差异而产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进一步体现了物质条件对个人活动的制约作用。马克思恩格斯从进行物质生产、受物质条件制约以及所处的社会关系三个维度,对现实的人进行全面剖析,为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本质属性:以“社会性”为特征的本质论
历代哲学家们深入探索与不懈研究人的本质和根本属性的核心议题,并在人与其他存在物清晰区分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展开了丰富且多元的阐释。首先是以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等为代表的理性论,认为所有人在本性上都愿求知[4],这种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部分,人被界定为一种理性存在,是精神构建下的产物。二是以费阿巴哈为代表的感性直观论,认为人并不是某种神秘精神力量的产物,而是自然界的产物,是理性、意志和心的统一,[5]强调人的感性存在,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与感性经验在人性中的重要性,为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不同于理性论的视角。三是马克思人的社会关系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非体现在其生物属性和自然属性上,更体现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之中。不同的社会关系塑造了不同的人,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都受到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对人的本质的论述可以从社会关系维度和劳动创造价值维度进行理解。首先“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的社会关系维度。
(三)目标追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取向的解放论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现实的人这一逻辑起点,在批判语境下对人的异化现象进行剖析,在批判语境中探讨人的解放问题构成了理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马克思对人类劳动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的阶级社会中,劳动这一原本应是人的自觉自主的活动发生了根本性质的转变,它不再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展现自身能力的途径,反而沦为了在私有制条件下与人类相对立的存在物,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劳动失去了自主活动的表象,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以及自身类本质相分离,成为压迫人类自主发展的强大力量。二是意识与现实生活相倒置的人的意识异化,除了人类劳动的异化,马克思还注意到人的意识异化问题。马克思对唯心主义哲学家颠倒意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关系的错误观点进行深刻批判,并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7],明确意识并非独立于现实生活之外的抽象存在,而是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三、《形态》中马克思人学思想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启示
在《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抛弃了抽象的、脱离现实的人性假设,将“现实的人”作为理论探索的逻辑基础实,并将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思政课作为为了人、依靠人、培养人的精神性政治实践活动,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指向。通过深刻理解现实的人的“存在属性”、“社会属性”、“发展属性”等特征,为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针对性、时代性发展指明方向。
(一)以现实的人为前提,拓展教学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思路是教育者依据国家需要,针对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学任务所进行的实践活动。教育者应将现实的人设定为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积极投身于教学思路的拓展与优化之中,以契合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时代需要、人民需要。
(二)以推动人的社会化为核心,增强教育实效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现将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关键途径与必要手段,有助于实现人在转换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晰社会规范要求,获得社会资格,实现“社会人”向自然人的转变。在此背景下,为有效提升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实效需要从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与深化理论教育两方面作为关键点。
深化理论教育,以科学理论指引大学生发展。理论的形成不仅需要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也需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理性材料,在理性材料的系统性整合与实践检验的过程中的基础上将理论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实践。
(三)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优化教学评价
“有什么样的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方向” [8],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引领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目标,为人的发展方向和设定教育目标指明方面。
二是聚焦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优化综合评价。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应是物质与精神的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思政课作为精神性政治实践活动,其核心任务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应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全面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在评价内容上,应秉持全面性原则,不仅聚焦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更要综合考量思想道德素质、创新创造精神、审美鉴赏水平、实践应用精神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表现。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各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客观、真实、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成长发展情况,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飞.《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学思想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现实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24,22(0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3]马俊峰,王万松.马克思实现“两个转变”的内在逻辑考察—从“难事”到“苦恼疑问”的解决[J].教学与研究,2022(09):67-74.
[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李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5.
[5]刑贲思.费阿巴哈的人本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6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20-10-14.
...